回覆列表
  • 1 # 寂語堂齋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涉及到哲學領域。

    原句是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這句話不完全正確。應該是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至於說到變化,有的事有的物並沒有變化,比如日月星辰,大海高山,千百年來並沒有變化,再比如白天黑夜,人們吃飯睡覺,千百年也沒有變化過。所以變化不是絕對的,但是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事物變化推陳出新,新事物層出不窮。這就說明事物分為兩部分,一種是不變的,另一種可變化的是。

    這樣就產生了我們對待事物的原則和態度,不變的事物我們就順其自然。對於可變的事物我們就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該變的必須變,不能墨守陳規,否則就落伍了。

    但是變化也有一個底線,我們應該把握住這種底線,這個底線到底是什麼,那是需要自己去領悟的。

  • 2 # 葉好古

    客觀辯證的看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事物的表象都是在變化著的,沒有一層不變的東西,只要我們關注本質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也就不至於無所適從了。自然界的事物不是“生老病死”就是“成住壞空”,總是在自然輪迴之中。而人心同樣也是在變動之中,所謂“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這隨世而移動的東西是沒有必要太過於執著的,太過於執著了我們自身的智慧就會被遮蓋,而不能夠見到本質了。

    就像是爭論了千年的“性善論”與“性惡論”,大家都在人的外在行為表象上打轉而沒有透過科學去看它的本質。人的本質就是“生存”與“繁衍”,生存決定了個體的趨利避害,“趨利避害”過度了就是趨炎附勢,就是弱肉強食,就是小人。而“繁衍”則主要是側重於群體的發展,側重於與群體發展的就是奉獻與犧牲,就是君子。

    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造物主沒有將每個人都創造的十全十美,大家在人性的天平上都不能夠把握好那個平衡,不能夠做到“中庸”,所以才會出現君子、小人。

    如果大家都能夠看到“人性”這個本質的話也就不會又為人性善惡的變化而困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嚇著啦怎麼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