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果小視

    有些人覺得知足常樂,是不是這些人都是有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過好自己的生活,活在當下。。別人愛誰誰。。不想管。。

  • 2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這個問題隱含著一個邏輯,那就是“如果沒有了上進心,那麼人的心理肯定是有問題了”。那麼,要使這個邏輯成立,我們首先要來定義一下,什麼叫上進心?

    如果上進心僅僅是指要好好工作賺錢,那麼必然太狹隘了一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人有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滿足這種需要的方式各不相同,不能拿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價值。

    賺錢,或者說功名利祿,只是價值的一種,並不是什麼絕對的真理。在距今並不算太久遠的幾百年前,東西方都曾有一段時間奉行的主流價值觀並不是追逐功名利祿,而是精神上的追求與實現。這本身就說明了價值觀的相對性。

    那麼如果我們把範圍擴大,將上進心指涉為努力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為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奮鬥,那麼一個只想要安於現狀的人,是否真的可以算心理有問題?

    我覺得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人有著先天氣質上的差異,有些人天生激情有力,而有些人則內斂淡然,不同的人在面對生活時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只要他們在面對生活時能夠自洽,沒有絕望無力、想要譭棄自己生命的想法,那我們最好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他們。

    日本人在這一點上的包容度就相對比較高。在日本據說有一千萬的“蜇居族”,他們靠政府救濟金或積蓄為生,長年蝸居於家中足不出戶,甚至連日用品都讓店家送貨上門。他們宅在家中看書、看電視、玩遊戲,很少有現實中的朋友,幾乎不與外界打交道。在世俗價值評判體系中,他們不僅不“上進”,甚至連最基本的社會活動都沒有達成。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人?他們是否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未必會有標準答案,但如果我們去思考了,相信就會發現,我們看待生活的眼光慢慢會得到拓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網際網路+教育的快速發展下,傳統教育應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