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1. 自省

    [1].孔子教導弟子說,能否堅持這樣做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誌:“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衛靈公》),又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求諸已”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孟子· 離婁上》)[2].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而得不到迴應,要反問自己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2. 克己

    (即“禮”的規定).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評感情用事,不能剋制衝動的鹵莽行為.他對學生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 顏淵》)指出不能剋制一時衝動往往會幹出傷害自己和親人的蠢事,這是很不明智的.他還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 陽貨》)意思是說,只好武勇,不愛學習就不能以禮馭情,容易感情用事,難免闖禍.在自我修養的六個環節中,孔子對“克己”看得比較重,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3. 忠恕

    (《論語· 衛靈公》).這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子貢的問題是:“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有相似的含義,但是後一句話較為消極些,而前一句顯得主動、積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寫作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