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視劇《清平樂》中,包拯已經上線,因為張堯佐當宣徽使的事情,宋仁宗被包拯劈頭蓋臉的說了一頓,包懟懟已經出現,那他的死對頭龐太師在哪呢?

26

包拯

回覆列表
  • 1 # 歐加寧影視

    包拯和龐太師這兩個宋朝最知名的人物,關於這兩個人的事情我們現在在影視、小說等可以說是看到想吐了,在平常人的眼裡,一個是千古忠臣,另一個卻是千古奸臣,而且他們兩個還是死對頭,《三俠五義》說道,那龐太師與包拯是死對頭,因為包拯鍘了龐太師的兒子龐昱。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包拯和龐太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呢?他們到底是不是死對頭呢?

    包拯鍘龐昱這個典故的來源並不是歷史,而是原著。而原著並不都是寫實的,其中有一些後人的臆想在裡面。歷史上包拯和龐太師並沒有過節,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那龐太師身為當朝宰相時,包拯還只是開封府區區一個判官,包拯的一生都沒有得到皇上的重用,從這一點來說包拯是遠遠不如龐太師的。本是兩個毫不相關的人物,後人為了增加一些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便編造了包拯鍘龐昱這個橋段,使得包拯和龐太師之間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原著中的龍頭斬,那是真實存在的。意為,專門為了懲治皇親貴族而造的。而歷史上的龐籍卻只有一個兒子,名叫龐元英。那龐元英是朝廷的名將,也不是死在龍頭斬之下。關於龐元英這個人物,歷史記錄極少。只知道他雖為宋朝大將,但其功績卻遠遠不如父親龐籍。

    歷史上包拯和龐太師的年齡相仿,而且都是為朝廷盡心盡力的有功之臣,只是那包拯雖有才華卻沒有那龐籍的機遇。龐籍於75歲高齡去世,而那包拯比他早一年先離世,龐籍死的時候已貴族之禮下葬,全國食素以表哀傷。

    歷史上存在龐太師嗎?

    龐太師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著名反派人物,他最早出現在清代俠義小說《三俠五義》。因為其形象深入人心,後來在《呼家將》、《楊家將》、《包公案》、《白眉大俠》等作品中都有出現,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歷史上有龐太師嗎?

    龐太師在《三俠五義》中叫做龐吉,翻開韓浩的宋史,在燦若繁星的記載路確實有一位姓龐德官員,叫做龐籍。龐籍與文學作品中的龐吉大相徑庭,龐吉是一國太師,因為女兒得到恩寵橫行朝廷,無人敢有二話。

    歷史上的龐籍,是一位忠良之臣。他的官位沒有做到太師那麼高,可確確實實為宋朝做出了十分偉大的貢獻。龐籍的官位是大夫,據記載,他文韜武略,十分了得。有次,朝廷內的一個貴妃利用關係想讓自己的親戚逃避稅收,被龐籍斷然拒絕,不僅如此,他還講前來的太監一頓杖責,太監被打的皮開肉綻,叫苦連天,龐籍這樣的不畏權勢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不僅如此,龐太師的原型龐籍還能穩定邊疆,宋朝與西夏的數次交戰中都大敗而歸,這時候龐籍出山,把西夏打的服服帖帖,期間西夏一直未敢進犯宋朝一步。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在文學作品中被塑造成了十惡不赦的龐太師。所以“歷史上有龐太師嗎”的答案是有。不過歷史上的龐籍和文學作品中的龐吉相差很大。

    龐太師和八賢王的關係

    龐太師和八賢王是包青天系列影視作品中的重要角色。龐太師是邪,八賢王是正,龐太師和八賢王一邪一正,鬥得十分精彩。其中龐太師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宋仁宗樂府,所以皇帝都要讓他三分。

    八賢王的來頭也不小,八賢王是宋仁宗的叔叔,手裡有先皇賜予的金簡,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也是人臣巔峰。龐太師和八賢王兩人可謂是勢均力敵,誰也不比誰來頭小。八賢王有金簡,彷彿是丹書鐵券,免死金牌。龐太師有軍隊,有女兒在皇帝旁邊的枕邊風。所以這兩個人鬥起來是你來我往,各有勝負,所以看起來十分好看。

    龐太師和八賢王在劇中鬥得最精彩的要數高麗之戰了。高麗太子與大宋聯姻,不想太子剛到境內就被謀害。別國太子在本國境內被害,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外交問題。高麗準備報復,龐太師和八賢王一個主戰,一個主和。兩人在皇帝面前脣槍舌戰,針尖對麥芒,一段洋洋灑灑的爭辯十分精彩。

    其中龐太師是老謀深算,霸氣十足,所以措辭十分激烈,咄咄逼人。而八賢王是十分儒雅,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兩人一熱一冷,一火一冰,一邪一正,你來我往,雖然互不相讓,但表面依舊是客客氣氣,有禮有節,一點也沒有撕破臉皮。

    這段爭論辯鬥是劇中高潮中的高潮,也是整部劇中龐太師和八賢王人物關係的縮影。

    有部劇叫《少年包青天》堪稱經典,雖然包青天被翻拍過很多部,但這部劇始終讓人念念不忘。當時龐太師是包拯的死對頭,也是狸貓換太子的主謀,恨的讓人咬牙切齒。而這部劇龐太師的扮演者就是李繪春老師。李繪春當時拍攝包青天時不過中年,但是劇中造型卻讓他營造出了一種年老的感覺,白鬍子白眉毛與龐太師這個反面人物相得益彰,看一眼就會讓人望而生畏,不過歷史上的龐籍應該是跟包拯差不多年級的。李繪春版龐太師大概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形象了,而如今倒很難看見這位老戲骨了。再說說《五鼠鬧東京》龐太師扮演者,是當代話劇演員馬書良。光聽名字可能沒什麼印象,但是此人在早期家庭喜劇《家有兒女》也有過精彩表演,這麼一說似乎想起來了。這樣帶有喜感的人物出演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看來是一大突破啊!由於是戲劇演員的出身,馬書良所扮演的龐太師面部表情還是比較大的,看來這個演藝界前輩也是拼了!兩任龐太師扮演者在這裡都提了一下,至於這部賀歲劇《五鼠鬧東京》也是眾演員演技上的一大突破和一大挑戰。

    龐太師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幾乎出現在電視劇中都只有幾個場次,其實他的人生閱歷足以被翻拍成專題。回顧他這一生也算是一個從草根百姓一步步變成國丈的傳奇人生。

    龐太師和八賢王究竟誰比較大?

    歷史上的八賢王是先王的親弟弟,仁宗皇帝的叔叔,因在兄弟間排行老八,所以人稱八賢王。而龐太師是仁宗的岳父,身份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那麼龐太師和八賢王誰大?

    電視劇中的八賢王以仁德示人,他一身白衣,溫文爾雅,與包拯志同道合是個十分有親和力的王爺。但歷史上的八賢王卻是一個有名的外交官,作為先王的親弟弟,他曾多次出使遼國。而這也是八賢王的主要功績,新王登基後,八賢王就不過問朝政了。朝廷上下完全是由龐太師輔佐,仁宗還是年幼少年時,龐籍就在他左右了,所以仁宗對龐太師還是畢恭畢敬的,沒有一點皇上架子就連下詔書也得問過龐太師的意見才行。這樣一來龐太師和八賢王誰大?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其中牽扯的因素太多了。由於當時複雜的局勢,八賢王並不看好龐籍,認為龐籍在朝政上已經用力過猛了,畢竟這是自家祖業,讓外人一手獨攬心裡還是不愉快的。仁宗皇帝雖然尊稱八賢王一聲叔叔,但是因為那八賢王多年不問朝政,所以從權勢方面來說,還是龐太師略站上風的,若聽了八賢王的話便是與龐太師作對,那是萬萬不行的。但是礙於先王的面子,也不能對八叔大不敬,所以仁宗只好周旋在這兩人之間。

    龐太師和八賢王誰大說到底還是難以下結論,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八賢王是先王的親弟弟,親疏有別,這一點是龐籍怎麼也趕不上的。

    龐太師究竟是怎麼死的?

    龐太師出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每一個版本都不相同,人物戲份也不同,但是大多數都側重於龐太師的謀反以及兒子的犯罪遭處置,並沒有過多的交代龐太師的死。歷史上的龐太師和小說以及影視作品的龐太師更不相同。在清代小說呼家將一書中,有龐太師怎麼死的情節。

    呼家將一書圍繞北宋時期呼家後代和外戚寵臣龐太師相鬥的故事。龐太師在書中是反派奸臣。呼延續得模是愛國將領但是被龐太師陷害,呼家被滅門。呼家後代呼延慶僥倖逃脫,並且立志報仇。龐太師怎麼死的,在此書中最後是被呼延慶殺死的。在龐太師命人圍剿呼家將的時候,得到了守勇守信以及他們的親人的相助。龐軍被打敗,龐太師的也被揭發出來。龐太師率兵謀反和呼家將戰鬥的時候被呼家將打敗。龐太師的女兒龐妃被皇上賜死,龐太師被革除了太師職位貶為平民,傳送老家。在龐太師返回家鄉的路途上遇到了呼延慶。呼延慶一刀解決了龐太師。事實呼延慶為了等到手刃仇人這個時刻已經隱忍多年。龐太師當年製造的呼家冤案最終付出了代價。

    龐太師怎麼死的,他是被呼家後人報仇殺死的。正所謂惡有惡報,時候一到馬上就報。呼家將平反叛亂有功也被皇上重賞,重新建造了呼家府邸,呼家後人也得到了團圓。這本小說也宣揚了公正道義,善惡有報的道理,是以歷史人物為原型創作的一部古代小說。

  • 2 # 流光手記

    看了一下《清平樂》的原著版《孤城閉》,之後的情節中也不會有龐太師的出現。至於所謂包拯的“死對頭”龐太師,只能出現在“包青天”的夢裡了。

    沒有龐太師,包公一樣可以很愉快的活下去

    歷史中,包拯與龐太師沒啥公仇私恨

    白話演義小說中,我們看的熱鬧,拍案稱絕,但又曲解了不少歷史真相,對應到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潘美(潘仁美),八賢王,龐太師往往謬以千里,或者根本就不存在。

    以龐太師官階之高,在宋仁宗期唯一可對應的就是龐籍。至於評書演義中,家族一門皆壞的這位太師名為龐吉,隱隱就是龐籍的諧音。

    不過,似乎這位龐籍武略更勝於政治,是宋仁宗時期的一位帥才。以至於有一次宋仁宗上殿求策,權三司使葉清臣便說出了這個論點。

    今輔翊之臣,莫如富弼、范仲淹、夏竦、鄭戩;方面人才,莫如韓琦、田況、劉渙、孫沔;至於帥領,王德用、范仲淹、龐籍皆其選也……

    宋史記載,龐籍通曉律令,執法嚴苛,軍中有人犯法,或斷肢斬首剖腹分裂肢體,或多次抽打致死,因此士兵們都害怕而服帖。也許正因為這些事,傷及了白話小說編撰者的什麼祖上,故而才託名龐太師,一門壞蛋,淨幹壞事。

    對於地方治理上,更是善待百姓,到他返任朝堂之上擔任宰輔時反而不如地方上的聲望。

    結語

    可見,龐太師這位歷史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相差很大。如小說演義中的形象,龐太師為當今聖人天子仁宗的老丈人,但其實史書仁宗也並無龐姓妃子。

    如就這麼看的話,包拯已經開始和張堯佐這位“龐太師”相鬥了。

    堯佐起寒士,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遽至崇顯,戀嫪恩寵,為世所鄙。 -《宋史》

  • 3 # 跪射俑

    說起龐籍這個人,很多人可能沒什麼印象。但如果說龐太師,相信大家腦海裡馬上會出現影視作品中包拯的死敵,大奸臣龐太師。在現代影視作品中龐太師被塑造成了整個宋朝朝堂之上最早的反派。自己身居高位,又是皇親國戚。在影視作品中龐太師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禍國殃民的大奸臣。但事實上龐籍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宋朝一代名相。不僅自身功勳累累,同時也為宋朝選拔了諸多名臣賢將。龐籍也算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背鍋俠”了。

    龐籍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是國子監博士,所以從對於龐籍的教育可以說是十分的嚴格。龐籍二十七歲的時候考中進士考試入朝為官。由於龐籍處事機敏果決,辦事穩重。所以龐籍深受上司的喜愛。從乾興元年開始,龐籍主管法曹,升任大理寺丞,主張刑罰。龐籍在任五年內,成績斐然受到來自朝廷和皇帝的嘉獎。並且宣調龐籍回京奉命修編《天聖編救》。實際上龐籍修編《天聖編救》就是讓他鍍金立功。果不其然,書成之後龐籍就被調任刑部,主管全國各地的刑事案件。

    龐籍這個檢察官沒做多久又被任命為群牧判官。這個所謂的群牧判官實際上就是掌管全國馬政的。和《西遊記》中玉帝封孫悟空那個弼馬溫是一個性質的官員。但龐籍這個官可一點都不丟人。要知道在古代馬屁可是必不可少的軍備物資。所以讓龐籍去掌管全國馬政並不是貶斥,而是重用。當然了,龐籍也沒讓皇帝失望。在龐籍發現了馬政的弊端的時候,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選擇沉默或者避而不見。而是選擇直接面見皇帝訴說馬政的弊端對於國家的危害。因此龐籍勤政,剛正不阿的名聲遍傳天下。

    宋仁宗時期,仁宗的養母章惠楊太后開始干預朝政,參與軍國大事。滿朝文武皆無人敢反對此事。唯獨龐籍挺身而出表示後宮干政於理不合。後來又上書之諫仁宗要他堅決反對楊太后干政。本身仁宗也不願意做楊太后手中的傀儡。但苦於朝中大臣無人響應,所以他也不好開口。但龐籍開聲之後仁宗趁勢掌握了大權。而楊太后也放棄了掌權,推居後宮。當時朝中大臣孔道輔對旁人說“御史言官大多看丞相的臉色行事,只有龐籍是皇帝真正的親信,也是有他真正為皇帝考慮”。

    龐籍所做的一切宋仁宗自然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什麼仁宗那麼信任重用龐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歷史上仁宗寵幸的後宮妃子尚美人和楊美人仗著皇帝的寵愛多次以後宮干政。結果被龐籍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兩個美人受了委屈向仁宗哭訴。仁宗非但沒有理會兩個沒人對龐籍誣告。反而下令“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從此之後再無後宮干政之事。後來龐籍因為被丞相李迪厭惡被貶官為太常博士、知臨江軍。但不久後仁宗就又懷念龐籍。所以下令官復原職。不久後改封為刑部員外郎、知雜事,判大理寺,進天章閣待制。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龐籍才算是步入宋朝高階官員的行列了。

    元昊建立西夏後,龐籍被任命為陜西體量安撫使,開始為防西夏而做準備。當時宋朝時刻在遭受西夏的威脅。所以龐籍上書朝廷建議削減朝廷的一概支出,加大對邊防軍隊的支出。並且建議朝廷提高對於邊防軍隊的犒賞。對於奮勇殺敵的將士給予豐厚賞賜。減少對於內官,樂官,醫官等無關緊要人員的犒賞。憑此一招宋朝邊軍士氣大振。慶曆二年,龐籍升任為左諫議大夫。當時宋朝邊疆屢屢遭受西夏的攻伐所以殘破不堪。龐籍上任後開始整頓邊軍,修繕城牆。並且嚴明律法。在此期間龐籍大力提攜了當時還名聲不顯的名將狄青。在龐籍的努力下,孱弱的邊陲終於安穩了下來。

    後來元昊勢窮之下只能投靠宋朝。龐籍因為立下大功被升任樞密副使。龐籍上任後有感於宋朝脆弱的經濟,所以向仁宗建議進行官職合併,減少冗雜的官員。並且裁兵實行精兵制度。經過龐籍的整改,宋朝的財政得到了極大的緩解。而且軍隊的戰鬥力也日漸猛增。皇佑元年,龐籍改任“樞密使。皇佑三年,龐籍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使。這也是龐籍首次升任宰相大位。

    龐籍執掌宋朝大權之後,立刻開始加強宋朝的軍隊建設。狄青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真正的得以鍛鍊並且嶄露頭角被世人所矚目。除了在軍事領域龐籍為宋朝選拔人才之外,在治國的文臣群體裡龐籍也挖掘了不少可用的大才。比如韓琦,文彥博,富弼,司馬光等人。都是從龐籍手中開始被重用的。而且後來這些都成為了宋朝的肱骨之臣。龐籍為官四十八年。在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律法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最重要的是他培養了人才。給宋朝的傳承留下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嘉祐八年三月,龐籍去世,時年七十六歲。宋仁宗追封龐籍為司空,加侍中,諡號莊敏。一代名相歲終長辭。龐籍一生並沒有像很多影視作品中刻畫的一樣是一個陰險毒辣的小人。反而龐籍是一個堂堂正正為宋朝奉獻了一生的偉丈夫。一代名相背了好大一口黑鍋被人誤解成奸臣。可見人言可畏。

  • 4 # 墨點江湖

    因為龐太師是個虛構的人物,只在演義裡出現。

    清平樂是在真實歷史的大框架下,於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所以,純演義裡的人物當然不會出現了。

    龐太師這個形象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但這個原型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成了龐太師的面子,一個成了龐太師的裡子。

    我們就從這面子和裡子出發,還原出一個龐太師的形象。

    龐太師的面子-龐籍

    真實的龐籍,在歷史上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宰相。這個人是龐太師的面子,龐太師的名諱“龐吉”就來自他。

    龐籍自小在讀書上很有成就,長大後通過科舉入仕;在早期擔任參軍的時候,表現出了在政事上面的才華,被他的上司夏辣所賞識,認為他有宰輔之才,他日必定能夠高升。

    宋仁宗在位初期,劉太后垂簾聽政。龐籍不畏後宮強權,力主上書要求要讓皇帝親政,他在朝堂上與劉太后的支持者們據理力爭。在他的幫助下,仁宗才得以親政。

    仁宗親政後,龐籍建議皇帝“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這些行為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肯定,龐籍被譽稱為“天子御史”。

    名將狄青就是在他這次的戍邊過程中被提拔起來,在他的帶領下挽回了北宋軍事上開始掌握主動。李元昊在長期的對峙中被拖垮,只能選擇向北宋稱臣。

    皇祐四年(1052年),廣西儂智高叛亂,朝廷多次派軍鎮壓均失敗。時任宰相的龐籍推薦舊部狄青,任狄青為宣撫使,辦理嶺南軍事。

    有宋一朝,為了防止“黃袍加身”事件重演,一直對武將採取壓制態度,“重文抑武”。武將出徵,必有文官或太監監軍。

    龐籍把他的一生都奮獻給了國家,在職期間提拔了狄青、司馬光等名臣名將。一直到了七十二歲的時候,才告老還鄉。

    龐籍於嘉佑八年(1063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追贈司空、侍中,諡號“莊敏”。

    龐太師的裡子-張堯佐

    歷史上張堯佐,是溫成皇后的伯父,去世後被贈為太師,所以,這個人是龐太師的裡子,龐太師的官職和外戚身份原型就是他。

    張堯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今鞏義市)人,溫成皇后的伯父。

    當時溫成皇后還是修媛,想以門第抬高自己,故張堯佐稍微被提拔,擔任開封府推官。

    三司使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讓張堯佐執掌大宋朝的經濟大權簡直是兒戲。當時的臺諫官首領包拯即刻上奏,指責仁宗完全是不顧國家利益只顧兒女私情。仁宗無可奈何,只得免了張堯佐的三司使之職。

    但為了補償他,仁宗卻委任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南軍節度使、景靈宮使、群牧司置使四職,並賞其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宣徽南院使是大內總管,這是一個旱澇保收的肥差;景靈宮使是宰執年老後養老的職務,不降反升;這可讓包拯及一眾諫官氣不打一處來,準備和仁宗“廷諍”。

    《清平樂》裡就演繹了這一段:張貴妃想替自己的伯父張堯佐謀個“宣徽使”的官職,仁宗同意了張貴妃的請求,但是這一事件遭到臺諫官員的強烈抨擊。仁宗決定在朝堂上當眾宣佈,讓此事無可轉圜。

    據史書記載,張貴妃一大早送仁宗出殿門時,還不忘提醒“官家勿忘宣徽使”。仁宗回答“安心”

    結果,臺諫官首領包拯在朝堂慷慨激昂,一口氣便洋洋灑灑說了數百言,且情緒激動,邊說邊上前,逼近御座,唾沫星子直濺到皇帝臉上。

    其實,嚴格來說,去掉外戚這一層身份,張堯佐還是幹過許多實事的。

    吉州有個道士和商人夜間飲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巡邏的捕獲,有一百多人被捕。張堯佐覆核處理,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脫。

    犀浦地少人多,因土地引起的訴訟很多。張堯佐任犀浦知縣時,確定田界,條具利害使人知曉,訴訟日減。

    張堯佐去世後,追贈中書令、清河郡王、諡號景思。《宋史》對他評價:堯佐起寒士,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遽至崇顯,戀嫪恩寵,為世所鄙。

  • 5 # 史聃

    根本就沒有什麼龐太師呀,都是民間瞎編的。

    滿街都說蔡中郎。故事中的人物倒也有原型,但那位仁兄沒有女兒嫁給仁宗,是和包拯一樣,屬於正能量滿滿的大臣楷模。所以後世留名,也看運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推崇立嫡立長的原因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