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米八的皮卡丘
-
2 # 六翼使徒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在短時間內成為亞洲唯一資本主義現代化強國,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是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日本明治維新的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的政治結構,封建社會離心力量的強大即西南諸藩、農民階級、豪農豪商和中下級武士為核心革新力量的成長;資本主義一定程度的發展,"置產興業"政策的實施,蘭學的傳播,以及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開化"政策和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等。
眾所周知,日本和德國一樣雖然在國家統一後立憲,但憲法僅僅是給自己裝門面的幌子而已。因此,德意志帝國覆滅後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也僅僅是曇花一現,隨後又出現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憲法沒有給國民帶來什麼權力,所以,大危機後日本政府的極權更是變本加厲。兩國的民主體制是經過血腥戰爭的洗禮,經過英美的外科手術才得以建立的。
那麼,日本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回答是因為它的私有化。
中國也有私有化。秦漢以來特別是兩宋以來中國的土地一直是私有的。所以,在20世紀初革命派攻擊所謂封建制度時,康有為說:“吾國久廢封建,自由平等已兩千年,與法國之十萬貴族壓制平民事不相類。”然而,中國的土地私有向來不是穩固的 日本實現了土地私有。重要的是,在更為重要的工業部門它也實現了私有而不像中國的洋務派主張由國家壟斷。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國營工廠拍賣就是典型的例子。福澤諭吉也說“政府若為了富國,就認為可以做任何事情,與人民從事相同的尋常事業,甚至與人民競爭工商之成敗,其弊極矣。”
1、日本人文化崇尚團結,日本注重教育這是總所周知的,注重學習,民族性具有相當活力。鴉片在中國盛行,但在日本並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兩國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2、日本自古以來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並不穩固。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自皇帝以下各級官員臣民一體遵守的局面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並沒有出現。老實說,日本人鎖國不過就是上層人物“鎖國”,下層各級人士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打破封鎖,開眼看世界。這和中國的鎖國大大不同。
3、既然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在日本沒有什麼太大根基,推翻幕府自然比推翻清朝容易許多,破壞性也小很多。日本天皇和將軍兩套元首模式可以方便除舊佈新,一個不行再換一個。4、天皇不掌權的“虛君”歷史也有助於日本確立君主立憲制度,雖然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立憲”,但至少能起到一些積極作用。中國自古皇帝獨尊,明清更是皇帝獨裁的登峰造極時期,所以任何分權或者民主改革均難以執行。
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44~1911)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餘,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併依然嚴重等封建殘餘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餘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歷史侷限性:
⒈雖然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極的一面逐漸顯現出來,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
⒉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⒊明治憲法頒佈後,藩閥長期以天皇名義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
⒋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為天皇盡忠賣命。
5.封建殘餘制約了日本的經濟建設。
立憲的意義
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促使中國的清王朝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並於1908年8月27日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中國開始了“君主立憲”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專制主義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釋出《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1890年釋出《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與舊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19世紀70~80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並於1889年頒佈《明治憲法》,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對外關係方面,隨著日本的國力日漸充實,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從1894年開始修改條約,至1911年終於全部廢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臺灣。1875年武裝入侵北韓,次年逼迫北韓簽訂《江華條約》。1879年併吞琉球,改為沖繩縣。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國和北韓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教育敕語):重國憲,遵國法,一旦有緩急,則須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則不特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顯爾祖先之風。
-
3 # 肥宅日記
日本國家小,號召起來容易。
日本全國上下,包括統治階層都極力擁護維新。
日本人的性格里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在他們的骨子裡植入了想極力學習先進,拋棄後進的願望。
日本是島國,在古代就有很多成熟發達的港口,導致很多西方船隊訪問日本,增長了日本人的見識。即便是後來江戶幕府閉關鎖國,也保留了和荷蘭的交往。通過荷蘭的交往,很多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輸入到日本,日本當時還出現了專門研究這些科學文化知識的學派,稱為“蘭學”。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但因為日本有著牢固的本土文化體系,再加上地緣的因素,中國文化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民族性。比如科舉制度日本就沒有引入,所以中國文化在日本人的心中,地位和蘭學相似,只是一種立於主流文化之外的重要文化罷了。因此,明治維新之時,日本並沒像東方其他國家那樣,改革的時候束手束腳。可以說是在一夜之間拋棄了傳統。
明治維新之時,就東方來說,西方列強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清國。給日本騰出了發展的時間。
-
4 # 飛鴻踏雪浴火成詩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僅引進西方 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中國儘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來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係和封建上層建築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中國戊戌維新的領導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書生,他們大多飽讀詩書,憂國憂民,學問淵博,具有政治熱情抱負,卻缺少謀略和政治經驗及才幹;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 導致經濟落後;外國勢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援,歸於失敗。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
5 # 飛哥說史
1、獨特的社會形態
日本之所以能學成西方,而中國卻不能,這裡面還有一個社會形態的問題。日本在歷史上曾經歷過漫長的藩國體系,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各小國林立,一直沒有建立起過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天皇在很長時間內就是一個傀儡,實權掌握在將軍之手。這種獨特的社會形態下,為生存發展、兼併擴張,各諸侯國會拼命地延攬人才,發展對外貿易,有限度的學習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
2、“以強者為師”的務實主義生存哲學
日本因為自身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資源相對匱乏,唯有不斷強大自身才能解決問題。於是日本以向強大先進國家學習一途,以強者為師。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和“全盤式”吸收,而是根據自身特點,結合需求,有選擇性地學習、吸收,最終演化為具有日本特色的內容。
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點很值得提倡,那便是堅韌不拔、求精求細。日本人極度務實的性格,使他們很少去關注、研究巨集大的思想和理論,而往往是從精細處著眼,就現實性問題尋求答案,並持之以恆的去實現。
4、全方位的社會改革
明治維新不是單純的器物革新,而是政體、經濟、法律、軍事、教育等等全方面的改革。對於這些改革,不管在外界看來是否出於本心,但既然馬達開動,便再無回頭之路,使得日本由一個落後的等級封建社會,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這固然是時勢所需,但與上層人士的主動適應、全力推動有很大關係。須知,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轉型,如果沒有上層人士的配合、推動,往往只能陷入流產。
這種全方位的社會改革,使得明治維新具備更強勁的前進動力,也越來越多的得到國民的理解和支援,終於畢其功於一役,令世界矚目。
明治維新的主導者都是一幫“開眼看世界”的新人士,他們有理想,有規劃,對國內形勢和世界大勢有比較清晰的瞭解。他們在制定改革規劃時,很懂得掌控革新節奏,從關鍵領域入手,秉持政府主導、社會配合的形式,以漸進式方式完成各項改革,不搞“一步到位”,不搞“跨越式”發展。這種相對溫和的方式,保證了明治維新能以較為平穩的方式完成,不至於過於激化社會矛盾。
當然,維新並沒有徹底改變舊有的日本社會,依然保留了很多殘餘現象,而且還導致財閥、政閥控制國家的新現象,天皇的權威得到空前加強,擴張主義思維氾濫。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此革新,日本的確擺脫先前貧弱的現象,具備躋身先進國家之林的實力。
-
6 # 三塗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僅僅相差二十多年的時間,結果卻是截然不同,明治維新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天皇大權獨攬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鎖死。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失去了信仰自由。
長期的壓迫激發了民眾心中嚮往自由的力量,由此引發了“倒幕”運動。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天皇對社會的領導力空前。
和戊戌變法不同,康有為在發起維新之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連說動袁世凱,都是安排譚嗣同去說的,而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像右大臣巖倉具視,出訪歐美,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沒有人是空喊口號。
在戰勝幕府將軍後,大權已經落到了明治天皇的手中,再有與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不同,日本是全盤西化,並改變君主立憲制,這使得日本快速的崛起。
改革共識的凝聚力
大和民族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相比與此,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明治維新的成功有著體制和國民意識的因素。
-
7 # 白露九
我們彼此相親又相近,做了幾千年的鄰居。但是最近這一百多年他們做的事情的確傷害了我們無數中中國人民的感情啊!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最近100年中中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日本的影響。
所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於100年前那個叫睦仁的男人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
在上上個世紀,那時亞洲一片即將衰敗的景象。落後我們1000年的西方人終於站在了我們的頭上。“西風壓倒東風”變成了每一個東方人內心中難以逾越的噩夢。
大和民族也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驕傲。1854年,美國率先敲開了日本的大門,四艘鐵甲艦兵臨江戶灣。
“黑船事件”讓日本的每一個國民都知道了,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更加強大的所在!
同中中國人民一樣,日本人感到無盡的屈辱與苦難。十四年後終於有人決定不再沉默下去了。
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在這個日本列島上蓬勃興起。
“一戰定江山”那個叫睦仁的男人這個時候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明治天皇。”他決心帶領這個民族重塑上古的榮耀,全面擁抱西方“脫亞入歐”,將日本打造成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後人將這一程序稱之為“明治維新”。
其實當你仔細閱讀史書的時候,你會非常驚訝地發現。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我們的洋務運動是何其的相似。
但是我覺得日本明治維新最後之所以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他們經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就是這場由下而上的運動,使得這個民族達到了脫胎換骨的地步。
一場不經歷過“血與火”的革命,是不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的。
也許日本這個民族用他們的堅韌和他們的執著感動了上帝。
但是無論如何,這場運動之後他們經歷了淬鍊,鍛鍊了隊伍,打造了自己的國民屬性。
我們堅定地相信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各種因素都可能充滿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偶然性。但是歷史的改變,一定是由最深刻的力量累積產生的。
而只有這種最深刻的暴力運動才能使一個民族,它的國運走向發生巨大的改變。
這一點大家可以從1917年蘇維埃革命和1949年我們偉大的新中國建立,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力量,同樣誕生了兩個更加偉大的國家。
請相信小九從古至今,任何一次偉大的轉變絕不是幾個文字或者一段話可以總結的。他一定是經歷了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一定是經歷了許多人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才能夠喚醒這個民族大多數人麻木的靈魂。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這個民族集體的堅韌奮鬥,而絕不在於一兩個政策。
當您讀到此處的時候,請您不要羨慕日本民族,因為你和我擁有更好的時代,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時代!請每一個華夏兒女同心協力讓我們,雄起!
-
8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無論是大化改革,還是明治維新,都取得了成功。和清朝相比,為什麼面臨同樣的國際環境,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日本的思想啟蒙運動為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儘管此前日本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他們也保留著與荷蘭商人的接觸,日本人在與荷蘭人貿易或接觸後,從荷蘭文書籍和百科全書中挖掘出來的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學問,其涉及醫學、軍事、冶金、地理學、天文學等諸多學科。這被稱為蘭學運動。這場運動為明治維新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促進了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這一轉變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日本文化價值觀的轉變。日本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東方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價值觀開始發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轉變。還促進了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意識上的覺醒。由於西方的衝擊及其導致的以洋學為主體的啟蒙運動的影響,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國那樣國家的體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以致許多武士、知識分子甘願為此付出一切,這是同時代的中國士大夫所不能比擬的。
日本的整體和社會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日本的中央集權程度較低,大名有半獨立於德川幕府的傳統,以至於長州、薩摩等藩能違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學習科學文化和軍事技術,從而成為反對幕府的根據地。
日本的商人階級地位比較高。日本的商人階級擁有更大自治權和更強的經濟實力,在面臨西方入侵的緊要關頭迅速擴大了它的勢力。
日本軍人處在社會的最高層。這個階層具有忠誠、盡職、勇敢、榮譽感等武士的傳統價值觀,同時在洋學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這意味著日本統治階層更容易受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影響,對國家面臨的危機反應更迅速。
-
9 # 青山銳評
大家好,我是青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背景日本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國的儒家文化影響,但是今天的日本早在19世紀漸漸脫離了儒家文化的影響,開始全盤西化,進入資本主義強國的行列。我們探討日本發生這一巨大的社會改革,必須重新回顧那個階段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
在19世紀前期,日本政府的權利都抓在德川幕府的手裡,天皇並不掌握實際權利,而幕府又搞閉關鎖國,導致美中國人第一次來到日本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就派人過來把日本收拾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與國內社會生產力低下形成對比,國家內外矛盾加劇,一場大的歷史改革刻不容緩。1867年,皇太子睦仁親王登上天皇的寶座,隨著倒幕運動的興起,權利逐漸回到天皇的手裡。
而天皇成為這場改革運動中的頭兒,也是最大支持者。而相比於清廷,掌權的是西太后,儘管我們光緒皇帝也要進行改革,但是他勢單力薄,沒能鬥過頑固派,被軟禁。
具體措施打爛舊局勢就要有一個新局勢,天皇上位後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改善民生,獲得國民支援?
1.從政治體制上君主立憲制,國家內閣讓民眾有了更多表達的機會,調動民參與政治建設,國家發展的積極性。
2.大力發展西式教育,普及教育提高社會文化水平,促進政府政策的執行,和推動社會的發展。
3.軍事改革,社會立法。強化國家的軍隊建設,建立符合國情的社會司法體系,依法治國,恢復社會秩序。
4.殖產興業,在藉助西方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國家產業,促進民族產業的發展。
綜合,這四點,解決了國家政體,人民教育,軍權強國,法律治國,產業興國。所以他會成為一個強國。
啟示在東亞不能忽視的四個民族,漢族,和族,北韓族〔韓族〕,蒙古族。
在古代史中,和族,北韓族,蒙古族他們的文化都基本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每個民族又有自己的民族特點,
蒙古族勇猛善戰,誰佔我草原我殺誰?北韓族在東北亞臣服漢族,但是他有自己算盤,他害怕被吞併只是等待時機。和族人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善於學習,團結。漢族人只要有地種,封建禮制不要亂,勤勞,善良。
近代歷史
蒙古一分為二,外蒙古受了蘇聯的蠱惑現在還沒緩過來,北韓一分為二,北北韓走了家天下式社會主義道路,南韓,上個世紀經濟騰飛,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發動戰爭,儘管戰敗,二戰結束以後又獲得了國力的提升,經濟的騰飛。
現在,東亞局勢就是三國局勢,中日韓。
回首這三個國家的改革,日本改革由上到下全盤西化,南韓騰飛,藉助對自己的審時度勢“文化立國”韓流已經傳到了全世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喚醒了千年沉睡的雄獅。
-
10 # 憶鐘山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其實已經具備了維新成功的絕大多數條件,只欠政府正式宣佈“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動員令。而中國戊戌變法時基本上不具備日本所有的成功條件,變法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一是日本的文化崇尚團結,日本注重教育這是總所周知的,注重學習,民族性具有相當活力。鴉片在清朝盛行,但在日本並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兩國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二是日本自古以來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並不穩固。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自皇帝以下各級官員臣民一體遵守的局面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並沒有出現。老實說,日本人鎖國不過就是上層人物“鎖國”,下層各級人士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打破封鎖,開眼看世界。這和中國的鎖國大大不同。
三是推翻幕府自然比推翻清朝容易許多,破壞性也小很多。日本天皇和將軍兩套元首模式可以方便除舊佈新,一個不行再換一個。
四是天皇不掌權的“虛君”歷史也有助於日本確立君主立憲制度,雖然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立憲”,但至少能起到一些積極作用。中國自古皇帝獨尊,明清更是皇帝獨裁的登峰造極時期,所以任何分權或者民主改革均難以執行。
回覆列表
公元1867年,明治天皇的父親明孝天皇去世,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繼位。
在明治天皇登基的這一年,他就下達討幕密敕,結果不久後,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就上奏表示願意“奉還大政”。
對此,德川將軍表示不服,於是他宣佈“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並調集軍隊與明治天皇開戰,結果明治天皇的軍隊很快把幕府軍打敗,並一舉統一日本全境。
從表明上看,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就是日本誕生了一個偉大的領導明治天皇,所以在他的英明領導下,日本的改革很快取得成功。但其實呢,任何改革都是現實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果在相關改革中,獲利的群體、勢力巨大,那改革自然是順風順水,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即便是未成年,改革依然可以順利進行下去。
相反,如果在相關改革中,利益因此受損的群體、勢力巨大,那改革自然是一步一個坎,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即便英明神武,改革口號不管喊得有多響亮,說得有多利國利民,最後依然免不了失敗。
從這層意義上說,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在此改革中獲利的群體太大,甚至原本應該是改革最大阻力的勢力集團,都因此獲利,於是他們轉而支援改革。
最簡單而言,在明治維新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這相當於要把地方上的大名們連根拔起。
因為,這些藩地都是大名們世襲的領地,而這些大名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藩王和近代的各地軍閥一樣,是一個個的土皇帝。
可現在呢,明治天皇要把他們的領地全部收回,把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全部收回,改由中央政府親自任免官員,並把這些大名的軍隊全部收歸國有,這不是要把他們連根拔起麼?
想當年幕府將軍統治日本數百年期間,硬是拿這些大名沒辦法,只能尊重他們的利益,現在明治天皇要把這些大名連根拔起,可以想象這其中的阻力會有多大!問題是,最後這些大名竟然都乖乖聽從了命令,沒有絲毫的反抗。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明治維新改革中,只有幕府將軍做了部分反抗,其他各地方上的大名,都選擇聽從命令,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權力,於是明治政府幾乎兵不血刃就統一了日本全境,並可以在日本進行全面的改革。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錢,這些大名們自然就無力再維持他在地方上的統治,更無力供養下面的武士階層。
大家知道,大名最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武士階層,這相當於是他們的私人軍事力量,這也是大名能夠割據一方的基礎。問題是,因為大部分大名都已快破產,導致武士們也跟著窮困潦倒,這在《武士的家計簿》、《黃昏清兵衛》等電影多少也能看出點來。因此,廣大的武士階層都對大名現有的統治也是非常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大名們是負債累累和膽顫心驚,武士們是窮困潦倒和嚴重不滿,雙方都是不堪重負。這個時候明治政府主動願意將大名們的這份權力和義務(包括債務)一併繼承過去,大名們自然是樂享其成,而武士們呢,自然也是積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