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避諱,避的是諱,什麼是諱?姓後邊的那個名才叫諱。難道康熙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康熙?那愛新覺羅玄燁是誰?
前幾天就回答過一個問題,提問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拿年號當皇帝的人名,我在回答了就說過,有幾個歷史小白蠢到年號和名字都分不清?結果沒過幾天就看到這個問題,看樣子我把大家的水平看的太高了,分不清年號和名字的還真是比預想的要多。
明清開始年號基本固定不變,一個皇帝一生基本就堅持只用一個年號,這樣只要提到年號,一般就知道是哪位皇帝了,這在明清以前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一個皇帝很少只用一個年號,改元幾乎是稀鬆平常的事,所以在明清以前,很少用年號代指某位皇帝,為了區分,一般是提帝號,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問題,帝號是皇帝死了以後才會被加上去的,活著的時候沒有帝號,像《康熙王朝》裡邊【我孝莊】這樣的笑話就會出現。再有一個就是帝號容易重複,前邊需要帶上國號,但即便如此,對歷史瞭解不深的會鬧誤會。比如宋高祖和宋太祖、宋太宗,就有人搞混過。甚至專門研究歷史的也鬧笑話,光緒二十四年編纂的《灤州志》就鬧了一個大烏龍,再提到承流橋的年代時,把歷史記載的【魏明太和五年】注;曹操的孫子曹叡帝號魏明帝,使用過太和這個年號給錯誤理解成【北魏文帝太和五年】北魏孝文帝也用過太和這個年號。愣是把承流橋的修建歷時向後推了兩百多年,民國編纂《灤縣誌》也沒有發現錯誤,仍沿用了光緒舊志的記載。
看樣子怎麼玩也擋不住歷史小白們的神問題,提名字或許錯誤少一點,但是不好記呀!不如年號和帝號那麼直接把人帶入時代。再說帝號本身帶有對帝王的評價,給人更為直接的感受認知。
避諱、避諱,避的是諱,什麼是諱?姓後邊的那個名才叫諱。難道康熙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康熙?那愛新覺羅玄燁是誰?
前幾天就回答過一個問題,提問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拿年號當皇帝的人名,我在回答了就說過,有幾個歷史小白蠢到年號和名字都分不清?結果沒過幾天就看到這個問題,看樣子我把大家的水平看的太高了,分不清年號和名字的還真是比預想的要多。
明清開始年號基本固定不變,一個皇帝一生基本就堅持只用一個年號,這樣只要提到年號,一般就知道是哪位皇帝了,這在明清以前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一個皇帝很少只用一個年號,改元幾乎是稀鬆平常的事,所以在明清以前,很少用年號代指某位皇帝,為了區分,一般是提帝號,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問題,帝號是皇帝死了以後才會被加上去的,活著的時候沒有帝號,像《康熙王朝》裡邊【我孝莊】這樣的笑話就會出現。再有一個就是帝號容易重複,前邊需要帶上國號,但即便如此,對歷史瞭解不深的會鬧誤會。比如宋高祖和宋太祖、宋太宗,就有人搞混過。甚至專門研究歷史的也鬧笑話,光緒二十四年編纂的《灤州志》就鬧了一個大烏龍,再提到承流橋的年代時,把歷史記載的【魏明太和五年】注;曹操的孫子曹叡帝號魏明帝,使用過太和這個年號給錯誤理解成【北魏文帝太和五年】北魏孝文帝也用過太和這個年號。愣是把承流橋的修建歷時向後推了兩百多年,民國編纂《灤縣誌》也沒有發現錯誤,仍沿用了光緒舊志的記載。
看樣子怎麼玩也擋不住歷史小白們的神問題,提名字或許錯誤少一點,但是不好記呀!不如年號和帝號那麼直接把人帶入時代。再說帝號本身帶有對帝王的評價,給人更為直接的感受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