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ANYA1
-
2 # 新風堂堂主
《道德經》原文,是有幾個版本的,但是相差不大,頂多就是個別字句的區別,網上都可以下載的到,更不用說到書店去買書了。
譯文,更是汗牛充棟。五千字的《道德經》,幾千年下來,解讀的版本光寫人名字都得寫半天吧。
有人提議自己去讀,自己去悟。這個說法,是有些不靠譜的,首先自己的古文言基礎是不是紮實?當年竹簡刻字的時代留下的文字,每個字都代表很多層的意思。
且不去說高深莫測的“道”,就一個“天”字,就在不同的地方有個不同的意思。《道德經》中出現的天,至少有四層意思:
1,道的代名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自然的天——“天地尚不能久”;
3,神明,天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江山,成果——“以無事取天下”
……
再者,自己一個人看著原文去亂猜,頂多就是個望文生義,自己把自己帶到溝裡了!
比較有名的版本,可以大概的讀兩本,比如南懷瑾大師的,比如陳鼓應先生的。還有人多人的註解,但是我覺得對於註解,不能看的版本太多。
每個人因為自己的個人因素,對於其中一些道理的理解是有區別的。讀讀別人的,大概開個竅。然後自己仔仔細細的根絕自己的想法去解讀,最好!
而且隨著你閱歷的增加,讀的次數越多,每次的感覺都會不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老子》成書於秦漢之前,故句讀姑且可斷成如上,釋義之:道的成熟,道的消亡,這是道的本性所在;事物的成熟毀壞也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天地混沌之際萬物未生,此為天地的初始狀態。當混沌初開,一炁化陰陽,此時才具備萌生萬物的條件。故修道之人,於虛空一處是為了求得道體的本性妙處;執著於道體本身是為了發揮自體的本命作用。此謂之性命之學。契合中國文化的祖性!
一家之言,博君一笑!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