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春水歸舟》圖
縱43釐米,橫59釐米 紙本設色 現收藏於榮寶齋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在作品中一味展現創作者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是要以筆墨為工具,表現出創作者的藝術境界與人文思想。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正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幅《春水歸舟》圖(見上圖)是他68歲時的作品,當時,他的技藝已經是相當嫻熟,較之從前更加從容不迫,奔放灑脫。
這幅《春水歸舟》圖,縱43釐米,橫59釐米,紙本設色,現收藏於榮寶齋。此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間彷彿有無盡的春山迎面奔來,雲煙滿目,使人精神一振。細細品味水墨交融之處,是那樣的和諧自然,些許的墨線勾勒與幾處焦墨的點烈,不僅產生虛實變換的效果,而且還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傳統筆墨情趣。雲煙飄渺的霧靄深處、婆娑的樹影掩映著幾處尋常的房舍,為作品平添了許多自然樸實的意味,引領觀者對如此美妙景色的嚮往。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十分講求氣勢與韻味,所謂“遺形似而尚氣韻”。這幅作品不僅氣勢逼人而且韻味雋永,畫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閒雅的詩意。它所表現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而是透過彩墨的變幻為觀者展示出一幅作者心中的景色,那是他理想中的人間仙境。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成功,絕不是隨手拈來那麼簡單。畫面中所要表現的景象首先要在作者心中呈現出具體形象,而後再大膽潑墨。大體形式完成之後,還要因勢賦形,小心收拾,這個步驟是對創作者學識修養與筆墨技巧的嚴格檢驗。在大塊墨色上潑灑顏料有著相當的難度,既要掌握好墨塊的乾溼程度,又要把握好顏料的深淺以及色墨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效果。在這幅作品中,幽深的墨色沉穩凝重,赭石色質樸蒼潤,潑法淋漓酣暢。而那晶瑩的石綠閃現出寶石般的光澤,又為畫面增添了幾許富麗堂阜的氣派。
在畫的左下方,一葉扁舟徜徉於青山綠水之間。作者沒有畫出一絲水波,但是看那如鏡的水面,會覺得正有一種氤氳的氣息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使人感到無限酣暢。
張大千《春水歸舟》圖
縱43釐米,橫59釐米 紙本設色 現收藏於榮寶齋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在作品中一味展現創作者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是要以筆墨為工具,表現出創作者的藝術境界與人文思想。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正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幅《春水歸舟》圖(見上圖)是他68歲時的作品,當時,他的技藝已經是相當嫻熟,較之從前更加從容不迫,奔放灑脫。
這幅《春水歸舟》圖,縱43釐米,橫59釐米,紙本設色,現收藏於榮寶齋。此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間彷彿有無盡的春山迎面奔來,雲煙滿目,使人精神一振。細細品味水墨交融之處,是那樣的和諧自然,些許的墨線勾勒與幾處焦墨的點烈,不僅產生虛實變換的效果,而且還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傳統筆墨情趣。雲煙飄渺的霧靄深處、婆娑的樹影掩映著幾處尋常的房舍,為作品平添了許多自然樸實的意味,引領觀者對如此美妙景色的嚮往。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十分講求氣勢與韻味,所謂“遺形似而尚氣韻”。這幅作品不僅氣勢逼人而且韻味雋永,畫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閒雅的詩意。它所表現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而是透過彩墨的變幻為觀者展示出一幅作者心中的景色,那是他理想中的人間仙境。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成功,絕不是隨手拈來那麼簡單。畫面中所要表現的景象首先要在作者心中呈現出具體形象,而後再大膽潑墨。大體形式完成之後,還要因勢賦形,小心收拾,這個步驟是對創作者學識修養與筆墨技巧的嚴格檢驗。在大塊墨色上潑灑顏料有著相當的難度,既要掌握好墨塊的乾溼程度,又要把握好顏料的深淺以及色墨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效果。在這幅作品中,幽深的墨色沉穩凝重,赭石色質樸蒼潤,潑法淋漓酣暢。而那晶瑩的石綠閃現出寶石般的光澤,又為畫面增添了幾許富麗堂阜的氣派。
在畫的左下方,一葉扁舟徜徉於青山綠水之間。作者沒有畫出一絲水波,但是看那如鏡的水面,會覺得正有一種氤氳的氣息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使人感到無限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