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光年以上

    李瑞芳主演的眉戶劇《樑秋燕》1954年起在西安首演後,曾連演108場,場場爆滿,其他省市180多個專業劇團也紛紛排練,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一家就演出了一千多場,成為戲曲史上的空前奇蹟。“看了《樑秋燕》,三天不吃飯;看了《樑秋燕》,打倒老封建;看了《樑秋燕》,媒人靠邊站;看了《樑秋燕》,戀愛有經驗”,這幾句在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樑秋燕》一劇的演出效果。《樑秋燕》進京演出時還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從《樑秋燕》開始,李瑞芳的藝術生涯逐步走向輝煌。她1956年在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臺的第一齣戲《借水贈釵》中擔任主演,後又演出《紅燈記》、《杏花村》、《愛與恨》、《真的,真的》等,李瑞芳在藝術事業上攀上了一個高峰,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和經典唱段。李瑞芳嗓音渾厚圓潤,扮相俊秀端莊,唱腔甜潤清脆,優美動聽,行腔委婉柔和,清麗細膩,吐字清晰,歸韻準確。她真切充沛的感情和豐富多彩的表演技巧,使觀眾歎服。在她成長的黃金歲月裡,得到了藝術大師梅蘭芳、曹禺、田漢、馬少波、郭沫若、尚小云、歐陽予倩、吳祖光等藝術家、作家的諄諄教誨,使她受益匪淺,為她在舞臺上創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及事業上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在新編古典歷史劇《楊貴妃》中扮演楊玉環,她創造性地將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劇熔於一爐,以新穎的表現手法,使該劇體現出令人蕩氣迴腸的藝術美感。1987年參加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演出,首次將華劇推向國際舞臺,港報讚譽“楊貴妃優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獨秀”。上世紀九十年代她大膽創新,“洋為中用”首次將北歐話劇《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戲舞臺引起轟動,後遠赴芬蘭演出,並在1992年8月文化部藝術局主辦的“金三角”交流會演中獲主演一等獎。

    李瑞芳不僅戲演得好,生活中更是多才多藝,像繪畫、書法、攝影等都不在話下。退休後的李瑞芳忙於輔導學生,經常參加義演,為戲曲的宣傳與普及發揮了餘熱,不愧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

    李瑞芳,女,1935年生於甘肅天水。一級演員。中國劇協理事。歷任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劇(碗碗腔)團團長。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工閨門旦、青衣、老旦,曾成功塑造了眾多不同年齡,性格迥異的古、現代人物形象,尤以演現代婦女著稱,一出《樑秋燕》聞名遐邇。演出劇目有《十二把鐮刀》、《蟠桃園》、《金琬釵》、《曲江歌女》等戲。在藝術上不斷追求探索,為地方戲曲作出了貢獻。曾多次榮獲全國、省市大獎。晚年致力於慈善工作。

    李瑞芳雖年屆七旬,但精神爽朗、談笑風生、身輕體健。

      2007年遊九寨溝時,她遇到了一些陝西鄉黨,大家呼朋引伴,奔走相告,“快來看,這就是樑秋燕!”對於觀眾長期以來的支援與厚愛,李瑞芳表示“我知足了,真的,下輩子還唱《樑秋燕》,還當大家心中的樑秋燕”。李瑞芳雖然自稱書畫純屬業餘愛好,但她畫的蘭草其實頗有幾分仙姿逸態,令人觀之忘俗。

      據悉李瑞芳的個性郵票首發式已在家鄉天水市舉行過了,她這個異鄉漂泊的遊子,回到了家鄉父老中間,“真是挺感慨的”,雖然到西安已經半個世紀了,但那種對故鄉的牽掛卻依舊。“陽春兒天,秋燕去田間……”這樣熟悉的旋律響起來時,樑秋燕已經與李瑞芳的形象合而為一,飽含秦聲秦韻,在蒼茫而遼闊的三秦大地上一路走來……

    2018年5月16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混剪踩點,有幾種音樂踩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