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學派英語單詞速記

    明朝初年,由於沒有足夠的原材料製造銅錢,銅錢的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國家急需一種新的貨幣。朱元璋在學習元朝制鈔的基礎上,開始發行明朝的紙幣——大明寶鈔。並且洪武七年設立了寶鈔提舉司,於洪武八年,正式開始發行寶鈔。

    大明寶鈔的發行與管理由寶鈔提舉司負責,並且下面設立了行用庫,專門用來負責寶鈔和金銀的兌換。

    寶鈔的面值,按照大小排列,從一貫到五百文、再到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後來在戶部的建議下,又發行了從10文到50文一共五等小面值的鈔票。所有的鈔票都在最上面寫上了“大明通行寶鈔”的字樣,鈔票的整體顏色為青色。按照今天的計量尺寸,長大約338毫米,寬大約220毫米。

    而為了配合寶鈔的推行,朱元璋特立頒佈法律條令,禁止金銀作為貨幣在市場進行流通,並且強制老百姓把手裡面的金銀兌換成寶鈔。按照當時的比價,一貫寶鈔,能夠兌換白銀一兩;四貫寶鈔,則能夠兌換一兩黃金。

    除此以外,為了防止民間製造假鈔,影響寶鈔的正常流通。明朝政府還特意使用了特殊的防偽措施,比如加蓋鈔印,並且制定嚴厲的措施打擊製造假鈔的行為。

    寶鈔從興盛,一直到最後的衰亡,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政府發行貨幣,為了保持幣值的堅挺,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第一憑藉政府的信用作為擔保;第二,與白銀或者黃金等貴金屬掛鉤。很顯然大明寶鈔屬於前一種,明政府並沒有為發行的貨幣準備相應地準備金,完全憑藉政府信用作為擔保。

    但是如果政府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能夠進行有效的巨集觀調控倒還好,倒也能保證幣值堅挺。但是很顯然明政府不具備這種能力,這點可以從他們採取的很多措施看出來。

  • 2 # 老三啊老三

    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說是內憂加外患造成的。

    圖為明太祖朱元璋

    根本原因還是:封建社會的固有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每個朝代建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田地。明朝也不例外,明太祖農民出身,更是重視這一點。可是隨著國家的穩定,階級的固化,享有特權的地主就開始有歪心思了。他們開始吞併土地,造成農民土地減少,農民被剝削的越來越嚴重,最終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明寶鈔是明朝的官方貨幣。始於洪武年間,終於正德年間。初期確實起到了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由於明朝皇帝糟糕的經濟意識,後來濫發紙幣造成寶鈔貶值,經濟一度面臨崩潰。糟糕的經濟系統可以說是一個原因。明朝以武定天下,到遺憾的是。明朝的武將卻地位非常的低。一個五品武將竟然會被一個八品巡按罵,而且武將還不可以反駁。戚繼光這樣的名將,也被文臣給羞辱過。混亂的政治狀況。明朝後期,文官沉迷於黨爭,武將沉迷於享樂,宦官也不定時出來專權。朝政混亂,不幹實事。在李自成包圍北京城時,北京城內仍有十多萬軍隊,但是國庫見底發不出軍餉。崇禎皇帝便向大臣們籌集資金,大臣們認為李自成攻進城後,大不了換個皇帝,對他們沒有影響。於是崇禎皇帝沒有收到多少錢。沒錢就發不出軍餉,沒有軍餉軍隊就不聽指揮。結果北京城破,崇禎自縊而亡。李自成進城後,大臣們稱臣,但是李自成卻並不領情。在鞭子,刀子的威脅下,蒐集到了大臣府中的幾百萬兩黃金白銀。明朝為了抵禦蒙古設立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稱之為九邊。這條邊防線上集結了明朝大部分精銳。但是由於明朝糟糕的財政政策,到明朝中後期以後軍餉嚴重不足。衛所戰力不足,這也是後期明軍打不過女真的主要原因。內憂嚴重。明朝後期剛好趕上了小冰河時期,災荒嚴重,天氣不正常。造成災民遍地,地主階級為富不仁,階級矛盾迅速激化,農民起義揭竿而起。

    這些只是個人總結,歡迎指正。

    我是老三,祝你夢裡有的,現實中也有!

  • 3 # 一貳一橙

    大明通行寶鈔的的設立,雖然在一段時間裡造成了物價飛漲,寶鈔猶如廢紙,出現“錢不值錢”的情況,但這也並不是導致大明朝最終奔潰滅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大概在正統、景泰時期,寶鈔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民間販賣用的是銅錢、銀子,而官員的俸祿也是按照銅錢一銀子九的比例來發放的。

    要說因發行紙幣而導致亡國的,不是大明,而是元朝

    自有了社會制度起,古代一直都是以物品、礦產為金融本位的,紙幣最早出現於唐朝,號稱“飛錢”,是宋朝時期“交子”、“會子”的雛形,到了元朝後期,由於用錢的地方多了,政府就想出了以“紙鈔”的形式來穩定物價和剝奪百姓。

    由於元朝賜予宗室的支出巨大,加上政府機構臃腫,天災人禍等等,曾經強盛的元王朝早已是入不敷出了,而元朝統治者們也沒想過任何關於經濟改革的辦法,而是大肆印刷紙幣,造成了通貨膨脹,加上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終於把元朝給拖垮了。

    修河的民工、受災的百姓、供料的商人,在收到一大堆“廢紙”之後的感受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後來《明實錄》裡就記載著元順帝時期一首很流行的民謠:“開河變鈔禍根源,官制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作官,官作賊,混愚賢,哀哉可憐!”可見元朝毫無節制的寶鈔制度,才是其最後滅亡崩潰的主要原因。

    祿米五百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

    其餘公主、郡王及其後代的祿餉以等級減少,但無一例外的,祿餉中唯一有購買力的只有寶鈔,不賜金銀而以寶鈔代之,就算宗室們要把物件拿出賣,拿到手的也還是寶鈔。至於功臣勳貴和文武百官,也都是以寶鈔為工資傳送的。

    當然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雖然有一點剝削百姓的嫌疑,但對確立寶鈔地位、穩定物價這一塊,朱元璋也是下了大力氣的。可惜事與願違,在經過了元朝寶鈔陰影后,百姓和官員都已經不太敢相信寶鈔了,加上朱元璋又犯了元朝的錯誤,繼續靠印發寶鈔來救急,到洪武二十七年,寶鈔的價值已經跌到了一貫只值一百多文銅錢,比原先的一千文跌了近九成之多。

    朱元璋之後,大明寶鈔又斷斷續續地實行了一段時間,為了確定寶鈔的地位,大明皇帝們都下了死命令,可依舊保護不了寶鈔的地位

    永樂皇帝繼位後,又是徵蒙古、又是修紫禁城的,大明財政再次陷入困境,於是又是一場大型印刷鈔票的活動,最終導致了通貨膨脹,一石米就價值三十貫寶鈔,所幸的是,朱棣有個超級理財高手——時任戶部尚書的夏元吉,他將寶鈔和食鹽的價值掛鉤,規定寶鈔可以用來買賣食鹽,一石鹽價值一貫寶鈔,可向官府購買。食鹽是人類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將兩者結合,既保證了寶鈔的地位,又提高了寶鈔的經濟價值,於是永樂一朝的寶鈔問題,比起朱元璋時期有所緩和。

    朱棣死後,大明王朝的政策由外擴改為內縮,又得充實國庫、控制經濟了,開始禁止商人買賣鹽,將鹽繼續收歸國有,於是自夏元吉死後,“嚴鹽法”逐漸荒廢,宣德年間民間流行的依舊還是金銀,朝廷所印發的寶鈔價值繼續下跌,米價飛速上漲,雖然宣德、正統、景泰諸帝嚴格要求民間使用寶鈔和不準偽造,嚴重者處於凌遲、滅族等極刑,可依舊制不住寶鈔的沒落。

    到了正統年間,逐漸放寬了寶鈔的使用嚴令,景泰年間開始將官員的部分俸祿,由寶鈔改為銀兩,可此口子一開,寶鈔的價值持續下跌,僅成化年間,一貫寶鈔的價值只值四文銅錢了,最後朝廷不得已,只能下令,以五百貫一兩銀子的價格收回民間寶鈔,而寶鈔只用於發放給官員和邊境的士兵,民間交易迴歸正常,可使用銅錢、銀兩,大明的寶鈔制度自從脫離了民間,只在上層社會流傳。

    總結:大明之亡並不在於寶鈔,而在於土地兼併引起的稅收減少、天災不斷無力救助、軍費開支過大而入不敷出、貧富懸殊導致的社會矛盾等等原因,反倒是元朝,它才是因為寶鈔而亡的

    朱元璋時期以絕對權威制度的寶鈔制度尚且不能讓百姓接受,何況是手段不如他的大明諸帝,民間對寶鈔的抗拒,使得大明寶鈔制度時斷時續,根本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大明的金融中心還是以錢銀為主的,寶鈔只是一個調味劑而已。

  • 4 # 江上蓑衣客

    明朝大量發行的寶鈔不是大明滅亡的主要原因,觀點如下:

    1寶鈔發行時間

    寶鈔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發行的,到了明代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時期就停止。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在吸取元朝的教訓後,明朝初期鑄"大中通寶"和 "洪武通寶",以銅錢為法定貨幣。

    可是新成立的明朝政府缺乏鑄錢的銅礦資源,政府只能逼著老百姓"毀器皿輸官",搞得民怨極大,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另外銅錢比較笨重,對用慣了紙鈔的商人們進行遠端貿易來說很不方便,所以商人多 "沿元之舊習用鈔,多不便用錢"。

    鑑於這種情況,洪武八年,朱元璋造大明寶鈔,令民間通行,同時禁止民間的金銀物貨交易,建立了全國統一 的鈔法,實行以寶鈔為主,鈔錢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導致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那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所以到後期人們都不在使用這個東西。

    而這時間段裡明朝沒出現過什麼極大動盪,所以寶鈔不是期滅亡原因。

    2明朝那些不務正業的皇帝

    大明在位300餘年,總共出現過16皇帝,但有一些皇帝想法確實比較獨特。

    有天天鬥蟋蟀的“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天啟皇帝朱由校,痴迷於木匠,為了專心做好木匠活,把大權交給太監魏忠賢手裡。

    明憲宗朱見深,迷戀房中術,熱心於修煉丹藥。

    明武宗朱厚照沉迷於後宮,玩豹子,更喜歡遊玩射獵,作為一國之君,竟然玩自當將軍的遊戲,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

    嘉靖皇帝朱厚熜二十多年避居西苑,想要修道成仙。

    3亡於黨爭

    這些皇帝整天不務正業,那朝政該怎麼辦呢?

    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人制造黨爭,然後皇帝自己放權,不干預朝政,重用能人,能夠讓手下人相互制衡。

    而最大的幾個黨派便是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多年的時間。

    宦黨指以有‘九千歲’稱號的魏忠賢形成的宦官黨派。

    這些派別誰都看誰不爽,他們形成自己的派別體系,有的時候能遮掩皇帝耳目。

    4大明軍隊

    從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建立明朝之後,到朱棣五徵蒙古,騎兵也出了很大力——當時明朝騎兵在草原之上縱情馳騁,宣揚著大明的國威。

    然而到後期,大明的財政無力支出那旁大的軍隊費用,在軍費方面一省再省,儘管如此,財政壓力還是十分巨大。

    而組建騎兵部隊所需要的錢財要遠遠高於組建同等數量的步兵,於是在國家財政危機,難以有所緩解的時候,相比起價格略低的步兵,價格高昂的騎兵自然要被統治者所拋棄。

    不僅如此,養騎兵還得有戰馬吧,但戰馬不是什麼馬匹也能當的。

    但牧場所在的地區都是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就比如現在的蒙古,天氣寒冷,所以牧民的生活非常艱苦。

    牧民在這樣辛苦的環境中工作卻沒有回報,於是這些牧民,也就是負責戰馬培養的工作人員,只能選擇逃跑。

    而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會導致明朝戰馬數量的急劇減少,沒有一定數量的戰馬,又怎麼能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呢?

    5天災人禍

    以上諸多原因加到一起,載結合一些外在因素,等到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手裡,已經完全變味一個爛攤子。

    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農民起義軍力量的不斷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結束了大明王朝300多年來的統治。

  • 5 # 韓先鋒

    寶鈔的大量發行只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並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氣候原因:從明朝建國開始,正好趕上了地球的一個小冰河期。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小冰河期,每次都伴隨著北方所謂“蠻族”對定居民族的入侵,因為這種極端天氣下,他們在北方故土上生活越來越艱難,於是就發動戰爭,往南邊氣候溫暖的地方進攻,勢不可擋。而小濱河區也對明朝的農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在明末陝西和關中地區持續了7年的大旱和饑荒。

    第二財政原因:明朝是一個縱容易傷的社會,農業稅是明朝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吏治敗壞,很多官員與士紳相互勾結,大量的兼併土地,產生了大量的流民,破壞了明朝的財稅來源。朝廷為了維持運轉,只能裁撤大量的驛站和非必要的機構。被裁撤下來的官吏,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只能和流民一起造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自成。

    第二金融原因:在明朝中期,由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發現了大量的銀礦。以西班牙為首的西方殖民者,通過和明朝的貿易,使大量的白銀流入大明,繁榮了明朝經濟。但是在1618年到1648年之間,歐洲爆發了30年戰爭,西班牙把所屬美洲的白銀運到歐洲當做軍費這樣使流入中國的白銀大量減少。屋漏偏逢連夜雨,到了明朝後期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對銀礦也開始了進行控制,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銀也大幅減少。更要命的是白銀短缺了,銅錢的數量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導致了大明內部的銅錢相對於白銀髮生了貶值,因為銅錢的相對數量變多了,老百姓的日常經濟活動主要是用銅錢,朝廷從老百姓那徵稅,卻是按白銀來核算和徵收。百姓必須把手裡的銅錢兌換成白銀交稅。可是銅錢貶值了,這就意味著稅率變得更高,百姓負擔加重。

    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是諸多因素疊加到一起產生的結果。

  • 6 # 請詞同學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看我們怎麼利用,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大明寶鈔最後的結局,它是大明朝的法定貨幣,因為發行過多造成通貨膨脹,自太祖到崇禎皇帝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朱元璋時代開始,明代就形成了一種帶用大明寶鈔賞群臣、軍隊和朝貢使臣的傳統,那時,大明寶雖然已經貶值,但是還不算太嚴重,在民間依然通行使用,明代中期以後,其實幾乎沒有大明寶鈔在市面上流通了,然面由於體制的僵化以及各位皇帝對祖制的恪守與效法,皇帝賞賜大明寶鈔依然一直是榮管的象徵,這種賞賜對於自己的官員倒也罷了,對於外國的朝使團來說,真的就太過荒誕了,以至於在萬曆的時候,有的官員都看不下去,向皇帝進言說中國早就不用大明寶鈔了,用來賞賜朝貢使團實在荒謬,也顯不出我們的恩德,人家拿到了這些無用的東西也頭疼得很,這道奏疏真可謂切中時弊,道出了朝責使團的心聲和朝責環節中的弊病。

    大明寶鈔的頑強生命力還推動了一個新興行業的誕生,那就是專門倒賣大明寶鈔的鈔戶。剛才提到,每年朝廷要支付給官員、軍隊大量的大明寶鈔,因為民間早就不認可這種寶鈔,理論上大明寶鈔還有一兩文銅錢的價值,但是根本無法購買貨物

    同時,自永樂年間沿襲下來的回收寶鈔的政策使得朝廷每年徵收的稅收裡面總是包含一部分寶鈔,需要納鈔的百姓手中又沒有寶鈔可以繳納,所以有對大明寶鈔的需求。一方面官員、軍戶們手裡有寶鈔卻苦於無用,一方面需要納鈔的百姓則苦於無鈔。於是一些頭腦精明的人就把大明寶鈔當成了一種商品,從官員、軍戶手中低價收購,然後再高價賣給那些需要寶鈔

    的百姓。很快這種新興的產業就被官方注意,一些權勢很大的官員也參與其中,同樣獲利甚豐。

  • 7 # 風雲說收藏

    另外皇權、文官集團和閹黨權力之爭如火如荼,好不容易文官集團把閹黨消滅,自己又鬧東林黨,搞的整個明朝跟著遭殃。最後崇禎皇帝硬氣一把,跟東林黨分庭抗禮,最後卻被東林黨拆臺,徹底架空,崇禎皇帝又沒有銀子,說話也不硬氣,只能眼看大明江山一寸寸倒塌,最後上吊之前,痛罵文官集團,但也無濟於事,反而讓東林黨把南明也搞垮了。

    至於乾旱、蝗災、水災從萬曆末期就開始輪流折磨大明,天啟年間北京還發聲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爆炸,這樣的折騰下,千瘡百孔的大明才終於倒下了。

  • 8 # 大力行者

    記住了不論哪個朝代的更迭都是因為政府官員的大量腐敗導致民不聊生!絕對不會是因為某一項2項的政策失誤導致朝代崩潰!

  • 9 # 流星淺月

    不是主要原因,但是跟這個也有關係,我跟你來講一講。

    首先這個東西是蒙古人最先整的,後來朱元璋見到覺得不錯也就整了,不過雖然他是布衣天子,但是很明顯貨幣這一塊,朱元璋真的不如蒙古人,蒙古人有多少錢發多少鈔票,而朱元璋是典型的亂整,想印多少印多少,這為後代立下了“榜樣”。

    其實這還好,但是中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存錢的習慣,像金銀這類東西,不捨得花啊,寧願做個雕像沒事拜拜,也不願意花錢,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一種類似鈔票的東西,那不就完美了嗎?可惜有是有,但是被前面的人玩壞了,所以沒救了,你要是整,老百姓也不敢用,畢竟這個後遺症沒有二三十年治不好,然而撐死崇禎也沒到20年,當然他要是遷都南京另說。

  • 10 # 不保溫的保溫杯

    明朝滅亡是有很多原因的,大量發行寶鈔並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問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