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星科普匯
-
2 # 日照綠茶王三哥手揉茶
我是王三哥手揉茶,我在日照綠茶核心產區。茶為國飲,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虛有實,我認為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是,我們認為的精神類文化。這部分更多的是融合了儒釋道的精神,也就是常說的茶禪一味,思想、哲學方面的東西多一些,具體表現形式有茶道、茶藝、茶席、茶空間、茶服等。這些更多的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虛的成分為主。
二是,我們常談到的茶知識。中國是茶的故鄉,喝茶、製茶、用茶的歷史悠久,六大茶類分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現在逐步北移,我們山東日照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30萬畝。茶知識廣泛而又細分,從種茶到製茶到評茶到喝茶,任一環節都是知識面廣泛。
喝茶如果單純從本質來講,就是改變水的味道,無需鑽研太深,只是知道好茶一定好喝就行。若是有意探索,那就另當別論,標新立異,著書立說,都是對茶文化的推廣。
說的挺多,不知當否?
我是王三哥,喝茶儘管說。
-
3 # 九龍玉春
個人覺得,正宗的茶文化,當自陸羽《茶經》開始。而後的一些文人附會以及鬼神傳說的加入,改變了茶文化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發展至現在,更是旁門左道,眾說紛紜。具有更濃厚的商業色彩。文化應當遠離功利,揚棄糟粕,但畢竟人心不齊,難以等賢。比如某春茶的傳說,有人說是少女用嘴銜採,有人說採後放在女人胸前,有人說必處女採之。細思何益?一款茶葉的好壞,水土氣候品種管理工藝皆備方可,並非是一些無端的傳說造就。《茶經》中明確寫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把自然因素放在首位,科學而又嚴謹,沒有實踐,是難以總結到位的。又道:野者上,園者次。把人為的因素進行了闡明。但後來的一些文人騷客,硬生生地加入了一些不著邊際的鬼神傳說,使這種開端形成了爭相效仿的累積。而當今的茶文化,更是五花八門,令人啼笑皆非。把茶葉滯銷的原因歸結為茶文化的普及不夠,更是滑稽可笑。只有把茶葉的品質做好,才是正統,才是有益的茶文化,而不是隱瞞事實,用虛假的東西去哄騙消費者。
-
4 # 真茶君—普文
感恩提問者,普文是原產地茶山經營者,對您的問題做個人解答,有人老談茶文化,茶文化包括那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嗎?其實這些一連串問題問的很有水準,不是吹牛就是談茶文化,茶文化究竟又是什麼?普文是這樣分析的。
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這三個字一直掛喝茶人與賣茶人的嘴邊叨叨不絕,那什麼才是茶文化呢?普文認為茶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含了以下的內容(普文個人總結)
1.茶樹與自然的結合的知識文化,(起源演變到現在的知識)
2.茶葉的製作工藝知識與分類。(包括製作工具,茶葉的外形變化)
3.茶葉的包裝文化理念的演變。(包括造型)
4.評判茶葉的知識與分類。
5.茶葉歷史的知識與飲用習俗(包括茶道的演變)。
6.茶葉與健康的知識探索與發現。
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嗎?其實這個命題有意思,很多飲茶者很少懂茶方式的知識,但是喜歡飲用茶,這跟懂不懂茶文化是兩碼事情,有時候文化的根紮在習俗上,文化也經受了驗證與根植,一個民族有自己的飲食習俗,然而全世界流行茶的時刻,我們深深感知到茶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普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飲茶不一定要懂茶文化,“懂”這個字,普文不敢賦予自己,因為我也是在瞭解的路上,但我相信一點不會變,當你走上了解茶文化的路上時,您也同樣開始讓茶走進了您生活,茶餘飯後,談資倍漲。
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懂茶了,其實瞭解太少,其實都沒有茶瞭解你!
-
5 # 相魄
茶文化包括哪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麼?
泱泱華夏文化燦爛繽紛,發展至今日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大項,其中包含飲食文化,美酒文化,飲茶文化,這三個文化幾乎涵蓋了我們所有的文化了,這裡面也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文化。
茶葉文化裡面包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從茶葉的種植,扦插,就是無性繁殖這一塊,就很了不起了,再到製作茶葉的技術工藝,這都是千百年來人們日積月累的經驗加上後人的創新改良才有的東西,再到茶葉的沖泡器皿,從茶葉的歷史變遷能夠了解到人文歷史的發展歷程,瞭解茶文化基本上能夠了解我們的編年體通史了,華夏文明史每一個節點都有茶葉的身影。
茶葉文化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茶葉的流通環節,也可以叫運輸,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海上絲綢之路等,這些都有茶葉在其中,這些道路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還有古時候的大儒大家,詩書經文都能找到與茶葉有關聯的事情或者文獻。缺少了茶葉是不是就缺少了一塊文化。是不是就少了許多精彩。
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麼?答案是一定得懂茶文化,只是懂的多或者少的問題,喝茶不懂茶那就是喝飲料而已,從這一點判斷來看,他是不懂生活的,不是一個合格的中中國人。我們對外稱是禮儀之邦,茶葉是招待客人用的,是彰顯我們禮儀的一個工具,從這點來看不懂茶的人,也不會太懂禮儀。
所以說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或多或少的懂一些茶文化,這樣才能夠說自己是一箇中中國人。
-
6 # 觀世茶業
對茶文化的理解,我覺得可以參照目前學術圈公認的對文化的定義:
三層次理論,包括外顯層、中間層、內隱層。
投射到茶文化上,同樣的也有三個層次:
茶文化的外顯層這一層次是以器物、外在實體、行為方式來呈現的茶文化,包括泡茶器具、行茶禮儀、各地茶館聚落等,浙江大學虞教授將這一層統稱為“茶習俗”。
茶文化的中間層:茶制度、茶審美這一層格外有趣,可以間接感知,可能對我們喝茶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但是卻實實在在的發聲了。比如宋朝時期的榷茶制、明朝時期的以茶易馬、漢朝時期以茶為主導的絲綢之路,這一階段說的是茶葉的歷史淵源、商茶制度、以及有關茶葉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
茶文化的核心層:茶哲思大多數人對這一層的感知力度極弱,或者說大多數人喝茶並不關心其中核心的文化內涵。
茶哲思包括哪些內容呢?
可能大家都聽過“吃茶去”、“茶禪一味”的故事,這些其實代表的就是喝茶的核心。
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嗎?題主問這個問題,其實我能感受到你的疑惑和不屑。不懂茶文化能不能喝茶?
其實完全不影響你喝茶,對茶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更多是一種探究欲,並不適合所有人。不懂茶文化,照樣可以把茶泡好、喝好,只不過一旦你懂了茶文化,杯子裡面的茶水,對你而言,還僅僅只是一杯普通的水嗎?
就像砸在牛頓頭上的,對牛頓而言不僅僅是蘋果,還有萬有引力;而砸在普通的我們頭上,會喊聲疼也許就夠了。
希望更幫到你!
觀世茶,您身邊的茶專家!
-
7 # 小詹茶肆
很多人反感茶文化,那是因為被文化這個詞所“嚇到”,一旦某個東西被灌輸上文化的概念,那麼在大眾的眼裡,這事物就變得繁瑣、不簡單。
因為覺得不簡單所以認為了解它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於是本著珍惜時間的原則,對茶文化置之不理,甚至非常抗拒瞭解它。
其實茶文化可以是厚重的,也可以是很貼近生活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裡能少得了茶的點綴。
一、什麼是茶文化?要想解釋什麼是茶文化,我們得先看看“文化”這個詞怎麼理解。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文化的範圍太廣泛了,可以是教育、科學、藝術,還可以是衣食住行,只要事物有了正面的意義,那麼就是有文化的。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
換句話說,文化是人類相互之間交流且能傳承的意識形態。
而茶文化便是具有傳承性的文化,我們從歷史長河中可以發現,古人從之前的用大鍋煮茶到小鍋烹茶、煎茶、點茶,再後來到明清用蓋碗泡茶,飲茶文化在傳承也在創新,不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飲茶方式並不是一層不變,所以茶文化也是不斷地在昇華。
二、扯了這麼多,那麼茶文化到底指的啥?其實茶文化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到指茶道,小到指茶具,人在飲茶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就是茶文化。
你泡茶的過程就是在體現茶文化,你在研讀茶書就是在體現茶文化,你在向別人講述茶故事,那麼你也是在體現茶文化的內涵。
三、喝茶真的要懂茶文化嗎?中國茶文化燦爛,我想現在也沒人敢說自己全懂茶文化,這個“懂”是精通還是略懂皮毛,其實還得看個人以及當時所處的年齡段。
飲茶有時候也是看年齡層的,年輕人喜歡喝碳酸飲料,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碳酸飲料符合年輕人充滿活力的特點。而隨著年紀逐漸增加,閱歷變多了,人的思想也變成熟了,那麼此時對茶文化的理解或許與年輕時大不同。
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有不同的感受。
茶文化內容豐富,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弄明白。我們我們在飲茶前,千萬不要抱著先弄懂茶文化然後再喝茶,也不要有弄不懂茶文化而不敢喝茶。
其實你只要把飲茶當興趣就夠了,弄懂茶文化內涵的事就交給未來的你來做,因為人生閱歷若不同,感悟不夠深,或許就不太容易“懂”茶文化。
飲茶也有境界之分:
1、飲茶如水
2、飲茶如茶
3、飲茶非茶
4、飲茶是茶
就好比那人生境界,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
也就是說,你對茶文化的認知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沒有實踐,就想去弄懂茶文化的核心,這是不切實際的。
就比如剛出生的嬰兒連目前爬的技能都沒學會,就為以後跑得太快而煩惱。
總之,喝茶自然要懂茶文化,但這件事是需要你長期去做,不要妄想用幾天的時間去學習完那幾千年沉澱下來的茶文化。若不願去了解茶文化,那也是可以,飲茶如飲水罷了,與他人何干。
不過我覺得,喝茶喝茶,首先得明白我們喝的是什麼?
既然是茶不是誰,為何不試著多去了解茶文化,人要有好學之心,不對嗎?
-
8 # 使用者1148758708517
茶文化包括的內涵就像一口濃郁而又清香的茶水,源源流淌了幾千年,回味無窮……
懂不懂茶文化一喝便想知曉答案。茶文化是喝出來的……
-
9 # 南陽顏色
茶文化其實就是飲茶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
10 # 寒冰一點水
分地域吧,茶文化還是南方推崇之上,在北方,尤其是我所在的東北,還是喝酒來的直接,茶只是用來第二天醒酒的,還是嘮嘮酒文化吧
回覆列表
茶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著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2、“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3、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⒋ 歷代貢茶 貢茶是中國茶葉發展史上的一種特定現象,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貢茶使千百萬茶農蒙遭苦辛,但貢茶在客觀上也推動了茶葉生產技術的發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①貢茶的起源 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裡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的發生,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武王伐紂,巴蜀以茶等物品納貢。這種現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政治色彩,納貢,即意味著君臣關係的確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貢品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謂“致邦國之用”。 隨著貢品需求量的增大,貢賦制度逐漸變得嚴密起來。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最後發展到設官分職進行管理。有所謂“九賦”、“大貢”。 大貢即“ 祀貢、嬪貢、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物貢”。茶葉就是“物貢”中的一類。 到了西漢時期,貢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之句,間接地反映了上層階層的飲茶情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笥”,反映了茶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後來,還有反映西漢皇室用茶的文學作品,如《飛燕外傳》 所述: “鹹帝崩後,後夕寢中驚啼其次。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吾夢中見帝,帝賜吾坐,命進茶。左右奏帝雲, 曏者侍帝不僅,不合啜此茶”。 三國時期,吳國末帝孫皓,每為食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三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 (陳壽《三國志·吳志》) 這些用茶無疑屬於貢品。後來,又有“晉溫嶠上表貢茶幹印,茗三百斤” (宋·寇宗《本草衍義》),“溫山出御荈” (劉宋·山謙之《吳興記》)的記載。 ② 地方的主動貢獻 貢茶除了貢物制度的強制性斂取之外,還有一種地方上的主動推薦貢獻現象。這種現象也是使貢茶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請看以下幾條資料: “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芳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與常賦邦侔矣”。 “兩浙茶產雖佳,宋祚以來未經進御。李溥為江淮發運使,章憲垂廉時,溥因奏事,盛稱浙茶之美,雲:自來進御,惟建州茶餅, 浙茶未嘗修貢,本司以羨餘錢買到數千斤,乞進入內”。(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 這三條資料中,前兩條表明了唐宋時期的貢焙制度的確立與這種由下薦上的進貢形式直接相關,也表明了一時一地的物產,可以通過上貢的形式,達到名揚四海的目的。 ③歷代貢茶概況 貢茶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壽終正寢,貢茶才隨之消亡。悠悠數千年,貢茶對整個茶葉生產的影響和茶葉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⒌茶文化的傳播 在茶葉歷史上,茶葉文化由內地向邊疆各族的傳播,主要是由於兩個特定的茶政內容而發生的,這就是“榷茶”和“茶馬互市” (也稱茶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葉專賣,這是一項政府對茶葉買賣的專控制度。“榷茶”,最早起於唐代。在唐文宗時,王涯為司空,兼任榷茶使,在大和9年(公元835年)10月,頒佈榷茶令,但在11月,王涯即被殺,榷茶剛剛誕生便夭折了。 到了宋初,由於國用欠豐,極需增加茶稅收入,其次,也為革除唐朝以來茶葉自由經營收取稅制的積弊,便開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邊茶的茶馬互市兩項重要的國策。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