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知歷史
-
2 # 李杜文
那啥,我來怒答一波。
事實上,每年印度都有因為種姓歧視,低種姓的被高種姓的莫名其妙打死,雖然印度法律規定,廢除種姓制度,但畢竟是3000多年的老傳統,真不是說廢除就能廢除。就像我們中國,農村地區幾千年了,不還是重男輕女,都已經連生3個女兒了,還非得再生個兒子出來不可!
印度人回答說,就像你們區分出黑人那樣,非常容易。
看姓名種姓種姓,當然是跟姓有密切關係的。最有名的印度國父甘地,甘地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香水,說明甘地的祖父輩,是賣香水的小商販。而商人在印度,歸屬於第三種姓吠舍,所以甘地是吠舍,由此可見,吠舍這個種姓還不算太低階,當初是征服者雅利安人中的普通雅利安人。
再說印度現任總理莫迪,莫迪的意思中含有榨油人的意思,所以莫迪祖上就是榨油賣油的,他小時候就是在雜貨鋪裡幫父親賣油,因此也是吠舍種姓。
總體上,大多數人印度人,可以根據別人的姓名來判斷出對方的種姓。這裡我再羅列幾個:
婆羅門: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夏爾瑪(Sharma)等;
剎帝利: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卡爾(Thakker)等;
吠舍:古普塔(Gupta)、沙(Shah)、色斯(Seth)、高爾(Goal)等;
首陀羅: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安貝達爾(Ambedkar)等。
至於達利特人,也就是賤民,一般就是姓特別長的那種。因為達利特人要把以往服侍過的主人的姓加在後面,所以服侍過的主人越多,姓越長。
看膚色看膚色的話,一般婆羅門和剎帝利作為雅利安血統,膚色較白,低種姓相對來說就黑一點,但是也不絕對。
比如南印度的婆羅門,膚色也是烏漆墨黑的。但是總體上,膚色白的印度人,種姓肯定是高一點。
比如最高種姓婆羅門,主要就是負責祭祀,他們的職業就是僧侶等神職。
剎帝利就是軍人和公職人員。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後代,大多數是商人。
首陀羅是農民,工匠等。而達利特人,當然只能從事最低賤的工作,比如喪葬和掃廁所。
反正只要是好的學校,招生的時候都會嚴格稽核,不但要查明父母的職業、出身和學歷,連祖上三代都要問個一清二楚。
因此低種姓的孩子很少會出現在高階的私立學校,除非暴發戶,特別有錢。
動物也有種姓事實上,在印度,不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動物也是有各自種姓的。你可能會覺得很荒唐,但事實便是如此。
比如印度人奉若神明的牛,尤其是白牛,那妥妥的就是婆羅門種姓,還有猴子和大象,也都是婆羅門,特點通人性。至於老虎的話,因為吃葷不吃素,那隻能排到剎帝利去了。
這讓低種姓的印度人類情何以堪,這賤民活得真是連畜生都不如了。
印度之子拉馬努金既然在寫印度的種姓制度了,我順便提一下拉馬努金。
拉馬努金被譽為“印度之子”,他面板就比較黑,但他確實是婆羅門,是來自印度南部的高等種姓。
他靠著自學,硬是把一本大學數學課本里所有的公式,從頭到尾用自己的方法推理和驗證了一遍。往往遇到跨不過去的難題,晚上睡覺時就會得到神諭的指示,然後第二天醒來後恍然大悟,搞定收工。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他被困在英國,蔬菜供應不上。由於婆羅門不能吃葷,加上拉馬努金當時又患上了肺病,導致孱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後死於1920年4月,年僅33歲,可惜天妒英才!
結語:2019年4月,《印度斯坦時報》有一則報道,說是印度北阿坎德邦的一名 21 歲木匠,達利特人,26日去參加了一個親戚的婚禮。當他見到有一張桌子旁還有空位,沒有多想就坐了上去。結果被坐在對面的幾名高種姓的印度人,直接用大木棍活活打死。
-
3 # 在路上旅行顧問
別看印度人晒得黑,印度人卻是高加索白種人,雅利安人的一支。佔印度總人口的75%左右,妥妥的絕大多數。不過我還是覺得,說印度人是白人,不知道歐洲的白種人會怎麼想...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不可接觸者即賤民。根據印度教的傳說:婆羅門是神的頭部幻化出的、剎帝利是神的雙臂幻化出的、吠舍是神的大腿幻化出的、首陀羅是神的腳幻化出的。至於賤民,則是腳下的塵土幻化而來的。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像原始部落的巫師。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和行政貴族,擁有徵稅和行政管理特權,主要為婆羅門服務;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沒有特權,必須供養前兩個等級,主要從事商品貿易;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主要從事勞動生產和繳納賦稅。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又稱“賤民”,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被列入四大種姓之列。這樣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全世界也沒誰了!
1. 從姓氏上區分,高種姓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提維迪、威亞斯、潘迪特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拉吉普特、辛格、塔闊爾、沃爾瑪等;
2. 從語言上,高種姓的雅利安人都說英語。印度民族眾多,語言各異,自從雅利安人入侵後,官方語言是英語,很多低種姓的人是不會說英語的。
3. 從膚色上,相對來說,越是高種姓,膚色就約白。棕色面板大都是原住民,也就是低種姓。
4. 從婚姻上,高低種姓之間是禁止通婚的。不同種姓一旦通婚,其後代被稱為雜種性,被主流社會所排斥。
種姓制度嚴重的制約了印度的發展,因此印度政府也廢除了種姓制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很多高階種姓因為好吃懶做,淪為了貧困人口。但是種姓制度因為歷史原因,直到今天還是陰魂不散。
對了,有人問印度的影星阿米爾.汗是哪個種姓的?他的父親是剎帝利,母親是婆羅門,母系家族不論是地位還是種姓均高於父系家族,這屬於逆婚。
-
4 # i趣旅行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界上倖存的社會分層形式之一。
人們普遍認為,根據印度教徒的工作和佛法將印度教徒劃分為嚴格的等級制的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種姓是怎麼產生的?
Manusmriti被公認為是有關印度教法律的最重要和最權威的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出生至少一千年之前,“承認並證明種姓制度是社會秩序和規律性的基礎”。
種姓制度將印度教徒分為四個主要類別:婆羅門教徒,克沙特里亞斯教,瓦斯雅斯教徒和舒達教徒。
在婆羅門的最高階層是婆羅門人,他們主要是老師和知識分子,據信是來自婆羅門的頭。然後是戰士和統治者,據說是從他的懷裡出來的。第三個位置是由商人(從他的大腿上創造出來的)。在最下面是舒德拉人,他是從梵天的腳來的,做了所有卑鄙的工作。
主要的種姓被進一步分為大約3,000個種姓和25,000個子種,每個根據其特定職業。
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之外,是達利特人或賤民之類的。
種姓是如何工作的?幾個世紀以來,種姓一直統治著印度教的宗教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個群體在這個複雜的等級體系中佔據著特定的位置。
長期以來,農村人種是根據種姓來安排的:上,下種姓幾乎總是生活在隔離的殖民地中,水井沒有共享,婆羅門人不接受來自修道士的食物或飲料,一個人只能在自己的種姓內結婚。
該系統授予上層種姓許多特權,同時批准特權集團壓制下層種姓。人們經常批評它不公正和退步,幾個世紀以來幾乎保持不變,不過,歷史學家說,直到18世紀,種姓的正式區分對印第安人來說意義仍然有限,社會身份更加靈活,人們可以輕鬆地從一種種姓轉移到另一種種姓。
最新研究表明,英國殖民統治者設定了嚴格的界限,當他們使用人口普查簡化制度時,使種姓印度具有了明確的社會特徵,主要是為了建立一個擁有易於管理的單一社會。
系統合法嗎?印度獨立憲法禁止基於種姓的歧視,並試圖糾正歷史上的不公正現象,併為傳統上處於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當局宣佈對政府工作和教育機構中的預定種姓和部落進行配額分配。
近幾十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化的發展,種姓的影響有所減弱,尤其是在不同種姓生活且種姓婚姻日益普遍的城市。
-
5 # 維特根斯坦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種姓不等於宗教信仰,印度有甚多宗教 ,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像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但是已經在印度本土完全消失了!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的早期只初步形成了三個階層,武士、祭司以及平民,當雅利安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打敗印度土著達薩人之後,雅利安人為鞏固政權,將達薩人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避免被土著同化,才邁出了種姓制度的第一步。
達薩人黑,對雅利安人來說是異類,所以種姓制度一開始是區別膚色,種姓一詞的梵語是varna,膚色的意思。這就是種姓制度的“二分格式”,借種姓將白面板的雅利安人和黑面板的土著達薩人區分開來。這種分法最早出現於《梨俱吠陀》前九卷,僅是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之間的區分。
隨著雅利安人內部分工的確立,雅利安人原有的三個階級逐漸形成了三個“varna”,也就是前三個階層,非雅利安人則自動歸類到第四階層,他們一出生就註定是屬於第四階層的,並且終生不變。
種姓制度被統治集團想出來,但沒有點宗教傳說依據,那肯定是很難推行的。為了給種姓制度披上神性色彩,於是雅利安人在《梨俱吠陀》中寫下這樣的故事: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祭司),從雙臂生出了(武士),從腿生出了吠舍(商人),從腳生出了首陀羅(達薩人、雅利安人和達薩人的混血),這四個種姓也同時具有“白”、“紅”、“棕褐”、“黑”等色象徵,這就是種姓制度的“四分格式”。
如何區分高低種姓呢?
第一 最直觀的看膚色,白色面板的一定是高階種姓,越白說明種姓越高,沒有混血!而膚色發黑的基本都是低階種姓,也就是第四種姓,或者第三種姓!印度是嚴禁高階種姓和低階種姓通婚的,違背者會被親人活活打死!
第二 看職業 比如印度的三輪車和計程車行業都是由低階種姓從業,高階種姓是不屑於做這些工作的!當初葡萄牙人到印度,看到種姓制度,並認識到其特點之一是據出生定一輩子職業,於是稱種姓制度為“caste”,caste意為世襲職業集團。
-
6 # 極簡情感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大種姓,由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婆羅門全部都是貴族,最容易分辨。
印度的婆羅門就相當於貴族那樣。簡單說,婆羅門是必須戴各種首飾的,所以,那些掛著大金鍊子,看上去道貌岸然,抬頭挺胸,眼睛差點長到腦瓜頂上的,肯定是婆羅門。
剎帝利。剎帝利非常有錢,基本上都是錫克教徒,幾乎都帶有頭巾,在印度,鬍子特別長的經常都是錫克教徒。
因為錫克教的創始人就是個剎帝利,所以錫克教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也就是剎帝利的地位非常高。
犬吠。與剎帝利的區別是不會留長鬍子。其他差別不大。
首陀羅。這個是最好辨別的,因為一個字,窮。
印度四大種姓間很少通婚,但並不是絕對的。高階種姓的男子娶低種階姓的女子,這叫“順婚”。低階種姓的人雖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種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後代的種姓。比如首陀羅想要提升階級,則只有首陀羅女子與婆羅門男子處於夫妻情況下所生的女兒,又與婆羅門男子通婚,如此繼續,在第七代就可以成為婆羅門。
總結,當然,現在已經沒有了。
-
7 # 歷史真香
品讀歷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印度的歷史非常悠久,因為戰亂等原因造成了人種非常複雜的局面,其實區分高低種姓是非常容易的,膚色白的就是高種姓,膚色黑的就是低種姓,偏棕色的部分處於兩者之間。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印度高低種姓的地位已經相差不是特別懸殊了,甚至因為禁忌少,有些低種姓的人反而比高種姓活的更舒服。
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由來已久,起源於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隨後為了有效的奴役和管理才設立了種姓制,隨後印度又遭遇穆斯林的入侵,各個統治階級在不斷的爭鬥中完整和填充著種姓制度,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慢慢的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雅利安人膚色為白色, 達羅毗荼人膚色為黑色, 作為外來統治的雅利安人以統治者的優越性確立了以白色面板為高階種姓, 以黑色面板為低階種姓的階級制度。
而在印度的經典神話著作《梨俱吠陀》中,對於種姓的來源有著另外一種說法:原人普魯沙被作為祭祀品時, 從他身體中生出了世間萬物:植物、牲畜, 生出了宇宙三界, 也從不同部位變成了不同的四個種姓:“他的嘴變成了婆羅門, 他的雙臂變成了剎帝利, 他的腿變成了吠舍, 他的腳變成了首陀羅”。
除此之外,高階種姓中犯錯被驅除出去的人, 也有高階種姓中的女性嫁給低階種姓中的男性產生的後代, 還有一部分來源於低階種姓的首陀羅, “他們的身份世代相傳, 不能接受教育, 不能穿鞋, 更沒有社會地位, 只能從事非常勞苦卑賤的工作”這一群體被稱為“賤民”, 在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情況下, 賤民深受高階種姓的殘忍壓迫, 這種歧視滲透在職業、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面, 這樣一群人被納入“不可接觸者”
印度現在的種姓狀況1947年印度獨立,憲法規定廢除種姓制,但是就目前的印度社會,種姓制仍然在印度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種姓好像沒關係,如低種姓的人可以成為科學家,然後成為總統。但又好像很有關係,尤其是你拿起一份當地報紙,徵婚啟事就有幾頁,裡面對種姓的要求明確列出的,如果大家關注印度的新聞,也會經常看到因為高低種姓之間的通婚而引發的血案。
所以說,現在的印度,低種姓的日子依然不好過,但是從國家的角度,正在對此做出改變,比方說現在低種姓在自己拼搏功成名就之後改為高種姓,帕蒂爾種姓,其實真實名稱叫做帕蒂達,這本來是一個首陀羅種姓,但有錢有權了之後,整個族群集體把姓改成了Patel,意即有土地的人,傳統上來說這是個剎帝利的姓。
不過卻很少有低種姓的人去改姓,一來印度政府對於低種姓的人有補貼方案,意味著賤民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得到教育機會、糧食補貼和公職,雖然錢不多,但能保證不被餓死,二來不是種姓越高越有利,因為要求越多,如高種姓不能吃葷,甚至不能出海。很多行業不能從事,嫁女兒不能要彩禮反而要嫁妝。而種姓低可以百無忌憚。
結語: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把人分成四個等級的時候,好在很快就結束了,很難想象在21世紀還會有這樣的國度,印度人經常說上海再過幾十年就能趕上孟買,還時不時的想到聯合國做常任理事,我想說的是連種姓制度都解決不好,哪來的勇氣呢?
-
8 # 新知與常識
我曾經在2006年參與國際媒體採訪團,在印度跟國會議員、衛生部官員等精英們溝通,他們基於民族自尊,通常會淡化種姓問題在印度的存在,反而在德里大學,教授們的批判力度更大。在國際媒體團參觀印度總統行宮,給我們導遊的就是一位黑面板、一瘸一拐的低種姓工作人員。
種姓問題根治印度社會,雖然在經濟日益開放現代的印度南方地區,種姓文化影響越來越弱,但在北方或特別是在較貧窮的農村地區,尤其在反映階層流動的婚嫁問題上,種姓問題仍然很重要。印度人通過他們所屬的社群來認同自己,種姓制度仍然是婚姻選擇的一個因素,有統計表明,95% 的印度人仍然按照自己的種姓結婚,體現一個人對集體、群體保持忠誠。
在20世紀40年代末制定憲法的時候,印度知識分子就意識到種姓制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痛處。 印度憲法特別禁止“賤民制度” ,其中包括對賤民的特殊保護,印度政府在學校和議會中規定了特別配額,以幫助最低的種姓群體。在獲得就業和獲得教育及其他機會方面不允許存在種姓歧視。低種姓群體大約佔印度13億人口的15% 到20% 。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種姓制度是非法的或者已經消失了。印度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留下的民主制度,但不像中國經歷各種各樣的戰爭和社會運動,因此沉澱在文化基因,根深蒂固的等級、種姓歧視現象還會持續存在,即便在現代化城市也不例外。
在傳統的印度社會,種姓指定職業。 鐵面無私是那些幹髒活的人,比如給動物剝皮或者清潔廁所。 最近的研究表明,收入和教育水平與種姓關係非常密切。種姓和職業的關係已經有所瓦解。然而,在每個地區都存在不同的種姓排名,雖然種姓都有自己獨特的工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 因此有不刮鬍子的理髮師,不造房子的木匠,和不充當祭司的婆羅門。
歷史淵源追溯印度的種姓歷史,大概公元前2000年的梵文文獻提到了一種將個體劃分為社會群體的做法稱為“ varnas”,不僅暗示了分類,還暗示了人群的顏色。 Varnas 與早期印度教有關,是印度種姓制度的第一個有記錄的表現。 根據種姓聲望的遞減順序,出現了四個主要階級: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神話認為,這些族群是從一個叫普魯沙的古代人物的嘴、手臂、大腿和腳上創造出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姓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並形成了一個被稱為“ Chatuvarnya”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反過來又得到了英國殖民統治當局的加強。英中國人設定的類別今天仍然存在。 現在印度有3000多個種姓,亞種姓的人數更多。
最重要的種姓類別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六個:
婆羅門是所有種姓中最高的,也是傳統的牧師或教師,在印度人口中只佔一小部分。 英國殖民當局給予婆羅門有影響力的牧師職位。 他們現在主宰著科學、商業和政府的關鍵職位。
Kshatriyas剎帝利即武士
意思是“溫和人民的保護者” ,Kshatriyas 傳統上是軍事階層。 他們現在主要是一個擁有土地的種姓,並在權力上受到削弱。
Vaishyas吠舍
作為一個在貿易中有影響力的種姓,毗溼迦人傳統上是牧民、農民、工匠和商人。 他們現在與中產階級和社會進步聯絡在一起,約佔印度人口的五分之一。
Shudras首陀羅
在四個古代社會階層中地位最低的,首陀羅被認為地位太低,以至於被禁止研究“吠陀” ,印度神聖文學的最早的文字。 首陀羅現在被印度政府視為”在冊種姓” ,這意味著他們在歷史上處於不利地位。 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超過2億印度人屬於在冊種姓。
Adivasi部落居民
這個術語用來指被認為是印度土著人的種族和部落群體的集合。 95% 以上的部落居民人生活在農村地區。 68% 的學生沒有進入高中。 一半以上的 Adivasi 人以森林產品為生,特別是用於印度香菸生產的菸葉。
Dalits 賤民
“ Dalit”這個詞來源於梵語,意思是“地面”、“壓制”或“粉碎” 賤民被認為是所有種姓中最低賤的人,他們通常從事被認為是儀式上不純潔的職業,比如那些涉及廢物或屍體的職業。 他們是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可觸碰的”族群。 Via DK
-
9 # 樑老師說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這事其實也好判斷,光俺知道的就有三種方法。咱就一個個的介紹一下。
這些個姓氏是世代相傳,相互之間是不允許通婚的。就算是現在,想要跨界依然很難。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分級,其實大傢伙也明白,那是因為印度這個地方一馬平川,壓根就無險可守,造成的結果就是容易被外人入侵。
這外邊的人入侵成功之後,他們想要世代安安穩穩的統治這片土地,所以就創造了種姓制來把人口進行必要的劃分。
那麼為了把這種姓制弄的比較合理,讓所有印度人都能夠接受,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神話故事。
說梵天將自己劃分成了四個種姓,這口就變成了婆羅門,兩隻手演變成了剎帝利,連條腿這就是吠舍,最下邊的兩隻腳這就是首陀羅。
既然姓氏劃分了,那麼他們的工作也被劃分了。你比方說婆羅門這是僧侶貴族才有的姓氏,剎帝利這是掌管軍政大權的官僚貴族才能夠有的姓氏。
至於吠舍是沒有決策層的權利,他們只能夠整點農業,商業之類的事做做,當然你也可以把他們看做是農民,商人或者有錢人,總之他們是有一定資產的人。
至於首陀羅什麼清潔工啦,搬運個屍體啦,捅個下水道啦,這些個上不得檯面的工作就歸他們了。
這還不算,其實還有一個沒有姓氏的階層,這就屬於賤民了。
咱一般把沒有姓氏的這都歸到了首陀羅裡邊看待。
俺是不介意您這麼幹,當然您要是和他是朋友的話,不妨問一下,應該是沒啥大問題的。
第二種方式,就是看面板,那面板越白的,這姓氏就越高貴。那乾巴巴,瞅起來又黑又瘦的就是最低等的首陀羅。
畢竟入侵印度的白種人比較多,比較著名的就是雅利安人。想當年希特勒想要尋找他心目中的種族——雅利安人,就曾經到印度這地尋找過。
而雅利安人的特點就是金髮碧眼白面板。
這事和題主說的問題沒有關係,咱先擱一邊,接著聊。
第三種方式就是看他們的手環。
印度三大種姓有佩戴聖線的傳統,男孩子們一出就必須佩戴。這些聖線是三股繩子搓出來的。
婆羅門的聖線是棉線,剎帝利呢用亞麻線,吠舍用毛線,這些個聖線都套在手腕上。
所以一目瞭然,至於沒有的那就是賤民和首陀羅了。
-
10 # 汗青正浩
印度有一種種姓制度,在每個印度人一出生的時候,他的命運就已經確定,之後能上什麼學校,能夠從事什麼職業,都存在著嚴格的要求。而這種局面的造成,就是因為種姓制度,那麼它到底從哪裡起源?當你走在印度的街頭之時,又如何分辨出朝你走來的印度人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呢?
這一切的源頭是一次戰爭為什麼同一個國家的人,會分出三六九等,有一部分人會將另一部分當作奴隸看待。其實在印度,高種姓與低種姓不僅不是一個民族,甚至不屬於一類人種。
五六千年前,作為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與當地的原住民達羅毗茶人因為爭奪生存資源,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經過多年的鬥爭,雅利安人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得勝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們創造了種姓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最高階的稱謂“婆羅門”,掌管一切宗教和教育事務。
第二級的稱為“剎帝利”,主要由軍事和行政貴族組成,他們掌握著軍事力量,負責管理民眾,收取賦稅。
第三級“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要是商人,需要納稅給上面兩個階層。
最卑微的一級是首陀羅,他們就是原來的達羅毗茶人,只能從事各種服侍人的職業。
但是在這之外,還有大量的“賤民”,又被稱為“達利特”,他們連進入種姓制度的資格都不具備,被稱為“不可接觸者”,他們不能用手接別人給他們的東西,只能從地上撿取,這些人一生都活在陰影之中。
在印度,“達利特”和“首陀羅”有七億多人,這些人因為自己的出身,承受著無盡的折磨與屈辱。
如何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在印度,高低種姓有這麼大的地位差別,那麼怎麼分辨出來呢?其實很簡單。
高種姓一般是雅利安人,他們的形貌和印度的土著居民截然不同,面板白皙,身材高大,相貌更加接近歐洲人,這一點如果看印度寶萊塢出產的電影的話,就會有所察覺;而低種姓的印度人,則膚色較黑,身材也比較矮小。
那麼種姓之間通婚怎麼辦呢?這樣不就不好分辨了嗎?其實在印度,很少會有跨越種姓的婚姻,即使有,也是在相鄰的種姓之間,極少出現婆羅門與首陀羅締結姻緣的事,而如果有這樣的事發生,他們生下的孩子也會被人嚴重歧視。
其次還可以看語言,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因為無法接受教育,很多低種姓的人根本不會說英語。
在印度,高低種姓之間的差別是全方位的,即使你事先不知道有種姓這回事,只要你站在印度這片土地上,很快就會發現從你身邊走過之人的不同。
為什麼這種制度可以持續幾千年?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於1947年被正式廢除。可是這不過是名義上的廢除,它所造成的影響,至今仍然流傳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
為什麼這樣荒謬的制度可以橫行這麼長時間,即使偶爾受到挑戰,比如說佛教的興起,都可以牢牢佔據統治地位,其中大概有兩點原因:
首先,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掌握著教育職權的婆羅門一直對民眾們灌輸著種姓制度的合理性。長久以來的洗腦教育已經將“奴性”、“認命”幾個字深深地刻在了低種姓印度人的頭腦之中,再加上教育機會的缺乏,他們會心甘情願地認為自己本該低賤,根本認識不到自己不應該遭遇這些。
這些接觸不到外界資訊的可憐人,就這樣被禁錮著,糊里糊塗地活著,不明不白地死去。
其次,這種制度十分狡猾,它人為地製造了等級。也許在一些人面前,你是低微的,但是在更多人面前,你又是高人一等的。即使是首陀羅,也可以自豪地宣稱自己高於賤民。在這種情況下,低種姓的人想要反抗,不用最上端的婆羅門出手,剎帝利、吠舍甚至首陀羅都會出來阻攔;至於處於最底端的賤民,長久以來的壓迫,讓他們手中根本沒有太多的力量。
當然,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些低種姓的人群已經開始自我覺醒,在不斷爭取自己的利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有更加美好的前程。一個人的命運,應該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因為一個出身,就被打上終身的烙印。
回覆列表
印度種性制度的起源: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首陀羅男性與其他任何種姓通婚產下的嬰兒,就是賤民“達利特”,三千多年下來,他們也產生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連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羅一道,佔據了現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最底端。
印度有四大“在編種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他們之下還有一種“賤民”不在編,也就是“不可接觸者”,被稱為“達利特”。
那麼,如何區分印度種性的高低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
一、姓氏:姓氏本身有所體現。
二、膚色:高種姓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三、職業:高官顯貴、知識界精英,大多屬於高種姓專利;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屬於低種姓階層。
四、籍貫: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群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
除了以上顯性指標,還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①、衣裝:穿的華貴雍容的,是高種姓;穿的低俗廉價的,是低種姓。
②、手繩:不同種姓的人,手腕上纏的手繩質地、佩戴位置都有講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話,也能有效區分。
④、口音:這個與籍貫、住地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是區分種姓的一種手段。
⑤、談吐:高種姓多受過高等教育,自信優雅、開朗大方;低種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顧右盼,缺乏自信心。
在印度種姓制度,雖存在感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但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