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馮二

    唐朝建國之後,邊患一直沒有平定,太宗時還有和突厥的渭水之盟,太宗以為恥辱。

    國家經歷過隋末戰亂,元氣尚未恢復,無力和外族對抗,於是為了節省成本,朝廷讓內附的少數民族去幫助國家對抗未歸附的少數民族。

    這就是藩鎮!必須說明,這在當時是一味良藥。

    國家獲得了暫時的和平發展時期,於是貞觀盛世天可汗。

    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當藩鎮的實力起來後,各位刺史手中有行政、人事、財政三大權,完全是獨立於中央的小朝廷了。

    這個時候,是往外打蠻族划算,還是往內打中央划算呢?當然是去長安啦!有如花的美女和如山的珍寶。邊關有什麼啊,毛都沒有哎!

    國家陷入內亂,各地軍閥攻打中央,於是馬嵬坡下楊玉環。

    這時候,藩鎮就成了毒藥了。

    安史之亂就是藩鎮割據導致的。

  • 2 # 逐夢浮生533

    究其根本,大唐帝國太大了,當時管理制度沒有辦法管理到邊塞重鎮,國家要不起這麼多兵,就讓當地官員自治,節度使變應運而生。這種節度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當中央王朝強大的時候尚能節制,一旦出現皇室衰落,地方就蠢蠢欲動,藩鎮本身無所謂好壞,就像民族自治區一樣。總之,偌大的唐帝國當時還找不出一個與之配套的社會管理制度。

  • 3 # 煙雨朦朦

    個人愚見,唐安史之亂爆發的內因在於唐王朝的藩鎮制度,藩鎮制度的建立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個節度使長期手握一個地方甚至是幾個地方的軍權後,很容易使這個節度使的慾望之心更為強烈。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若在中央政權的可控範圍之內還好,而一旦中央政權衰弱後無力制約地方以後就非常容易形成這些動亂。輕則藩鎮割據,重則造反。故而宋,明兩朝在吸取唐朝藩鎮教訓之後都想法設法的用各種方式來制約軍隊,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了。

  • 4 # 曦日sq

    一,均田制的破壞與經濟結構的變化。均田制給予了貴族買田的優待,對土地買賣的限制進一步放鬆,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田莊主對僱農,莊客的壓迫剝削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

    二,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加之唐玄宗的喜立邊功,窮兵黷武,使得藩鎮的軍事實力大增,精兵良將大多都在藩鎮聚集。節度使權力大增不僅領兵,還節制了一方的民政,財賦大權。唐王朝府兵制前提下的內重外輕的軍事政治格局被內輕外重所替代,唐王朝喪失了重兵居關中以馭天下的軍事政治優勢。

    三,天寶後期的朝政腐敗,朝廷內耗嚴重,玄宗皇帝的不理朝政,帝國的統治上層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難道非要把人打磨的麻木了,才算是成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