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塘春曉

    問題裡“匈奴”的意思應該是北方遊牧民族這一系列族群吧?基於這個概念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發展軌跡基本同步

    中原處於戰國大混戰之時,北方也分為東胡、匈奴、丁零、月氏、烏孫等多個部族,在各自的領地內慢慢發展,互相攻伐,爭奪領地。秦漢帝國形成之際,北方的混戰也接近尾聲,匈奴脫穎而出,形成第一代遊牧帝國。但是其他民族並非被匈奴完全消滅,而是臣服於匈奴,經過不斷融合,有的完全被匈奴同化,有的蟄伏下來,伺機而動,趁宗主衰弱而乘機出頭。後來東漢時期的鮮卑,北魏時期的柔然,隋唐時期的突厥,唐朝中後期的回紇、黠結斯基本上也都類似。直到後來的集大成者契丹、女真、蒙古完成了以前遊牧民族沒有達到的成就。

    二、北方和中原不同的經濟方式決定了誰也不能完全征服誰

    北方和中原交替出現相對強盛期,但在各自的強盛期內,無論是北方還是中原,都不能完全征服對方。漢武帝伐匈奴,前後將近50年,也只是打殘了匈奴,也打傷了自己,長期的戰爭使得漢朝的經濟即將崩潰,漢武帝被迫下罪己詔。唐太宗滅東突厥,被遊牧民族稱為“天可汗”,卻也不得不扶持薛延陀管理大草原,薛延陀坐大後一樣想擺脫唐朝的控制,唐朝武功強盛,很快滅了薛延陀,但還是得扶持突厥貴族,導致武則天時後突厥崛起。以上是中原強盛時的情形,再看北方強盛時的情況。前秦席捲北方,卻在肥水折戟,雖然有偶然因素,但也與其部族林立,內部不穩有莫大關係。遼太宗滅了後晉,卻也不得不將勝利果實拱手讓給劉知遠,自己還把性命丟在中原。

    這主要是中原和北方經濟方式不同導致的結果。在宋遼之前,雙方尚未學會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北方只會遊牧,中原只會農耕。北方佔領中原,要麼被同化,要麼只能扶持傀儡後撤回北方,所以北方遊牧民族習慣了以劫掠為主的入侵方式,只要拿到了好處,土地不是他們的目的。而中原戰勝北方,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在北方進行農耕,因而無法駐軍和派出官僚系統,所以也都選擇扶持一個部族管理其他部族的方式進行管理的方式,而被扶持的部族基本上都能利用有利條件壯大起來,成為下一個與中原王朝對立的草原帝國,比如薛延陀,再比如回紇。

    三、純軍事角度來看,中原王朝也無法完全消滅北方遊牧民族

    那麼如果中原王朝不扶持一個部族管理整個草原,而且徹底消滅草原上所有遊牧民族,以求一勞永逸是否可行呢?顯然是不行的。

    一是技術上不可行。西伯利亞大草原面積極大,何況更北方還有大沼澤和大森林,遊牧民族打起游擊戰來,漫長的補給站可能會把強盛的王朝拖崩潰,漢武帝就是在這上面栽了跟頭,何況那時候只是打到漠北,還沒有深入西伯利亞地區。

    二是管理上不可行。如果要自己管理,必須得駐軍。駐軍時間不能長,否則容易變成軍閥,就是舉國之力滅了遊牧民族,結果造就了更厲害的軍閥。那輪換戍邊行不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也不行,輪換間隔時間長,不起作用;間隔時間短,管理成本又上來了,秦末大起義不就是戍邊引起的嗎?何況那時候的邊疆還在後來意義上的中原地區範圍內。

    綜上所述,在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不可能完全消滅對方,只能是在相互融合中共同發展,也就是題目所說的“越打越多”。

  • 2 # 無畏偉強

    古代稱霸草原的帝國,如匈奴、東胡、鮮卑、丁靈、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廣義上是對某時期草原遊牧民族統稱,俠義上是對某時期一個遊牧民族稱呼,對外統稱的匈奴實際內部包括匈奴人部族在內的許多遊牧民族,哪個部落民族強盛時眾部族就以哪個部族為草原軍事帝國國號,這個部族衰敗國號滅亡哪個部族承勢厥起統一草原哪個部族名號就成為國號,所以草原帝國的國號經常改統治的部族也經常換。

  • 3 # 天馬看世界之真真假假

    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是很大的,成份也相當複雜,可以說,匈奴是對北方的少數民族的統稱,古時對匈奴的叫法很多,比如鬼方,昆夷,或者戎,犬戎,犾,胡人等等,匈奴的最盛時期在秦未到漢武帝時期,後來又分離為南北匈奴,慢慢地,匈奴逐步勢弱,最後在晉朝之時完全消失。在一定的特定歷史時間段裡,匈奴最強大的時候,中原王朝相對積弱,不堪匈奴侵擾,偶爾打上幾仗,但輸多勝少,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都被圍困,可見其勢大。但大浪淘沙,匈奴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匈奴消失,無外有四,一是戰亂不斷,人口增長緩慢。二是居無定所,遊牧民族的通病是無固定發展區域,如同無根之水。三是內部自相殘殺,導致四分五裂,被其他民族融合。四是大漠氣候變遷,荒漠化越來越嚴重,不再適合生存。

  • 4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遊牧民族只有族群,沒有城市鄉村,沒有詩歌美酒,沒有琴棋書畫,沒有任何財產。只是原始的血性與團結,今天把牛羊趕到東方,明天又出現在西方。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永遠是不對稱,無功利,無成就感的戰爭。所以一直打匈奴,最後是匈奴全師而退,進入歐洲肥美的土地,滅亡了西羅馬,建立了匈牙利國!

  • 5 # 脫盲春秋

    怎麼就一直打匈奴?怎麼就越打越多了?一直把匈奴打沒了好麼。匈奴摻雜了大量白種遊牧民族,從雄霸漠北,到南匈奴附漢,北匈奴西遷,匈奴作為草原帝國被漢朝打殘了。從漢元帝開始幾十年間匈奴都是漢朝的屬國。北匈奴單于跑到中亞,被陳湯追著殺了,傳首諸國,都嚇得喊漢朝爸爸。後來打的就不是匈奴了,是鮮卑了。

  • 6 # 小休爾

    中原人向來看不起匈奴人,卻又懼怕匈奴人,因為打不起持久戰,總是趕到某個邊界,就相當於和平了一段時間,實際上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剿滅一說。至於匈奴的衰落,一方面是中原地區的頑強抵抗,更多的原因是百夷之族不好統治,經常性的內亂,導致某個通知集團不能長存。

  • 7 # 芒橙枸

    在我們的印象中總感覺,中國曆朝歷代,北方邊患好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秦始皇的蒙恬將軍北卻匈奴300裡開始,感覺匈奴就打不乾淨,甚至越打越多,其實這裡面主要是把如下的原因:

  • 8 # 北京不向北2020

    不僅是匈奴,草原遊牧民族都是不好打,因為生活習慣,生存環境等等都不相同!

    首先從生存環境來看,中央漢族王朝大多是農業平原丘陵等等地區,草原民族大多數是草原沙漠這些地區生存環境要惡劣的多!所以,漢族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草原民族地域廣大人煙稀少!

    其次,從生存方式看,中原農業文明有固定的村鎮,而草原民族大多數仍然是部落遊牧並無固定居住地點!所謂的王庭很多時候都是一片帳篷,隨時可以拆了走人!

    三,草原民族大多全民皆兵,且都是騎兵,而漢人中央王朝要組織同等級的騎兵,無論是經濟還是國力上則都是很大負擔!在沒有近現代化的熱兵器的時代,中原軍隊對騎兵的阻止能力就比較吃力!

  • 9 # 卞長餘

    打匈奴,戰邊關,渴飲刀頭血,困臥馬鞍眠,匈奴人膘肥體壯,能騎善射,看史書哪朝都是奸臣當道民心不齊,油利坑貪,而匈奴上下一心,鬥志昂揚,軍紀嚴明,難以收復

  • 10 # 學歷史看華夏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據史記記載匈奴最早的祖先應該是夏朝的後裔,為了避難,他們一直跟隨者牧群遷徙,因為沒有固定的家,所以他們一直以遊牧為生,漸漸地繁衍越來越多,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部落,就是被秦漢稱作的匈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武將中,除張飛外,還有誰能和呂布單挑一百合而不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