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來ke期
-
2 # 貧民之子談教育
這兩個問題都關乎信用問題。雖然說“人無信而不立”,但具體事情還是要具體分析:
1:因為臨時有事情從而沒時間來。比如,答應朋友聚會後因為家裡孩子生病了要帶孩子去醫院就醫,所以沒辦法來參加聚會了。這樣的人是可以信任的,因為他會聯絡你說明原因並道歉,或者事後會說明原因賠禮道歉,他對於失去信用心裡也是非常內疚的。
2:這件事情剛開始沒注意到是陷阱,後來發現是對他不利的陷阱,所以後悔了。這樣的人本身就沒信任過他,又何來信用?
3:真正的失信的人。這種人本來就沒把你當回事,何來的信任之說?這樣的人直接列入失信黑名單就是了。
-
3 # 木東1983
事要看什麼事,人要看和你什麼關係的人!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一件事不能就打死一個人有點武斷,相信不相信可以多交往幾次!
現在太多的事朝令夕改,也許也不是一個人的因素,不是一個人能左右的了,早上答應借錢給你,中午自己家有急事花了,下午和你去反悔啦,你還能說這個人回家就編個故事騙人啦!因人而異,因事而定,不要輕易否決一個人!
人與人交往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根基越牢固建起的高樓大廈更高,交往的事會更多,一件事不能完全否定一個人,也能就此看清一些東西,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
4 # 贏在陪伴
信義的本質是一個博弈,利益交換的博弈。信義的背後是兩個成本和兩個收益的權衡。守約成本和違約成本,守信收益和背信收益。
承諾是口頭的,更多個人之間的,非強制性的。信用往往是契約性的,互惠互利的,當然並非平均互利,只是各取所需。仁義更多是最高道德和價值觀標準的。
由此可知,承諾多爽約,很多是幫忙性質的,沒有以後可信不可信,除非是多次爽約的。
信用只有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被更好執行,因為短期利益攸關。
仁義,事關群體生存發展價值觀和最高道德標準,是一個長期利益和損失綜合的考量,往往是不計較短期損失的。這裡請注意,義是權變的,有階層立場的。
例子就不舉了,生活中歷史上都很常見。
回覆列表
謝邀:其實每個人遇到這種事情我覺得都應該會生氣吧,先舉一個例子吧,我以前和我女朋友就是這樣,因為我是在上班,我女朋友在讀大學,每個星期六星期天我女朋友休息然後過來找我耍,我因為職業關係週末不好休假,然後就找藉口休假,有一個星期女朋友說要過來,然後我修好了假。到週末的時候反悔了,因為我休假很困難,假也休到了但是她反悔了,當時心裡很不舒服,然後就鬧了一點矛盾。但是冷靜後想想,她確實是有她的原因。所以說遇到這種事情我們應該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想。事情也就沒這麼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