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玻璃樽190601

    棗的含糖量很高,糖尿病人儘量少吃,如果要吃的話,需要在血糖平穩情況下,建議每天吃3~5顆就可以,並且要扣除相應的主食熱量。

    棗中的含糖量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幹棗。有研究資料表示,幹棗的總糖含量為80.86%~85.63%,還原糖含量為57.61%~77.93%,蛋白質含量在4.5%-6.9%之間,灰分含量在2.2%-3.0%之間,水分含量在17.5%-22.5%之間。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種類的棗,其含糖量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幹大紅棗含糖量較多,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含糖高、血糖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大棗。

  • 2 # 糖友友

    這個問題是不好回答的。不像中醫開方,這一味藥用量多少。先吃甜食量必須由實驗來決定。

    因為每個糖尿病人胰島受損程度不同。比例和積分調節作用不同。產生的滯後時間不同。因此決定餐二血糖值的因素較多,都對微分調節作用的大小有影響。

    微分調節作用的特點是能減少滯後和偏差,微分作用適當是可以降低餐二血糖平穩回到正常值範圍之內的。而且也會使第二天早上的空腹血糖平穩下降,趨於正常。但是由過程控制理論可以知道,先吃甜食量的多少,決定微分調節作用大小。量太少了,則微分作用不大明顯。甜食量太多,微分作用太大,會引起血糖值不穩定,甚至導致血糖值震盪。這是過程控制研究的基本內容。這一點在應用微分調節作用控糖時,必須充分注意。

    我發現先吃甜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是冒險吃粽子引起的。一個粽子的量,有糯米約2兩,大棗2~3個,先吃大棗後吃糯米。每一次餐後血糖都會下降,成了我的食物降糖藥。是我停藥實驗用飲食控糖的堅強後盾。每次控糖實驗失敗,血糖高了,都是吃粽子加3口白酒,(約半兩)實現血糖控制的。後來先吃甜食量用葡萄的數量來實驗。它的含糖量較小,可以細分實驗量。先吃3個葡萄,再增加或減少,便於實驗測量餐後血糖值資料。

    當然餐後血糖值的下降,不能急於求成,揠苗助長。有下降的趨勢就可以。所以要以周,旬,或半月的均值來決定,有下降趨勢就可以 。要允許血糖的波動,過程控制能實現三個波的減幅震盪是最理想的。這一點實現,恰恰是比較困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利達這款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