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努比行走歷史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三國之中,東吳後期的存在感偏低。
首先,是官方的引導,後人對三國時期的評價一直圍繞“尊曹”“尊劉”展開,在宋朝以前,包括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仍然把曹魏作為正統,所以在歷史上對曹魏的記載、後人的評價就多一些,到了南宋時期,朝廷偏安,為了尋求法理上的正統,於是就以蜀漢為正統,對蜀漢的評價就多了。在後世政權中,人們對東吳政權,一直看做是軍閥政權,孫權沒有像曹丕那樣接受漢獻帝形式上的禪讓,也沒有劉備那樣有漢室宗親的金子招牌,一直不被後世政權看做正統,所以存在感較低。
其次,是民間的感情。這要歸功於《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小說。小說“尊劉貶曹”思想十分突出,很多筆墨用來突出劉備與曹操之間的矛盾,而對東吳方面從篇幅也好,用筆著墨描寫也好,都不如曹、劉兩方,自然人們對這兩方面的印象比較深刻,而對東吳關注較少。
第三,是東吳的自身。由於東吳沒有正統的包袱,進取意識不強,雖然與曹魏,與蜀漢也爆發過戰爭,但總體相對較少,他們更多把精力用在國內鎮壓山越等土著,這也是導致其存在感偏低的原因。
歸根結底“保守”“抓不住機遇”
其一:保守
東吳無論是統治者孫權還是大多臣子,都是保守派,只守江山,不創江山,守著東吳那片土地偶爾有機會侵佔點地方,我們從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能看出,孫權只有被被人打時才出擊,幾乎從來不主動出擊。
其二:抓不住機遇
東吳最大的兩次機遇就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但是孫權都沒能抓住擴張領土,增加實力的機遇,最後都把機會留給了劉備。
其三:子孫不行
後期孫皓當權,昏庸無道,又無甚多賢臣當道,國力日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