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噠噠噠淋

    從內容上來說,水滸傳中有108位好漢,個個揹負命案,他們雖行俠仗義,如李逵等許多人卻行事魯莽衝動。而且不少情節充滿血腥,這些打打殺殺的場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孩子們正處於青春懵懂期,對事物的判讀能力還不夠,容易受這些事物影響,去模仿那些英雄豪傑的行為。

    水滸傳中對人性、社會的洞察之深相信看過的人都品味到了,故事的創作背景是一個苦難的時代,多少帶有灰暗色調,這些可能會使讀它的少年人感到前途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再來說說老不讀三國,三國是一個充滿熱血與豪情的時代,文臣武將,英雄輩出;當讀到諸葛亮的壯志未酬身先死,“向天再借五百年”是許多人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念頭,年輕人讀尚且如此,更何況年老者。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壯志豪情被喚起,卻無奈已兩鬢斑白,英雄遲暮,只剩一把心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爾虞我詐是三國,三國充滿心機與謀略,人到一定年紀,最需要的是一個從容平和的心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且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如此燒腦的書籍他們可能也消化不了,更適合他們的是那些接近生活的,能使他們產生共鳴的讀物。

    “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老年人易傷感,看到其中各種圖人的手段,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發現自己原來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只是徒增憤恨,或者因為學習了書中那一套用以對人,不論怎樣都非美事,“所以以為不如廢卷”。

    _最後,雖說有這麼個說法在,但水滸和三國都是很值得拜讀的國學經典,只要自己有著健康的心態,上述問題都不是問題。水滸和三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講了眾生百態,你的人生應該只有一種姿態,那就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 2 # 珍一文化

    一,“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二,“少不讀水滸”一

    方面是因為水滸裡面主要是江湖義氣,兄弟感情,一言不合就造反,水滸傳中一味好勇鬥狠,少年人讀之無益,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徒增長其好勇鬥狠的毛病。

    另一方面是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三,“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是權謀之術,老年人人生經歷多,只能進一步使其心機深沉、貪得無厭。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徒增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 3 # 微言vy

    少不讀水滸,是避免年輕人過於反動暴力,學一些所謂江湖義氣。

    老不看三國,是避免老年人枉生惆悵自哀,徒傷悲嘆時間不留人。

    簡單來說,水滸傳講的是土匪扎堆,年輕人不適合學,否則於人於己都不利;三國講的是組隊幹大事,老年人心有餘而力不足,容易傷神折元。

  • 4 # 還是很清醒

    我的思想比較深遽,對四大名著研究比較有造詣,我來回答。

    水滸傳宣傳的是農民起義替天行道反封建統治的故事,從出世以來就是統治階級的禁忌。如果不是修改了結局,讓宋江率眾接受招安報效朝廷,很可能流傳不到現在。

    少不看水滸就是因為在孩提時代純真懵懂的心靈難以分辨作品中的糟粕,容易被誤導走上好勇鬥狠甚至造反起義對抗統治階級(家長和老師)的道路。所以,從統治階級(家長和老師)的角度看當然是少兒不宜了。

    其實我認為少不看水滸是武斷和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我們不應該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思想就限定孩子的知識渠道,而是要引導教育孩子的思考和分辨能力,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做法。否則,我們的孩子以後的接觸面會越來越狹窄,少不看西遊,少不看紅樓,少不看jinping……這樣只能培養出墨守成規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

    說實話,我就是從小博覽群書,苦讀水滸西遊紅樓jinping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傑出代表!

    再說老不看三國。

    三國是講述上至黃巾起義下到三分歸晉幾百年亂世紛爭的謀略故事,其中各種波詭雲譎爾虞我詐花樣百出層出不窮。但對於老年人已經經歷過人世滄桑,看淡人生,多半厭倦了種種俗世紛爭,更應追求平淡從容返璞歸真。如果臨老還沉迷於謀略欺詐,可謂枉活人生為老不尊,必為天地所不容。因此說老不看三國。其實,為了防止對老人家產生刺激,我也建議老不看jinping……

  • 5 # 易涵丶

    中國讀者數百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們,不讀水滸,不看三國,閱讀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

    我贊成不看水滸。至於不看三國,我認為沒有必要。雖然《三國》充滿了陰謀和陰謀,至於老年人可以把這些用在哪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享受更多的家庭生活。如果他們老了還玩這些把戲,他們可能活不到老年。

    關於是否要看看水滸,我有幾點意見。

    1.對反叛的理解。在《水滸傳》,官員們強迫人們造反,但年輕人能真正理解這一含義。面對一個不確定和坎坷的未來和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他們不能肯定他們不會與世界的不公平,從而有一個反叛和報復的社會態度。然而,今天我們不必擔心這樣的事情,因為今天的孩子不看書,手機接管了所有的書。古人沒有娛樂,他們學了更多的書,所以那是他們最偉大的“老師”,所以古人強調“讀得少,但不讀水滸".”

    2.暴力。在《水滸》,人們總是互相爭鬥和殺戮。如果他們彼此不同意,他們就會吵架。他們感到非常英勇和強大。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年輕人容易衝動,走極端。如果有些東西被“錯誤的偶像”誤導,後果難以想象。畢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事情我們可以“殺了又殺”去解決。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電視視訊的引導比古代更為重要。就像我們要求電視劇裡不要出現吸菸一樣,這也是同樣的原因。

    3.酒和肉的朋友。一起戰鬥,一起喝酒,一起吃肉,多好的生活,多好的兄弟,容易形成小集團,不做生意,不聽別人的建議,這也很不好。

    以上幾點是我自己對“少讀水滸,不看三國”家庭的看法。我希望和更多的朋友交流。

  • 6 # 王牌小小太史

    這句話是金聖嘆所說,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他不僅評論過《水滸傳》,還評論過《西廂記》等很多著作,甚至我們今天看到的《推背圖》也有他的手筆,足以看出這個人看事物之透徹。那麼為什麼"少不讀水滸"呢?

    這是根據少年特點來說,成年人都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能夠獨立思考問題。而對於青少年來說,沒有走過社會,經歷過的事情少,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這本書會對他們有一定的誤導和迷惑性。

    另外,《水滸傳》裡的江湖義氣對青少年也是一種誘惑,這個年紀自然不喜歡獨處,三兩成群,和朋友們在一起廝混是他們常做的事。青春期的躁動萌發,成幫結夥在一起分出老大老二,爭你高我低更會讓青少年熱血沸騰。

    《水滸傳》裡宣傳最多的就是暴力,每個"英雄"都不把人命當一回事,動不動就滅人滿門,不管是有罪的惡人也好,無辜的路人也好,只要激起性子來,哈哈一笑,就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大不了就亡命江湖,過著更逍遙的日子。似乎這樣才能彰顯出青少年敢愛敢恨的性格。

    所以青少年如果看了《水滸傳》,然後為其所誘惑,做出一些"快意恩仇"的傻事可能性非常大,所以金老先生不推薦青少年看。

    那麼為什麼老年人不推薦看《三國》呢?按理說老人已經經歷世間繁華,看透了很多事物,所以不能被書中的內容所迷惑。其實並不然,正是因為老人看世間透徹,看三國才能有更多的感悟。

    如果年輕人看《三國》,更多的是看戰爭上的廝殺,看沙場中的豪氣。看長阪坡前張飛的喝斷橋樑,看趙子龍懷踹嬰兒,在敵營七進七出,看諸葛亮擺在陣仗用草人就騙來曹操幾千支箭。

    而老年人看來,這《三國》就是一場悲劇。正常來說,百姓渴望國家安定,渴望明君賢臣,渴望仁政的實現。而《三國》正是讓所有美好的希望都被破滅。

    三國之中劉備就是仁君的代表,身為正統人物,中年創業,半生顛簸流離,愛民如子,對兄弟對臣子都夠意思,然而還是不能一統天下,連聖人諸葛亮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魂燈被魏延所滅。

    所以小說最後發出感嘆"天數茫茫不可逃",將一切都歸結於命運的捉弄和安排,正所謂成事在人,謀事在天,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虛幻。

    老人如果想保持健康,必須要保證自己心態平和寧靜,不能有什麼不良的情緒打擾。然而老人又是最容易心理傷感的,因為平時沒有了年輕人的繁忙,反而多了時間進行回憶。所以當讀《三國》這樣的書來,能讀出裡面的無奈和感傷。

    人是感情動物,容易受到優秀作品的影響,從而產生共鳴。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水滸》《三國》等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 7 # 3129濤聲依舊

    似乎中國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文學體裁,先秦時期是散文,漢朝是賦,魏晉南北朝是駢文,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到了明清時期,小說大行其道。後世流傳最廣泛的大概就是“四大名著”了。因為這四本書的讀者特別多,所以延伸出了一句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至今都被人尊為至理名言,只不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不讀水滸”是因為這本書所描述的時代特別黑暗,整本書的基調更是如此,同時作者在描寫眾多梁山好漢的時候,他們彼此間的各種快意恩仇讓年輕人產生一種莫名的嚮往。然而,在大部分眼中年少時讀這本書,滿眼望去都是那種令人嚮往的兄弟情深,等到積攢一定社會經驗之後,發現整本書寫的都是算計,發現年少時期的自己原來缺乏判斷力。

    無論怎樣,四大名著能夠流傳至今,自然是有可取之處的。只要我們懂得批判性吸收其營養部分,培養自己的獨立審美能力,什麼書都是可以閱讀的。就比如說三國中的一群人物,雖然是失敗者,但是他們在多次失敗中依舊堅持自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何嘗不是激勵人心呢?

  • 8 # 醬文字

    瀉藥。

    金聖嘆先生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

    下文說的水滸和三國說的都是原著,不是電視劇裡的水滸和原著,要知道電視版的水滸和三國在劇情描寫很多地方都不一樣,最為致命的的是,電視拍出來要像人們展示這個世界的美好,大家要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作惡都是迫不得已,可真實的水滸中,那可純粹是光怪陸離的深刻揭露,比如西門慶潘金蓮這段,遠非電視上那麼簡單,原著中的套路是:約出來——共度歡樂時光——試探——步步逼近———成功。或者約出來——共度歡樂時光——試探——步步逼近——不成功——因為你掌握了“小”技能——繼續約——繼續共度歡樂時光——繼續試探——繼續步步逼近——迴圈,直到成功!而電視劇僅僅一個照面+王婆就搞定了。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怕學壞

    水滸傳的悲劇大都是自己作,可勁作。

    水滸傳的一大特點,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這種真實不是那種現實主義的簡單寫實,而是把這個世界最殘酷的真相展現出來,把人看到了骨子裡。

    水滸非常真實,他把人性中的醜惡寫到了極致,最為重要的是,這本書裡還給出瞭如何解決問題的答案,也有人說,如果把水滸看透了,在現實中,也會混的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整本書一再的給讀者展現的是一個這世界本就是這樣充滿坑蒙拐騙,尤其是底層人性的醜惡,本人上班也有八九年,遇到的坑蒙拐騙也是見了太多,這個世界的醜惡真是無處不在,所以,水滸某些方面,非常寫實。

    所謂“少不看水滸”,原因在於,少年涉世不深,如果社會中的少年讀了水滸,讀懂了水滸,全都仿效這些“英雄好漢”的行為而看不透劇情背後的悲涼個江湖險惡,很容易被書中好漢們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為更容易好勇鬥狠,讓醜態成為常態,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講個輕重,這個世界那才叫一個恐怖。所以說,在少年世界觀還未定型的時候,切莫讀水滸。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怕多想

    三國演義的悲劇來自於不可控。

    三國演義主要講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廢帝立帝、袁紹割據天下、劉備收攬人心、關羽忠義無雙、張飛豪氣干雲、孫家三代奮進、周瑜火燒赤壁、諸葛亮鞠躬盡瘁、司馬家族堅韌半生扮豬吃老虎、呂布無敵天下。。。

    整本書裡,最聰明的、最厲害的、最陰險、最能打、最有智慧的人最後都沒有一統天下,而是遠遠不如他們的鼠輩司馬炎——一生辛勞,究竟為何?

    老一輩人一生辛勞,殫精竭慮,奮鬥一生,打下偌大的家業,最後子孫不爭氣,白白給他人做了嫁衣,你讓老人們如何放心?

    所謂“老不看三國”,原因在於,古時候的老和現在的老概念不一樣,現在的老年人指的是60歲以上,古人壽命短,所以老是指30歲以上的人、有政治頭腦的人,為什麼不讓你讀三國?是因為怕你推翻他的統治,當“老年人”看了三國後,他們看懂了各種計謀,不免緬懷自己過去的遭遇,猛然醒悟後,便開始打擊報復那些人和那些事,所以勸慰老人老不看三國,多多修身養性,豈不更好?

  • 9 # 怡心室一叟

    這是前人留傳後來者的警語,講的是讀書人的忌諱。這裡警示的物件只有兩種人,一為少年,一為老者。禁書兩本,一本是《水滸》,另一本是《三國演義》。

    中中國人都知道,《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是近代中國史上瘋行的四大名著。為什麼先人們獨獨對前兩部名著,要設定禁讀提醒。而物件又恰恰是中國家庭的兩寶呢?我想,還是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尋求答案,比較容易理解些。

    中國傳統文化奉行家國情懷,講究仁義道德,倡導和諧穩定。家庭倫理中強調敬老愛幼。好了,如果你也同意這兩點,我們就有了共同語言了。

    首先,我們看這兩本小說。《水滸傳》是寫水泊梁山宋江等一夥亂世英雄,官逼民反,造反起義的故事。梁山一0八將,哪個好漢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的仗義行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及所謂只反官府不反朝庭,完全違反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沒有絲毫法律意識。

    試問,被示為家庭一寶的少年,正是人生成長的黃金年齡。他們對世事充滿好奇,又正處在學習成長階段,且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時代,身上被寄託了父母親人的無限期望呢。

    這些不諳世事,而又精力過剩、少年氣盛的娃娃,自身還不具備鑑別能力。倘若被一個“義”字惑亂心志,纏上靈魂,不走正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反社會的不歸之路,那就不僅毀了孩子前程,就連家族的一線希望都被無情斬斷了呀!“少不讀水滸”,正好符合了中國千百萬家庭,以及普通家長的人倫需求呀!即使今天,誰家願意孩子,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看打打殺殺,黃賭毒的片子游戲呢?

    說完了《水滸》,我們再看《三國演義》。想必各位都讀過原著吧。對裡面的諸葛亮、曹操以及周瑜等人物故事,耳熟能詳不說,有的還常常對“三氣周瑜”,“周瑜打黃蓋”,“空城計”,“火燒赤壁”段子津津樂道,海吹一通。三中國人物熟知兵法,長於計謀,專於攻心,老奸巨滑之謂也。

    家中另一寶的老人,一生辛苦,操心勞碌一輩子。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悅,跌跤的傷痛,失敗的苦衷。他們深知,“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算計”,陪伴了他們一生。他們退休了,回憶總結往事,理屬正當。

    但如果讓他們沉湎三國,精研其中人物勾心鬥角的計謀,一則不利他們老有所樂,貽養天年。如果他們中有人好鑽歷史牛角尖,並又和家人晚輩,與鄰里好友之間,以計相處,“算計”起來,一個不當,把家庭、鄰里、親朋關係搞砸了,誰個心裡也不好受呀!

    一孔之見,難免孤陋寡聞。願聞賜教。

  • 10 # 景文說天下

    “少不讀水滸”是因為《水滸傳》所描述的那一個時代較為黑暗,各種被“逼上梁山”,整本書的基調是較為灰暗的,同時在描寫眾多梁山好漢的時候,往往各種義薄雲天,快意恩仇,也很容易讓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產生莫名其妙的嚮往。但是根據筆者的經驗來看,年少時讀《水滸》,滿眼望去都是令人嚮往的兄弟情深,等到有了一定社會經驗以後,滿紙寫的都是各種算計,然而少年時期通常缺乏這種判斷力,所以說少不讀水滸。

    “老不看三國”就更加簡單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寫的其實是一群“失意者”,儘管在那一個年代他們都是當世梟雄,但他們都是失意者。曹操想要一統天下並且他具有那樣的能力,結果在統一黃河流域以後,信心百倍地率二十萬以上大軍南征,結果這信心被總數五萬的東吳蜀漢聯軍一把火燒得灰飛煙滅;孫權雄踞江東,然而始終只能據守此地,劉備就不用說了,幾十年裡被各路人馬打得跑來跑去,年僅半百的年紀尚且寄人籬下。

  • 11 # 豫輝秀士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粗略地看,似乎有點道理,年輕人要老成持重莫衝動;老年人別耍心計玩謀略。這是封建統治階級所樂見的,典型的"愚民政策"。水滸中英雄好漢俠肝義膽、血性擔當、嫉惡如仇正是當代青年欠缺的,值得提倡。三國演義中計謀韜略頗有借鑑意義,開啟民智,少年強則國家強。仔細推敲,這句話有助於培養順民奴才,但缺乏陽剛孔武之氣,一潭死水,自私自利,難御外敵。

  • 12 # 武功文刀

    “少不讀水滸”

    《水滸》描寫的108將的故事,個個都是草莽英雄,動不動就意氣用事,打打殺殺,殺人放火,劫富濟貧,打抱不平,路見不平一聲吼,風風火火闖九州,為朋友兩肋插刀,為社會替天行道,最終逼上梁山,落草為寇,死於招安。

    少年人本來就血氣方剛,三觀未定,涉世未深,心血來潮,爭強好勝,打架鬥毆,少年讀《水滸》,易將人生誤入歧途,走上不歸路。

    所以說“少不讀《水滸》”。

    “老不看三國”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各路英雄鬥智鬥勇爭奪天下的故事,充滿勾心鬥角,使計用謀,奸詐狠毒,明爭暗鬥,斬草除根,鬥智鬥勇,老謀深算,設計陷害。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機關算盡,做事狠絕。

    老年人本來就歷經滄桑,慣看秋月,經驗豐富,老謀深算。如果他們再《三國》,看到書上描寫的陰謀詭計,設計陷害,套路別人,會更增加謀略套路,變得不可理喻,老謀深算。

    所以說“老不讀《三國》”。

  • 13 # YAO一YAO

    老不看三國:

    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充滿了爾虞我詐,充滿了各種心機,各種陰謀論,各種就是一些成人世界能擁有的爾虞我詐。你老的時候其實你更應該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去金立這種東西,老的時候就應該安享晚年了,而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你再去看三國的話,其實對你的人生沒有多大意義了。

    少不看水滸:

    因為水滸他是一個充滿什麼江湖義氣呀,就是那種打打殺殺的那種,如果你就是從小就看這種東西,那可能對你的性格上,可能你這個人可能就很容易養成暴躁,喜歡用武力去解決,但是那我們年輕人其實恰恰相反,因為年輕人比較年輕氣盛,老看那種打打殺殺的,可能會讓你就是做出一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所以說就是年輕人就是不帶,不不需要去看,那種就是太暴力的東西,而應該就是怎麼把自己的那個品性給想穩定就穩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比“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描寫更細膩的詩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