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池漢99696
-
2 # 蛋哥侃歷史
我有靠譜回答:如果趙王不殺李牧,從戰國的整體態勢上講,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也經歷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蛋哥堅持認為:趙國仍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下面就從制度的好壞,國力的強弱,國君的賢愚,武將的優劣來分析:
制度的好壞秦國自秦孝公開始變法,歷經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直到秦始皇,歷經六代君主,他們將商鞅變法的精髓一直堅持不懈的實施下來,包括獎勵耕戰,按照軍功的大小免除徭役,授予田宅,給予爵位等。
使得秦國自孝公起開始逆襲,並且甩開東方六國越來越遠,農戰保證了戰爭時期糧食的供應問題,惠王時期滅的巴蜀更是保證了秦國的糧倉的充盈,秦始皇時期,南韓派來秦國的鄭國修築的鄭國渠,大幅度的提高了秦國的灌溉技術以及灌溉面積。反觀趙國,趙國最成功的的一次變法應該是在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這是趙國在軍事上的一次改革,改革使得趙國軍事實力空前強大,一度將北方的遊牧民族逼的不敢南下牧羊,但是長平之戰將趙國的胡服騎射的成功損耗殆盡。
國力的強弱說完了制度,現在來說國力,其實基本上已經在制度層面上分析到了,但是實際上,秦國的國力的強弱是建立在國家制度的基礎上的,前面說到的滅巴蜀,獎勵耕戰,修鄭國渠改善國家的農業設施,使得農業的生產水平不斷的提高,增加了糧食產量。農民生產的糧食不但夠吃還能有富餘,並且能支援國家戰爭的時候使用。士兵在外面打仗不用餓著肚子,這些都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標準。反觀趙國,遠的不說,就說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0多萬的青壯勞動力(對於這個說法史家眾說紛紜,有說是42萬,有說是45萬,有說是48萬的),再到後來邯鄲圍城,信陵君竊魏國的兵符聯合五國聯軍來救趙國。國力的強弱,高下立判。
國君的賢愚再說說國君,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蛋哥就不贅述了,這裡重點說一個細節,李斯剛進秦國為客卿的時候,曾經因為鄭國是南韓派來的奸細,寫過一篇著名的《諫逐客書》,據說秦始皇讀完了李斯寫的這本文章以後,立刻就取消了自己下達的逐客令,這裡想說明的是:秦始皇是一個知錯就能改的人,並且君臣相和,君有雄才大略,臣有王佐之才。包括後來請王翦前後兩次攻楚,都能看出來秦王的雄才大略。再來看看趙國,自趙孝成王去世以後,悼襄王和幽繆王在位,趙孝成王去世以後,趙國的廉頗還領兵攻佔繁陽,但是因為廉頗和悼襄王的私人關係實在是不咋的,趙王派樂乘取代廉頗,趙國損失一名重要的武將。幽繆王趙遷即位以後,聽信讒言殺良將李牧。王翦領兵攻克邯鄲,趙國滅亡。
武將的優劣秦國的武將,尤其是拿得出手的名將真的是多如繁星,白起以後,能拿出手的祖孫三代都為將的有: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祖孫三代,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滅韓的內史騰,攻楚的李信,他們在秦國建立功業,秦始皇相信他們,並且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使他們征戰四方,攻城略地。反觀趙國,只有一個老將廉頗,一個良將李牧,國君還不能重用,私心猜疑。最後只能自毀長城,落得個亡國滅種的結局。
結語即使到了後來,經歷了長平之戰,經歷了邯鄲圍城的趙國,依然能在龐諼領導下合縱攻秦,取秦壽陵。在李牧的組織下,敗秦軍於肥,破秦軍於番吾。這是在後來的除趙國以外的其他六國所不能比擬的,筆者讀史記的時候,經常贊秦之強大,嘆趙之不爭。然而,世間兵鋒之爭,永遠都是勝者為王敗者寇的道理。只能留給後人撫書嘆息。
-
3 # 歷史的謎團
不殺李牧,趙國也會亡。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經被嚴重削弱,雖然還能暴揍燕國這樣的弱雞,但與當初能與秦國叫板的強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等到秦國滅趙的時候,國力上已經形成了絕對的碾壓之勢。而且韓趙魏三國擋在了秦國東進的路上,秦國要統一天下,必先滅韓魏趙。雖然李牧在,與秦國打仗“二敗而三勝”,但秦國壯多了,你打他三下沒事,他一記重拳就能把你撂倒。
有了李牧,秦國滅趙的程序會有阻礙,但秦國就像一個獵手射獵物,一發不中,可以二發,二發不中,可以屢發,直到把獵物射倒為止。秦攻趙守,主動的一方有的是機會。李牧擋路,他會想辦法把李牧除掉。有其他障礙,也照除不誤。
趙國到了末期,沒出什麼明君,軍事上已經差了一大截,政治上再差一截,就沒得救了。因為政治上的清明與否,才真正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政治上不行,到處都會是死穴。所以秦國略施小計,就能讓李牧死在自己人手裡。
因此,李牧不死,秦國也一樣會滅趙。
-
4 # 文字如刀
假如真的有如果這個事情,李牧的才能足夠一人興一國嗎?我們先看戰國後期的形式!
戰國後期,戰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趙國帶來了長足的發展。韓,魏離著秦國最近,已經被秦國打趴下了,楚國經過鄢郢之戰也大不如前,齊國被5國聯合揍了一頓,實力也大大折損。
這時候的趙國,又吞併了中山國,成為了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秦國如果想統一六國,早晚要和趙國有一戰。
所以,範睢為秦國制定策略,以後攻打列國,俘虜的兵將,一律不要俘虜了。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的話,列國的兵越打越少。
這樣,秦趙之間爆發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超級戰爭“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誰贏了,誰就取得了統一六國的資格。兩國都沒有選擇,必須要打,堵上了國運。結果是,趙國輸了,長平一戰,秦國坑殺趙國兵卒45萬。戰國成年男子一下子沒有了,徵兵年限都降到了12歲。
-
5 # 江湖小曉生
李牧如果沒有被趙王殺害,那麼秦國也能夠滅掉趙國,只是過程更加艱辛罷了。其實從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開始,趙國就已經無力和秦國相抗衡了。
就算後來在魏無忌的幫助下,趙國苟延殘喘了下來,卻已經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自保尚且實力不足,更何況他們還連續出了兩個昏庸無能的君主趙悼襄王和趙王遷。
人家秦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個個都是明君,可是趙國在元氣大傷的時候,一連來倆王炸昏君,這上哪兒說理去?
李牧就算再牛,他也無法改變趙國國君昏庸無能的現狀。就算趙王遷不殺李牧,也會做出一系列愚蠢的事情,以此幫助秦國滅了趙國。
01李牧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李牧被評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餘三位分別是白起、王翦以及廉頗。除了廉頗稍微有點非議之外,其他三個當仁不讓是打仗非常厲害的將領。
李牧的戰爭生涯主要分成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在北方抗擊匈奴的時候,第二個部分則是回來抵擋秦國的進攻。可以說這兩個部分,李牧都做得相當到位。
抗擊匈奴:李牧早起駐守在代地雁門郡,當時趙國北方有大量匈奴騎兵,李牧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匈奴起兵南下。
李牧在抗擊匈奴的時候,作戰方式跟其他將領不一樣,只要匈奴人前來,他就帶領大軍退入營寨防守。因此不少人認為他這是怯戰,趙王一度曾經將他換下。
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
可是其他將領換上去以後,屢次對匈奴擁兵,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只好再次啟用李牧,李牧多次防守以後,士兵們積攢了不少怒氣,這就是戰鬥的士氣。
所以在合適的時候李牧便大林大竣向匈奴發起了進攻,一口氣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擊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這一戰抵得上過去幾十年所獲得的戰爭成果。從此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境一步。
抵抗秦軍:在邊境功成名就的李牧,成為了趙國的相國。當時廉頗和樂乘互相內鬥,導致樂乘逃跑,廉頗投奔魏國,趙國只剩下了李牧一位出色的戰將。
趙悼襄王時期,李牧曾排名進攻燕國,打下了燕國的武遂,殺掉了燕國大將劇辛。趙悼襄王去世以後,趙王遷上位,趙國遭遇了秦國的功績。
001肥之戰:
秦國大將桓齮攻佔了平陽,斬殺了十萬趙軍。此後更是一路暢通,直奔邯鄲而來。趙王遷無奈之下只好把李牧從雁門調回來對抗秦軍。
李牧到了以後,認為秦軍氣焰囂張,士氣正旺,不能與之爭鋒,所以就選擇了防守來拖垮對方,這一招和對付匈奴時的戰法是十分類似的。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史記》
不管桓齮怎麼威逼利誘,趙國大軍就是不出戰。時間長了以後,秦軍自然也就懈怠了下來。等到秦軍懈怠以後,李牧便主動出擊,大敗秦軍。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002番吾之戰:
秦始皇遇到了李牧這個硬骨頭,他心裡當然不服氣。於是再次分兵兩路,共同進攻趙國。一部分從鄴北上,渡過漳水進攻邯鄲。一部分則是主力部隊,從上黨出發,前往番吾,將趙國分為兩半。
李牧在分析了戰況以後,決定也要分兵兩路來對抗秦軍。他吩咐司馬尚在邯鄲南邊阻擋秦軍,自己則帶領主力大軍,前往番吾與秦軍交戰。
在番吾兩軍相遇,李牧毫不客氣地對秦軍發起了猛烈攻擊,秦軍大敗而歸。此後李牧迅速帶兵南下回援司馬尚,從而逼退了南方的秦軍。
這一戰打得實在是太漂亮,使得秦國幾乎喪失了正面攻取趙國的想法。他們沒想到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居然依舊還有這麼大的實力。
02趙國實力比不上秦國,長期戰爭的結果只有失敗。趙國說到底還是比不上秦國,尤其是秦國擁有了蜀地這個大糧倉以後,趙國就更加無法與之匹敵了。
這個時候的李牧的確是多次擊敗了秦國,為趙國的存在做出了保障。可是趙國本身整體實力不夠,這是硬傷。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史記》
李牧就算再厲害,他也只能處於防守狀態,只要是防守,那就是虧損,這是肯定的。只有進攻才能換取城池、物資、人馬等等資源。
李牧顯然也清楚這件事,所以他的作戰方式也是以防守為主,看準了時機再果斷向對手出擊,以此換取大勝。
可是這種戰法有一個缺陷,那就是耗不起。當年長平之戰,就是因為趙孝成王覺得耗不起,所以才會遭受如此大敗,這次也是一樣,趙王遷依舊會覺得耗不起。
這不是趙王本身的問題,而是趙國的問題。趙國跟秦國的實力差距太大,就算趙王遷全力支援李牧,但是國力跟不上,那也是白搭。這就好比是諸葛亮對付司馬懿,不是司馬懿多高明,而是他耗得起,諸葛亮小國寡民完全耗不起。
總結:殺李牧,只是想快點滅了趙國。如果李牧長期跟秦國大軍耗下去,那麼不用秦國動手,趙國早晚也是要亡國的。可是秦始皇卻希望速度更快一點,所以派遣王翦前去圍攻邯鄲。
王翦和李牧都是名將,兩個旗鼓相當的人互相攻伐的時候,那就要看背後力量是否強大了。於是王翦動用了反間計,最終在奸臣郭開的汙衊下,趙王遷將李牧給抓起來殺掉了,此外連司馬尚也被棄之不用。
趙國能打仗的將軍都被撤掉了,那王翦滅趙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如果李牧沒有被撤掉,滅趙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
-
6 # 梨花說史
我的看法是趙國當然會亡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單憑藉個人的力量當然無法改變歷史走向。無論李牧也好,項燕也罷。他們無論再怎麼反抗,也都難以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那麼為什麼這麼肯定,如下我有三點三點看法。
一、秦國已經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大家想想戰國末期,也就是李牧時期的秦國已經發展成了什麼地步?對內秦始皇乾剛獨斷,聖明燭照。親征時一舉消滅了朝堂內的親趙派(即呂不韋,趙姬一派)。內部君臣一心,意在統一四海。“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其內部已經沒有異端掣肘,具備了統一全國得條件。
而至於親趙的邯鄲派,有時候被史書刻意忽略了。我們看始皇帝統一列國之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弔詭的事實。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弟的弟弟,公子成蟜在進攻趙國的時候就發動了叛亂。最終叛亂失敗,他投降趙國。史書中對於成蟜叛亂記載語焉不詳。然而根據當時秦國朝局的推測,我們很容易就想到成蟜叛亂幕後的黑手。正是邯鄲派的呂不韋。因為成蟜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呂不韋則是趙中國人。面對政治手腕日漸成熟的秦始皇,親趙的呂不韋當然會邯鄲如坐鍼氈。而成蟜只是個政治手腕稚嫩的毛頭小子。兩人私下裡勾結,預謀叛亂篡位也不是不可能。不然憑藉成蟜的尊貴地位,他實在沒有理由去投奔一個江河日下的趙國。因此始皇帝剷除親趙派意義非凡。到了李牧時期,秦國內部再也形不成掣肘統一得力量。
說完了背景,還要說基礎。秦國在統一前夕已經對東方六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按照賈誼《過秦論》中所說就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論軍力,秦國統一六國前夕擁有兵力至少應該是60萬(史記裡有王翦討兵60萬的記錄)。並且秦軍早已通過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戰爭名震天下。而趙國雖然有所謂的胡服騎射,但都在長平之戰中消耗殆盡,李牧率領的,很有可能是趙國北御匈奴最後一支精銳部隊。
論錢糧關中平原和川蜀之地都已被秦軍佔領。連一向富庶的陶邑也成了秦國的地盤。而趙國身處北方,農耕經濟並不發達。國力也無法與秦國相比。至於君王的個人素質更不用說,始皇嬴政勝東方六國太多了。而東方六國各懷鬼胎,也根本不可能再合縱抗秦。因此,秦國統一在實力上也時大勢所趨。
三、秦國制度決定了統一是歷史必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大變革的時期,到了戰國時代,七雄紛紛變法,維新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除非秦法廢除,這個根本原因基本是不受外在因素所轉移的。恰恰秦國六代又都還算是明君。因此秦國在戰國中後期才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總結起來,李牧是一個悲情英雄,他的事蹟可歌可泣。也讓人扼腕嘆息。但某種程度來說,即使英明如他,也改變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程序。
-
7 # 牛頭鷹0625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大增,經過六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國已經具備了掃平六合的實力。在秦統一天下的時候,實際上是大勢所趨,是天下大多數人民的意願,是歷史的潮流所致!
當時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趙國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被譽為戰國末期東方六國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大將,可是趙王卻聽信讒言,自毀長城將其殺害,最終導致趙國滅亡,令人唏噓。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趙王沒有殺掉李牧,秦國還會滅了趙國嗎?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李牧在對抗秦國的整個過程,在李牧在接手邊防之前,趙軍與秦軍交戰過幾次,只不過戰績不是很理想。李牧上任之後,一方面訓練趙卒,另一方面尋找戰機,在李牧的精心安排下。公元前234年,李牧率軍和秦軍大戰於宜安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打擊,秦軍主帥倉皇而逃。公元232年,秦軍又來進攻,這次分南北兩路進軍,李牧沉著應對,先北後南,經過周密的安排又一次大敗秦軍。公元230年,秦王又派大軍進攻,跟趙國死磕到底,李牧率軍嚴守,不與秦軍決戰。秦將王翦認為,要滅趙國,必須先要除去李牧,隨即使用反間計。
最終趙王聽信讒言殺了李牧。趙國在李牧死後3個月之後隨之滅亡,如果說趙王沒有上當,李牧繼續守下去,秦國還能滅趙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秦國此時的綜合實力已經達到七國之最,統一天下的趨勢已成定格,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暫時攻不進趙國,秦國會選擇打敗其他各國後,最後再打趙國。因為秦國是有這個實力的,那時候李牧以一地之力對抗全國,那絕對是一拳難敵四手!最終會敗下陣來。有人會說秦國征戰其他國家的時候趙國不會趁機出擊嗎?當時王翦為何要用反間計,就是因為李牧堅守不出,無法正面對抗,如果趙國主動出擊,小打小鬧不用管,若是來真的,就正中王翦下懷。李牧確實很厲害,但他面對的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所以在兩人謀略不相上下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很顯然,秦國在大勢所趨之時,更佔天時、地利、人和那就更勝一籌了。
第二個原因是來自趙國國內,因為當時的趙國發生了特大旱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秦國又聯合了燕國東西夾擊,所以對於趙國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我們知道,古代戰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糧草,沒了糧草,不攻自破,秦國又有強大的後備資源來支援戰爭,所以趙國遲早被耗死,就算李牧打仗再厲害,軍心一動搖,還是會兵敗如山倒。所以不管趙王殺不殺李牧,趙國最終結局就是滅亡,改變不了歷史前進的程序!只能是螳臂當車!
-
8 # 一川一山肥星星
李牧會遲滯趙國的滅亡時間,但不能阻止趙國的滅亡。趙國的滅亡是天災人禍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之前說過不應該過分誇大英雄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在長平之戰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之後趙國國力急劇下降,再也不能組織大規模的軍隊主動攻打秦國了,後期趙國基本都處於防禦戰的狀態。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的軍事指揮能力和謀略幾千年來從未受到人們的質疑,他一生作戰屢次重創敵人而未嘗敗北,但當時李牧接手的趙國已經日博西山,長平之戰40萬降卒的被殺使趙國軍事力量受到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趙國朝廷上也是奸臣當道,趙王近臣郭開收受秦國賄賂,大肆詆譭李牧與秦國暗中勾結,離間君臣關係,使趙王逐漸喪失了對李牧的信任,而這個郭開後來又忽悠趙王說廉頗領不了兵,使趙國喪失了兩個當世名將。
天災又帶了人禍,公元前229年趙國代地發生了地震,加上連年戰爭,造成了大面積饑荒,使原本孱弱的國力進一步衰弱,此時的趙王也是昏招頻出,自毀長城,人心離散,哪有不被滅國的道理。
-
9 # 哦發發發
這事確實不一定。
秦趙燕都是戎邊國。
也就是隨便那個時代都是軍事衝突地。
打仗死死傷傷的國內貴族多,更新快,早晚把裡面的拉下。
你想想,戰國肯定是變得更富有了,所以才爭奪戰爭,一邊肥的很快,一邊又吃飽了打仗,到底誰贏還不是差不多了。
-
10 # 煙愁雨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先說一下結論,個人認為李牧被殺與否,都與趙國的滅亡無礙。
當然,李牧被很多人認為是戰國末期東方六國最為傑出的將領。同樣一生未嘗一敗,與白起一時瑜亮。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在李牧被殺不久後,趙國都城邯鄲被破,趙國被滅國。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李牧不死趙國不亡,是基於李牧出色的領兵能力。
但是,要知道戰爭打的是國力,而不僅僅是比拼誰的名將多、誰的名將出色。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40萬大軍埋骨他鄉後就已經輸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趙國再怎麼恢復,李牧也難以憑藉一些老弱病殘與秦國抗衡,更何況秦國還有一個名聲比他更大、從沒有交過手的“戰神”白起。
回覆列表
李牧是趙國名將,是個善於總結改革的大將,在長期和匈奴做戰的過程中,總結出“胡服騎射”的軍事改制思路,他的存在壯大了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事勢力,給秦國統一六國造成了實際上的軍事打擊。
但是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分久必合這是不變的規侓。趙國滅亡只是遲早的事,那樣也許趙國能成為秦國最後被滅的一個國家。但決定不了被滅亡的命運。
一是秦國的政治經濟勢力強於趙國。戰爭雖然也靠戰爭藝術決定一二場戰爭的勝負,但決定最終命運的是經濟基礎。戰爭的消耗很大,沒有一定的經濟勢力,只能是越打越弱。長平之戰為什麼爭於與秦國決戰,還是怕戰爭消耗太大,趙國的君王們催促之下慘敗。李牧的戰爭決策也是防守,在防禦中尋找機會,一擊必中,取得戰爭的勝利,但關鍵是,趙國的經濟勢力不如秦國,李牧的死也是因為趙國的權貴們不願意長期在戰爭中消耗下去,使得王翦的反間計取得成功。
二是秦國當時名將也不少,王翦王賁父子,蒙恬、李信等,均為一代名將。料也李牧沒有必勝的把握。
再者,如果五國已滅,誰與爭鋒之勢已經形成,趙與強秦對抗沒有幾成取勝的把握,大勢已去,不是一個人救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