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律界詩人
-
2 # 芹草草
白居易《琵琶行》寫的是哪裡?答案在詩文裡面已有答案。開篇說:“潯陽江頭夜送客”,文中又說“謫居臥病潯陽城”,又說“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小序,也對這一問題回答的很清楚:“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因此,這首詩寫的就是江州、潯陽、九江。這都是同一個地方,就是現在的九江。廬山腳下,長江邊上的城市。
這首詩是白居易被貶九江的第二年所作。
-
3 # 亡人a
向居易不清楚,著名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琵琶行》。
《琵琶行》作於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詩歌通過一位年老色衰、遭人遺棄的歌女形象,揭露了當時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的社會狀態,表達了作者對歌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時也藉此抒發了作者遭遇貶謫的憤懣之情。
詩歌中的故事發生地在江州潯陽江湓浦口處,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湓浦口在九江市西,是湓水匯入潯陽江的地方。當時白居易因為越職言事得罪當朝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一天晚上,他在潯陽江送客,偶遇了這位曾經紅極一時,後淪落為商人婦的歌女。歌女從“五菱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炙手可熱到“門前冷落車馬稀”再到“去來江口守空船”的寂寞悽慘的景況,與作者懷才不遇遭受排擠打壓貶謫江州的不得志的鬱悶心情發生了共鳴,所以聽到歌女彈奏琵琶,就觸發了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詩歌通篇文辭優美,在敘事的同時抒情,抒情又藉以言志,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
4 # 使用者名稱嘛咪哄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詩中所敘述的故事所發生的潯陽江,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北,是長江的一段。古時九江稱潯陽,故稱潯陽江。
-
5 # whenwill
我的家鄉,九江,九江古稱潯陽。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
6 # 賴何能
白居易的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說的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
7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琵琶行》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秋。詩題原作《琵琶引》,為和序文統一,改引為行。引、行均為歌曲名。寫於作者被貶江洲期待,注:唐代叫江洲或潯陽郡,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該詩較長故不在此謄抄了,望見諒。詩中記敘琵琶女精湛技藝和她一生經歷,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女藝人悲涼生活與不幸遭遇。白居易在對琵琶女深表同情的時候,聯想到自己被逐出京慘痛情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詩中大量運用律句,講究平仄對仗,讀起來十分流暢,而且優美動聽,詩的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值得拜讀。
-
8 # 詩狼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凶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所以《琵琶行》的名句“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江州就是指現在的九江市,《水滸傳》中“江州”也指此。江西九江還儲存有完整的“潯陽樓”。江州,東晉始置,轄境為江西大部,後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轄境變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區劃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南樑湘東王蕭繹即後來的梁元帝就擔任過江州刺史。
回覆列表
白居易的琵琶行裡的詩句: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當時白居易是江州司馬,而這裡的“江州”為唐朝、宋朝的行政區劃之一,名篇《琵琶行》也讓“江州”這個地名名聲大噪。
當時的“江州”就包括今天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不僅如此《水滸傳》中的“江州”,也是指此地。
此外中國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九江市,古稱也為江州。而琵琶行裡的江州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歷史沿革:秦置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轄境約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和江西全省,以“九江”在境內得名,與今天的江西九江市無涉。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置廬江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南朝以前的古史書中,一般作“尋陽”,其實是“潯陽”。《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潯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漢因以名縣,而江遂得潯陽之稱。” 古尋陽城又名潯水城,也是明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十四年(209),呂蒙為尋陽令。280年吳臣服於晉,陶淵明曾祖陶侃乃由鄱陽遷往江北尋陽,也曾任尋陽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因軍事需要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郡治柴桑,隸江州。永嘉三年(309),尋陽縣治南遷,江北故地北部劃歸蘄春,南部仍屬尋陽縣(大概以今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古長江為界)。《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等載:313年,琅琊王睿使周顓鎮江州,屯潯水城,為賊杜弢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周顓出潯水投王敦於豫章。這個歷史事件相當重要,之所以史書記載為“潯水城”,而非“尋陽城”,說明此時尋陽已南遷,所以稱江北的尋陽老城為“潯水城”,以示區別,而且此時陶侃已離任尋陽令,舉家已回到江南的柴桑,所以陶淵明生於江南,落籍柴桑。東晉咸和中(326—335)溫嶠移江州治尋陽,從此“江南之尋陽著,江北之尋陽益晦,後遂廢漢尋陽縣入柴桑縣,自是以後皆以尋陽郡城為尋陽城矣。”(見《讀史方輿紀要》)尋陽之名由江北移到江南,在晉朝南遷時完成。隋唐又在尋陽地立尋陽縣,隸江州(今九江市),江州乃因襲尋陽(潯陽)之名,唐朝以後史書作潯陽,又名潯陽一帶的長江為潯陽江,後又建潯陽樓。“潯陽”在唐朝時聲名大振,徹底壓倒江北的古尋陽,以至唐以後的人往往把漢晉時期的“尋陽”寫成“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