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泉虎詠

    陶淵明,名門出身,祖上陶侃是東晉重臣,有足以驕傲的資本。朝廷給他封個彭澤縣令,老陶真看不上,認為這大材小用,是對自己人格和才華的汙辱。所以,陶淵明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屬於名士傲性情,方顯隱者真本色。後來,他耕田種菊、詩酒自娛的後半生,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脫俗風骨和理想追求。

    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則不同,一是李白大老遠跑到長安,到處拜訪權貴,獻詩送禮,巴結請託,催眉折腰的事早幹了不知多少。二是他歷經千辛萬苦,在唐玄宗那兒謀個翰林供奉的閒職微官,就得意忘形,賣弄才學,以寵臣自居在高力士、楊國忠等權貴面前傲嬌,明顯有爭寵謀取更高地位的意思。結果不自量力,被趕出朝廷,還自欺欺人說是"賜金放還"。三是李白在發了這個狂言後,並沒有像陶淵明一樣歸隱林下,專心當個世外高人,而是遊走天下,結交各地官員名士,繼續自吹自擂,企圖通過提升名望引起朝廷重視,被皇帝重新召回去,再次事與願違。四是他在終南山和廬山隱居,根本是裝腔作勢,待價而沽。前次"歸隱”就在長安旁邊,見皇帝一直沒理睬,他隱了沒多久就另尋出路了。後來,永王李璘使人一招募,寂寞己久的李白立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連妻子勸都不聽,滿懷熱望去投靠"明主",想建功立業。結果投機不成,反招來殺身之禍,僥倖從牢獄出來,一條命送掉大半。最後,他整理自己詩作,還是冒認當塗令李陽冰為"族叔",寄人籬下渡過人生最後歲月的。

    一言概之,陶淵明是看破官場黑幕,真心隱居的名士。李白則相反,他是言不由衷,一心想出人頭地的官迷型詩仙。

  • 2 # 蔣秋心

    雖然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都是在“淡泊名利、不畏強權、清高自在”,但內在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一個是窮困的落魄貴族,一個是永不缺錢的富二代

    陶淵明是東晉大權臣陶侃的後代,然而家道中落了。一開始依靠過去的關係,還能謀個一官半職。但是一直不富裕。

    李白是胡商之子,一年出去遊山玩水的錢就要花30萬兩,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家生活6萬年的費用。而且後來還入贅給了前丞相家裡,嫁妝豐厚無比,李白是個沒有什麼憂愁的人。

    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其實只是不為“五斗米”而已,給“一百鬥”,陶淵明可能就做了。

    但是李白,是“所有權貴”都不屑一顧,管你給我五斗米,還是百鬥米。他就是有那個底氣,“爺不差錢!”

    一個是拼命想施展政治抱負最後失望而歸,一個是根本不在乎仕途

    陶淵明一開始並不是那麼淡泊名利的,他也有很多寫政治抱負的詩句,事實上他的行為也是這麼做的,先是投靠桓玄(當過丞相、大將軍,還被封為楚王),寫下: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復擬古》其八),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制雜詩》其四),

    “日月擲人去,有百志不獲逞”(《雜詩》其二)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度”(《讀山海經》其十)

    結果桓溫被殺死了,陶淵明改投殺死桓溫的劉裕麾下,成為他的參軍,還是不被重用,劉裕是寒門出身,有仇富心理,看不起這些官宦後代,而陶淵明的出身,決定了他終將被拋棄。再一次次打擊中,陶淵明發現仕途無望,才辭官歸隱的。

    他後來的淡泊也是真淡泊,但是更多是“心灰意冷”的淡泊,而且本人又是真的喜歡田園風光,那些感慨,也都是真的。

    而李白,很明顯,他明明做了翰林,卻根本不好好工作,人家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仕途呀。功名利祿無所謂,連高力士這樣的紅人,也是想讓他脫靴就脫靴,根本不考慮自己會不會因此被抓小辮子。他的人生觀,一直都是“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來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時光!喝酒了!別睡了!繼續喝啊!起來嗨!”

    說了那麼多,我想應該能大概分辨出他們的不同了?

    陶淵明是生氣。自己是要做大官的,為了這點蠅頭小利,就想讓我低頭,想都別想!李白是不屑。我只要我開心就好,你算個啥?管你是不是身居高位呢!

  • 3 # 敖雪寒梅

    首先我來說一說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來歷和意思。

    陶淵明(365一427年)又各潛,字元亮,號靖節,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父親早亡。所以他年少時家貧寒,但他受祖父影響,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況且還抱有遠大的志向。

    29歲那年,他終於走上了仕途,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在他任職之時,他認識到當時官府的黑暗和腐敗,墮落。他很厭惡這種官場生活,嚮往樸實的大自然生活。

    在他任彭澤令時,一天郡裡派遣一個督郵到彭澤,縣裡一個小吏讓他整衣束帶來迎候,以表尊敬。陶淵明一怒之後辭官不做回家。那時,一個縣令的俸祿相當於五斗米的價錢。陶淵明辭官之後,這句"不為五斗米折腰"留給後人千古佳話!

    這就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來歷和意思。

    然而李白的身世與陶淵明正相反,

    李白是唐代詩人,魏晉風度是要門第做支撐。然而李白的家庭只有財富卻沒有門第,於是他想索性掙一個門第出來,打通自己的官路。

    在唐代那時也是每個有志者的必經之路。

    狂傲的李白也不能免俗,只是不願參加科舉,盼望自己能一步登天。於是他遠遊長安,拜謁權貴,在他拜謁權貴時,自我吹捧豪言壯語,加上自己的真實才華,得到了那些權貴的欣賞。唐代那時人們最欣賞的就是這高漲到爆棚的自我意語的人。

    詩與酒是唐代社交的兩大法寶,可以打通一切社會階層的壁壘。而這兩項正是李白的專項,(酒仙李白)。這時的李白在長安社交圈裡如魚得水。

    有了貴人揄揚,一身才氣的李白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朝廷,受到唐玄宗的厚愛。

    李白為了步入官場,也正是應了這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答得不對,請師友們多多指教!

  • 4 # 小書蠹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彭澤縣令;李白傲睨權貴,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聲,一生狂放不羈,隱逸行樂。他們的人生價值和處世準則主要是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

    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宋書》記載,陶潛為彭澤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潛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掛印解職而去,並寫《歸去來兮辭》明志。讀到此處,不由為陶潛的傲骨豎大拇指。

    而後讀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直覺得心舒氣爽,連呼快哉。為其錚錚骨氣,幾欲大唱讚歌,無奈環境不允,只好在日記中潑灑了幾行墨水。

    我愈來愈感到不是那麼回事,自己高看陶李二位了。在一直都很官本位的中國社會裡,官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尺,覓封侯是中國文人不衰的情節。他們從近權貴、謁權貴、攀權貴、事權貴,到鄙權貴、疏權貴、傲權貴、棄權貴,是有一個複雜過程的,箇中緣由和傷心故事,是局外人難以體會的。

    陶潛一生三仕,從祭酒、參軍到縣令,在權貴中俯仰了十三年,是很想借權貴之勢,大濟蒼生,一展抱負的。直到他四十歲時,寫《榮木》詩時,求幹祿之心,依然直率迫切,毫無遮掩。其詩序曰:“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移,已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又曰:“先師遺訓,豈餘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之遙,孰敢不至。”

    而在他四十二這年,或許是權貴盛氣凌人,仕途前程暗淡,抱負依然難展,妹喪之痛撲面襲心,一瞬間他看破紅塵,悟透人生禪機。人生有許多決策常懸於一發,這是量變質變的臨界,是靈性火山驟然的噴發。

    至此一個背離官場,親近田園的節士形象,赫然而出。

    他在汙濁的官場和純粹的自然之間築起了一道高潔的精神壁壘,在權貴和隱士之間豎起了一面獵獵飛舞的人格大纛,在歷史和未來之間架起了一條良知的彩虹。

    有羈鳥、池魚之感的陶潛,有誤落塵網之悔的淵明,拒絕心為形役的五柳先生,鄙棄權貴,遠離權貴,讓我們的心靈激動,他“載欣載奔”的身影,擦亮我們的靈魂。

    甚至讓你不得不承認,在中國,你想“達濟天下”;你想“盡節報明主”;你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你想“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你想“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你想“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不近權貴,不謁權貴,不事權貴,又行嗎?

    第一次入長安,他傍上了駙馬爺張洎,欲一登龍門,無奈李白被駙馬爺誆了。張洎將他安置在終南山玉真別館裡,不理不問,吃盡坐冷板凳的苦頭。李白耐不住寂寞,遊蕩街頭,悶酒之後,與走馬鬥雞的公子王孫發生衝突,被打得鼻青臉腫。權貴未攀上,卻觸了黴頭,李白灰溜溜告別長安,大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徒手而歸。

    臉雖諂媚了點,腰雖微哈了點,言雖馬屁了點,但為“安黎元、濟蒼生”,功名心切,失言失態,在所難免。

    李老兄如此,其他騷人墨客,也難逃其咎。

    孟浩然也曾用一首《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干謁權貴,不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說得委婉含蓄,富有詩意罷了。

    至此,完全可以氣盛地對自己說,謁權貴並非醜事、惡事,大逆不道,只是要看謁之目的。若為施展鴻鵠之志,以權貴為進身之階,不足為羞;若只為逞己志,進身之後,只圖榮華富貴,中飽私囊,則恥焉。

    此外還要看謁之手段,若失之卑劣,喪盡人格,則鄙也。今之跑官、要官、買官之流,多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得官進爵之後,其欲之貪,令人髮指,當在可鄙之列。

    若能濟蒼生,安邦定國,青史留名,權貴還是能事的;若為事而事,事而壯志難酬,就事得不開心了。倘若再摧眉折腰,委屈自己的良心,則為正直詩人所詬病了。恐怕這也是“事”之底線。古之儒林,有許多“事”,是讓人噁心的。今之官場,流傳做官要“六要”。即腦要活,腰要彎,膝要軟,舌要滑,眼要媚,聲要嗲。以“六要”事,事領導之吃喝拉撒,事領導之七姑八姨,事領導之情夫情婦,事得上司開開心心,滿滿意意,這和過去皇帝身邊狗奴才有甚兩樣。

    私慾能夠薰心毀人,功名也能迷心失性,古往今來,那些對功名有著多餘痴情的文士,不知演繹了多少悲劇。他們不是把自己奉上政治理想的供桌,成為祭品,就是自投羅網,淪為權勢傾軋的犧牲。

    所以儒家處世準則中“窮則獨善其身”,當是明智之論。也應成為一切渴求建功立業者的座右銘。不能為好官,倒不必憂心忡忡,視為遺憾;若不能為好人,倒真讓人無限傷心了。

  • 5 # 風雨晴晴無波

    此言一出,陶淵明堅定表態,就此訣別官場,迴歸田園生活;李白只是宣洩一時的失意,他求取仕途的心沒有死。

    (一)陶淵明:“猛志逸四海”,然“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生在亂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好在作為當代名士的外祖父給他的教育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讓他養成了熱愛讀書寫作的個性。加上時代思潮的作用,陶淵明逐漸在儒、道兩家找到思想依託,既有“猛志逸四海”、“大濟蒼生”的進取心,也有“性本愛丘山”、“安貧樂道”的精神退路。無奈彼時的朝政日益腐敗,官場太黑暗。陶淵明幾番拒絕為官,又幾番僥倖出仕,終於在這一來二去間徹底看透朝局的墮落,憤而長嘆:“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從此果斷轉身,過起了“躬耕自資”、“悠然世外”的田園生活。

    李白生活在盛唐,早早便有才名。他也滿懷濟世抱負,漫遊各地,一直在尋求發跡機會。李白一開始躊躇滿志,不僅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獻上《明堂賦》歌功頌德,還為討好獨得盛寵的楊貴妃而寫下《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然而,李白畢竟傲岸不羈又隨性浪漫,動動筆頭,作個一詩半賦滿足下當權者的虛榮心可以,真要他違逆本心、卑躬屈膝那萬萬不行!這樣的李白自然是不為權貴所容的,仕途一直走得很坎坷,至於在夢遊天姥山時仰天長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聊以自慰。然而,李白畢竟是李白,他有著孩子一般天真的性子,加上盛世的繁榮表象,讓李白內心對仕途的追求一直明瞭又滅、滅了又明,一直到生命的終點。

  • 6 # 衡湖艄公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都是表現了詩人傲岸嶙峋、剛正不阿、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傲骨。但表達的方式不同!

  • 7 # 亦有所思

    說學習很輕鬆的一定是學霸!

    說心靈美很重要的一定是美女!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陶淵明家有良田屋舍,隨時能拿得出五斗米,自然可以吃穿不愁,所以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當然鬧饑荒那一年外出要飯除外),閒來無事也可以倚倚南窗,采采菊花。

    同理,李白要麼本身是大官,要麼就是想當大官當不上,再加上懷裡有銀子,山東地區還有農田,家裡有人代為打理各項收租業務,所以似乎也不需要在詩裡賣弄風情。

    所以傲視權貴的詩都可以反過來讀,當然也可以換成為另一種比喻。

    陶淵明和李白是五十步,功名富貴是一百步!笑笑是可以的,當成真心話就會被笑話。

    陶淵明是想當官的,也去做過幕僚和縣令,可惜他的那一套孔孟仁義在亂世之中根本一點用都沒有。不論是桓玄,還是劉裕,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道德,不是仁義,而是銀子,土地,刀槍,糧食。

    這些東西,陶淵明沒有辦法解決,所以在工作崗位上混不出一個樣來也算合情合理,怨不得天也尤不得人。再加上脾氣臭到令人髮指,連同事關係都處不明白。

    所以,一定要為自己的仕途上的無能找一個藉口,這個藉口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李白更不靠譜,只要是一個大官向他拋個媚眼,李白肯定寫詩文大加讚美。只要他身陷麻煩,他一定給高官寫詩文含沙射影地為自己開脫。他若不想當官,怎麼可能屁顛屁顛地進長安,怎麼可能拍韓朝宗的馬屁,怎麼可能後期鬼迷心竅地做了永王帳下的小幕僚,結果被騙得連褲衩都沒有了!

    古代文人,真有不想當官的!比如莊子。然而自從科舉之後,想找到一個不想當官的文人幾乎沒有,東坡不算,因為他是被玩到暈,所以累了!可是官不是你想不當就不當的!

    文人的最高理想為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必須當官才能實現。還有什麼治國平天下,什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諸如此類,只有當官才能做得到。

    學了那麼多學問,不當官,多可惜啊!

    古代文人,只有一條路!

  • 8 # 使用者4585192833149蕭

    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和李太白都是有些小脾氣的人,但他們的小脾氣也各有不同之處。

    淵明先生是一個比較散漫的人,官癮不算很大,學習也不是很刻苦,他自已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才學是肯定有的,否則也做不了彭澤縣令。只是不太適應官場環境,每每遇到要他為五斗米的薪俸而折腰的時候,他的小脾氣就上來了,於是而辭官歸家,自詡為“五柳生”,在鄉下過著“門雖設而常關”的雖不富足但卻清閒的日子,心情也不錯,“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小日子過得令多少失意的士大夫們羨慕不已。

    李太白則風流多了,仗劍走天涯,斗酒詩百篇,官癮也比陶淵明大,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曾趁著酒勁,斗膽命當紅高官高力士脫靴。一喝高就口吐狂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好酒,把喝酒視為人生的頭等大事,不得意時,更覺得其他事都不值一提,“唯有飲者留其名”。

    陶潛和李白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雖都未能一展雄才為當朝所用,但他們詩文卻一直傳到了現在,不知道這應該算是幸還是不幸?

  • 9 # 百味寫春秋

    這個話題看似普通,其實意味深長。一句出自《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一句出自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究竟這兩句話有何區別呢?看完來由,就明明白白了!

    到了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勸導下,出任了彭澤縣令,有一天,上面派督郵來督導民事,下面的人就一起勸他說:那是上面派來的官差,你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候。免得找岔兒,受用不起!陶淵明聽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我一個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吃飽了,我去過田園生活,雖然勞苦些,還是可以夠吃的。何必非要做縣令,去低聲下氣的給那些傢伙獻殷勤而折腰曲膝呢?”說完,就掛印辭官而去。

    後來有許多人勸他再度出仕為官,可陶淵明寧願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不願再涉官場。可以說,陶淵明的歸隱守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成了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受人敬仰。

    李太白一身傲骨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詩歌風格雄奇奔放,富有浪漫色彩。而且才華橫溢,一身肝膽,自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是豪放派詩人的老大,恃才傲物,不肯於權貴同流合汙:敢命令唐玄宗的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做詩歌敢藐視朝權,總是直言不諱,絕不卑躬屈膝。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裡邊的最後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個“安”字,用一種反問的語氣,意思是說,你算老幾?我堂堂李太白怎能夠低頭彎腰,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不舒坦呢?我還想找人侍奉呢!這是他面對權貴排擠,被流放出京時的直白表達。李白一生傲才視物,放蕩不羈愛自由,怎麼會為了仕途點頭哈腰呢?想來他也不會,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被排擠出京的李白,反而更加舒坦了。

    結語

    繼東晉末年田園詩人陶潛的“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之後,又出了唐朝狂放詩仙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裡有異曲同工之“通”處,受後世之人共敬仰!是古時仕子與現代知識分子共通的肝血骨氣;是真理的永恆傳承。我認為:這兩言語句沒有本質區別,而且有內在的聯通之處。你說呢?

    解題至此。文中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 10 # 西出陽關坐看雲起

    一、不同點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共同點是:表現了詩人傲岸嶙峋、剛正不阿、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傲骨。

    區別是,陶淵明對自己的誓言,身體力行,與政治決裂,去縣辭官,隱居南山。李白,只是仕途不順時,發出的義憤感慨。事後仍然孜孜以求地追尋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出處(一)不為五斗米折腰,出自《晉書·陶潛傳》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大意是,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向來輕視權貴,不阿諛逢迎。一次督郵至,縣吏告訴他,應該束帶鄭重接見。陶淵明憤慨說:“我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侍奉鄉里小人啊!”於是,解印去縣,隱居南山。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決絕仕途、隱居南山的宣言,《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是理想中的王國。《飲酒詩二十首》,真實地記錄了他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無數人生活的崇尚和嚮往。

    (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出自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任唐玄宗翰林待詔,被賜金還山,忿忿不平,離開長安。準備再次漫遊吳越時,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蔑視權貴、嚮往仙境、尋求解脫的情感。後來,李白受永王李璘之邀,義無反顧地加入幕府,終因事敗,流放夜郎。赦免後,晚年仍欲建功立業,主動請纓,加入李光弼幕府,因病悵恨而返。

    三、小結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解印去縣,隱居南山,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李白,一生追求“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卻鬱郁不得志,詩酒人生,成為一代“謫仙”、“詩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感染人數就在兩萬多三萬多說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