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趣談

    海陽所鎮位於威海乳山銀灘的最西端,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的半島。鎮域面積98.6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陸緣線僅3公里,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的小半島,屬暖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11.4攝氏度,冬暖夏涼,風景秀麗,是觀光旅遊、療養、度假、避暑的勝地。

    有幾次,我們去銀灘都是住在海陽所鎮上的賓館。閒暇時,在鎮上走了一走,給我的感覺還是相對比較繁華的鎮區。

    至於題主問的乳山銀灘的海陽所鎮,是不是明朝內陸地區為防禦倭寇戍邊將士的後裔,透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地當老人的講述,這種說法還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在歷史上的確是有些記載的。

    ▲海陽所地理位置險要。因其北靠大陸,三面環海,南面可防海上來犯之敵,並與東西兩側協同呼應,形成犄角之勢,地理位置十分險要,自古以來就為軍事要塞之地。

    據史料註釋,歷史上,元朝至正十三年,焉姓由河南省開封遷居此地,以居地西溝旁曾設軍寨,取名沙溝寨。元朝覆滅後,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沙溝寨修築土牆,設立海陽守禦千戶所,隸屬大嵩衛,時屯兵1120人,設正千戶1員,副千戶2員,鎮撫2員,百戶十員。百戶所領112人,設總旗2名,小旗10名。

    透過查閱史料,自洪武始至永樂年間,先後從雲南、河南等地遷來大批戍邊將士。他們遠離故土,行程數千裡,來到這片陌生而荒蕪的邊陲之地,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守衛著國家的海疆。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此再也沒有迴歸家鄉,在此紮下根來,娶妻生子,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將自己的血液融入到了這片廣闊無垠的海疆。

    ▲明洪武三十一年至明末,先後有許、張、馬、李、劉、徐、於、孫、楊、鞠、常、趙、王、左、傅、賈、呂、陳、鮑、謝等24姓軍戶落籍,以此地設海陽守禦千戶所定名海陽所。後多數姓氏遷居他處。現有馬、許、鞠、左、王等姓。

    清順治初年,撤銷守禦千戶所後,海陽所作為地名取代了沙溝寨。現海陽所村的居民,多系明永樂年間在此定居的軍戶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光線完全直線傳播,那麼從側面是否可以看見光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