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俗稱團頭魴、縮項鯿、樊口鯿魚。本魚盛產於中國湖北省鄂州市(古稱武昌縣)與武漢市江夏區(亦為武昌縣)交界的梁子湖中。武昌魚因為味道鮮嫩,也是湖北菜中的一道名菜。《武昌縣誌》載“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通江處為樊口, 此地水勢迴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武昌縣誌》記載有“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臺下者曰小回”,而唐代的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 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迴流之中。
武昌魚的學名是由中國魚類生態學家易伯魯於1955年命名的,因而易先生被譽為“武昌魚之父”。
武昌魚魚體側扁且背部顯著隆起,魚體略呈菱形。頭短小而略尖突,口小。魚體背部灰黑色,形成數條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尾鰭叉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5至27枚,體長可達35釐米。本魚棲息於水深5至20米。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湖泊或水庫中下水層,喜好淤泥底質且水草茂盛的靜止水域,生長快,屬雜食性,幼魚以甲殼類,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產粘性卵於水草上。為中國重要的養殖類,適合各種烹飪方式食用。
武昌魚,俗稱團頭魴、縮項鯿、樊口鯿魚。本魚盛產於中國湖北省鄂州市(古稱武昌縣)與武漢市江夏區(亦為武昌縣)交界的梁子湖中。武昌魚因為味道鮮嫩,也是湖北菜中的一道名菜。《武昌縣誌》載“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通江處為樊口, 此地水勢迴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武昌縣誌》記載有“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臺下者曰小回”,而唐代的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 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迴流之中。
武昌魚的學名是由中國魚類生態學家易伯魯於1955年命名的,因而易先生被譽為“武昌魚之父”。
武昌魚魚體側扁且背部顯著隆起,魚體略呈菱形。頭短小而略尖突,口小。魚體背部灰黑色,形成數條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尾鰭叉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5至27枚,體長可達35釐米。本魚棲息於水深5至20米。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湖泊或水庫中下水層,喜好淤泥底質且水草茂盛的靜止水域,生長快,屬雜食性,幼魚以甲殼類,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產粘性卵於水草上。為中國重要的養殖類,適合各種烹飪方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