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者如斯
-
2 # 做書
華人時常把“家醜不可外揚”這句話掛在嘴邊,把它當做生活準則,卻從來沒想過它究竟是否合理。家醜就是指家中不體面、不光彩的事,我們習慣把家事關起門來解決,也就是所謂的“不可外揚”。
首先,我們應當正視家醜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句話說得一樣,每個家庭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家醜。在儒家的傳統觀念中,家庭的和諧是一個社會的根本基礎,如《大學》中的名言,“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個體的修身是在家庭倫理教化下完成的,人們從小被教導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必須“以和為貴”,只有家庭內部關係和諧、團結後,才有可能達到“家和外事興”。
其次,我們應當意識到這句話之所以產生,必然有其社會根源。“家醜不可外揚”之所以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共同的行事準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限制。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人們生活的圈子不大,鄰里鄰外交往密切,家醜一旦傳出就會被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知曉。如果“家醜”不巧地觸犯了道德戒律、規約,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因為一件事而毀於一旦,這種毀滅很可能只是在流言蜚語層面上,招致熟人社會中的輿論壓力、三觀矯枉過正等等情況。
最後,我們應當意識到,“家醜不可外揚”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其實正在逐漸失效,家庭倫理的約束力正慢慢弱化,不管是儒學的文化基礎、宗族的組織基礎還是科舉制的制度基礎,社會思想空間的開放都反映出家庭傳統倫理的式微。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擺脫家庭封建的束縛,現代技術和網路科技的出現也瓦解了熟人社會的關係網,傳統社會中“家”的功能被逐漸分散,整個社會都處在轉型之中。
因此,我們所能做的不應是一味地固守“家醜不可外揚”這句俗語,而是應該審時度勢地適當“外揚”,就像現在很多在電視節目中說出家醜、尋求幫助的家庭一樣,最根本的應該是解決家庭中出現的問題,適當外揚也許會更客觀、會更有幫助,而不僅僅是關起門來用家長固守的階級權威來綁架所有人,那樣永遠都解決不了問題。
回覆列表
“家醜不可外揚”(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化城鑑如何是各尚家風?’曰:‘不欲說。‘曰:‘為甚如此?’曰:‘家醜不外揚。’”,指家庭內部不體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揚。
有些事情自己知道就好,宣傳到外面是不體面的,對自身形象也會受到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