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禮樂,周易,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使人感覺現在的中華文化似乎起源於周朝。

8
回覆列表
  • 1 # 國病

    周代的確是漢民族傳承的至今的起點,但中華文化是不可能只是起源於周朝的。

    周代的確是影響至今的一個文化高峰,比如題主說的《周易》《禮樂制度》《諸子百家》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雅言的推廣。雅言就是漢語,就是將漢字書面語口語化。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文化事件。

    如果我們不將漢字書面語口語化,那就意味著還需要發明一套拼音文字來記錄口語。我們老說漢藏語系,實際上漢語和藏語相差極大。漢族人如果不推廣雅言,那口語就可能與藏語、苗語甚至是阿爾泰語有很大的相通。推廣雅言雖然拉大了與兄弟民族的差異,但卻把漢字漢語這個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瑰寶激活了。人類嚴格地說只發明過一套象形文字,其餘無論是埃及象形文還是各國拼音文字,其符號、文化的出處和起點都在漢字這裡。

    周代這座文化高峰至今也是對今天中國影響最深刻的一個時代。也是被文人們追溯最多的一個時代。但是中華文化的確不是起源於周代,而是有著驚人的古老和波瀾壯闊歷史發展軌跡的。我們今天說起的話語、風俗習慣、典故乃至器物都有更早的起源。漢字漢語這個世界第一文化瑰寶已經說過了,它的產生也是最早的那個時代。除此之外,其實更古老的那個中華文化起源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桃園結義和桃花源就不是起源於周代的,而是帶著桃花文化的桃夭群體開創了周之後的中原文明。而桃花源則是我們這個民系在文明開啟時的一段美好記憶,所以桃花源就是中中國人天堂的代名詞。《詩經》雖然是周代的詩歌,但是它當中描述的場景很多都是文明開啟之時畫卷。七仙女與牛郎就是《詩經》漢廣篇裡的「江有遊女,不可方思,不可求思」,就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黃帝內經》裡的醫學知識是融匯在漢語裡的,我舉過一個例子。心腸之所以被放在一起描述一個人的良心,那是因為經絡的心經和小腸經同時以小手指指尖為交匯起點,一條由正面沿手臂抵達軀幹,一條由手背沿手臂抵達軀幹。心臟需要優質的供血,於是生理結構上讓心臟提前橋接了吸收營養的小腸和帶著味覺的舌頭。也就是說心臟與舌頭、小腸之間有資訊交換。這就使得伸出小指這個肢體語言是反應進食這個驅動的,而捕食對於它物種就會一種帶引號的惡。這個性情也會對同類起作用,所以心腸就成了良心好不好的代名詞。這樣的古科學文化體現在我們語言和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深刻。更有趣的是心腸在古代就代表了包括我們這個民系在內的民系集團,帝嚳高辛氏和帝堯陶唐氏。而我們這個民系又側重代表小腸,女媧之腸,墓葬為黃腸題湊。這些並不是周代才有的文化,而是上古帝嚳帝堯時期就有的了。

    我以前說過粽子是由於早期烹飪器皿和餐具不足而採用的包食,就是用植物葉子將食物包起來的古烹飪方式的遺留。這個文化同樣產生於上古。京劇花臉就是原始人保留塗畫面部和身體的那個文化。只不過我們保留著的是演進版。

    羌系是由中東古埃及東歸故土的,所以我們文化裡有一部分是產生於中東古埃及的。比如敗走麥城並不是關羽時才有,而是當時的人給關羽附會了古人。敗走麥城的是鑿齒,就是夏甲大鯀族和以實瑪麗德意志,所以關羽戴的綠帽子是日耳曼的綠帽子。敗走麥城就是指赴黃泉,就是他們在麥城找到了泉水存活了下來。大鯀族和德意志就是鬼方,是與羌方一同東歸故土的人。

    漢字裡有聖經故事,羌方和鬼方就是東歸的以色列。聖經故事並不是中東猶太人的,而是我們祖先直接演繹的。例如藏族頭上戴瑪瑙,其實戴的是花紅,就是中國本土蘋果,也叫柰子。柰字是示木,指祭祀或者具有神聖性的樹木。示字旁的字例如神、袛、祖、祉、社,凡帶這個示字旁都與宗教鬼神有關。示木是花紅中國小蘋果,而禁字就牛叉了,竟然是指禁地果園。這不是指伊甸園裡的禁園是什麼呢?禁園裡栽著的是花紅小蘋果。

    我們的官帽皮弁bian明顯就是古埃及法老頭上的冠。太平天國式的裝束明顯就是古埃及裝束。我們的粽子也包成了金字塔造型。與別的本土民系包的粽子是不一樣的。

    所以中華文明首先是起源於中國上古人類文明開創時期,那是一個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奇點時代。接著是古中中國人西進中東古埃及進入了開明時代。最後才是東歸後以周代為文化高峰的漢族中原文明時代。而本土少數民族則保留著更多早期的中華文明。所以今天我們得以主人翁意識去認知少數民族文化,因為那也是我們自己祖先曾經有過的文化。對於羌系北三苗的漢族而言,尤其對苗瑤文化需要更多認知。

  • 2 # 嘉會天下

    文化起初作為與政治、經濟等並列的範疇,發展到與文明等同,直至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統稱,其內涵和外延是不斷擴大的。我們常說的良渚、陶寺、石峁等考古學文化,就是這樣的概念。既然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統稱,其必然是以穩定的食物來源(農耕或畜牧)、形成聚落為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的。

    中華文化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今中國各地的很多文化差異仍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蘇秉琦先生根據新石器文化遺址的分佈情況,提出了一套“區系型別”的概念,將中國地區的考古文化劃分為六大區系:

    隨著秦漢大一統、隋唐大一統黃金時代到來,中華文化在與草原文化的融合中,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而蓬勃向前發展。同時,中原文化南移,東南沿海文化逐漸成為東西交流的紐帶,中華文化終究百川入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有斷層的奇觀。從而賦予龍的傳人自信而包容的強大文化品格。

    有一點必須承認,周朝時期,中華文化中各種思想意識的主體框架已經確立。

  • 3 # 昆公子講歷史

    每個人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不同

    夏商周,按順序來講第一個是夏朝,但是近幾年又有新發現,說在夏朝以前還存在一個上千年的王朝,叫虞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插下資料)

    但是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又是商朝開始的

  • 4 # 一個失落的小強

    中華文化有具體史料記載,有王朝的是夏朝,最早出土文物的是商朝,至於黃帝和炎帝時期肯定也是有的,只是缺乏具體的時間記載。

  • 5 # 田園春風6

    周朝時中華文化從現有典籍看已經相當成熟,從近期濮陽大墓考古出土文物看,中科院考古專家馮時院士說,中華文明至少在6500年前就已達到一定高度,如對天文的認識,時間的測定,農時的掌握等,意即從夏、商、周時代再往前推二千多年,中華文明和文化之光就已熠熠生輝了。

  • 6 # 使用者8375896270313

    周朝之前有夏商,甚至還有虞朝,如果肯定了這個問題,豈不是中華文明只有不到三千年?提這個問題,還有肯定這個問題的一定是陝西人!

  • 7 # 小樊閒聊

    周朝建立後,在對前朝文化"損益"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文化建設。周朝的"天命觀""祖神祭祀""社神崇拜"較前朝都有所改變。周朝對古代神話的改造,確立了中國古代神話的核心內容與基本體系。周朝主流文化的構建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礎框架與民族文化的未來走向。周朝的文化建設舉措加速了周文化的推廣與統一,促進了諸夏的凝聚及其與其他民族的內外融合,確立了以周人為核心的華夏族的領袖地位,壯大了華夏族,為秦漢華夏—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礎。

  • 8 # 一滴水1118

    《文化與文字》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什麼是文字?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擴大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能。中華文化起源於周朝嗎?這是一道無知的議題。因為出題者連文化和文字二詞的含意都不清楚,愚蠢的把中華文化的起源時間設定在文字的起源時間。把文化與文字給混淆了。2019年良渚文化遺址申遺成功。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良渚文化遺址之前,中國己發掘了紅山文化遺址,馬家浜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等文化遺址。從己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咱們中華文化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了。從中國境內發現的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崖畫,有力的證明中華文化的起源早於這個時代。周朝與新石器時代,二者之間相隔了多少年?請出題者自己去查吧。

  • 9 # 田力

    [贊][贊][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群星璀璨百家爭鳴,周禮秦制文明歸一華夏先河!

    鳳鳥至,河出圖!周室興,宅豐鎬,王伐紂,滅殷商,諸侯臣,開先河,啟華夏!

  • 10 # 錦羽飛天

    我認為是這樣的,炎黃五帝時代基本是傳說,夏代至今沒有找到實證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基本以占卜為主,是周人的周文化塑造了我們的靈魂,從周禮到諸子百家,從巜詩經》到巜離騷》,浩如煙海的周文典籍,從思想上和文化欣賞上,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華夏文化深深打上了周文化的烙印,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華夏文化就是周文化,後世的漢唐宋明乃至今天的文化都是對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每一個華夏子民,在基因的最深處都是一個周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自己榨汁哪些水果搭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