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楊青
-
2 # Maraitowa
若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2007年,第21屆國際博物館協會代表大會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會上將“教育”定義為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從全球來看,大多數國家都將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陣地,策劃和實施的教育活動不僅豐富多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現在國內外各類博物館基本都會從一個文化教育機構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特色,為公眾提供相關教育服務。無論是我們熟知的知名大館,還是比較小眾但富有特色的小型博物館,大家很多時候都可以在館內體驗到各種專門設計的活動或課程,藉助更多渠道和手段獲取知識。
博物館可以被視為另一種形式的學校,館內豐富的藏品和展覽就是一本飽含知識的大課本,無聲的藝術品和文物提供了一種令人沉浸的氛圍,一件件穿過歷史長河記載人類文明的珍寶展示在眼前,觸手可及,這種教育感化能力是一般形式的文化課堂所不及的。博物館是個能給成孩子和家庭帶來收穫的地方,技藝精美的文物、歲月流逝的年代感、含義深遠的故事、沉浸的體驗,這些都能在博物館找到,供我們學習和汲取營養。博物館教育,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
3 # 曉鍾愛旅行
博物館,對我來說可能就是開拓眼界。計劃通常來說都是對未來:預判的、預估的。可是歷史我們都是可以踏著前人的腳步去思考,去進步,去發展的。
那麼每到一個城市旅遊,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先去博物館。可以對當地的城市文化特點先有所瞭解,那麼你再去轉其它景區,再去看當地人文生活習慣的時候,你就會看得比較深入,內容會更有意思一點,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比別人看到的會多一點。
博物館裡還有非常多的真實的珍貴文物,這些我覺得也是特別能開拓眼界的,比起電視裡播放的不同,現場看到的視覺感覺會更震撼,有的甚至可以帶動觸覺,就是可以摸到。
博物館裡還有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直接就能讓你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根據牆上的組織好的歷史線,當你走完整個博物館,相當於圖文並茂的,身臨其境的讀了一本百科全書一般。
所以我說博物館對旅遊的人來說應該放為第1站,當然還有當地人很多人可能會去幾次,這種屬於歷史資料查詢,我們另當別論。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請給我點一個贊。
-
4 # 騰衝讀本
【不懼時間流逝,騰衝博物館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而博物館則是能夠感知城市靈魂的窗戶,不僅講述著城市的過去,也連線著今天和未來。透過博物館,我們能清晰地觸控這座城市的脈搏,感受到它的心跳與情感。
有且只有博物館能遺世獨立,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一直以旁觀者的視角站在那裡,記錄著這個城市的發展,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城市因為博物館的存在而深沉、厚重。
有人說,博物館是城市的一面鏡子,是城市的靈魂,它儲存著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著城市文化的精髓,凸顯著城市歷史的縱深。
騰衝,一座極邊小城,卻匯聚了騰衝博物館、滇西抗戰紀念館、手工造紙博物館等10餘座博物館。從文化的傳承到旅遊功能的拓展,從歷史的留存到學習教育的基地,騰衝遍地開花的博物館,多元而多姿。每一座博物館,都可以尋找到一段騰衝特有的歷史文化。在騰衝,博物館正以它深厚的歷史、豐富的知識、多樣的文化,感染到訪者的心靈。
-
5 # 至強牽小矮馬
第一次博物館給我很大震撼的是在北京。
那是1999年到的北京,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由於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個南方小城。小城能和中華歷史大事件聯絡得上的地方少可憐,而我是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人,所以就特別羨慕北京的小夥伴,身在皇城,非常多的歷史事件就發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曾經的遺址,歷史的文物,所有這些似乎都可以觸控得到歷史,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第一次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給我的印象是那麼的深刻。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已經改名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建成了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規模,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萬件(套),近現代文物藏品34萬件(套),圖書古籍善本24萬餘件(冊),共有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所以我更是羨慕生活在帝都的小夥伴們了。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得不提到商後母戊鼎。當時還稱作司母戊大方鼎。後來證明那刻字是“後”字而不是“司”字,所以改名為商後母戊鼎。商後母戊鼎是商後期的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
商後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達832.84千克。當你站在這樣的一件器皿前,你才會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厚重性的震撼。巨大的形制,雄偉莊嚴,工藝精巧,四周鑄著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威武凝重之感撲面而來。
博物館的存在能夠讓我們看到過去的歷史,一個人要了解歷史,才能懂得尊重歷史。我們對博物館的書面定義是這樣的。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但我覺得這只是文字上的定義,我覺得博物館是讓我們以最近的距離去觸碰歷史,感知歷史的一種方式。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博物館也已經是那麼的久遠。由於希臘文化的影響,公元前三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立了一所龐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學術學識為重心,設立圖書館,並收藏珍貴文物。百餘年後,羅馬帝國掠奪希臘,所有美術品皆移存到羅馬城的宮廷、寺院及王公貴族的家園裡,美術品變成貴族私產。中古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寺院成為儲存美術品的場所。十六世紀歐洲航海事業興起,私人蒐集珍物的熱潮展開,文藝復興運動亦激起古物學研究的風氣。使博物館學的領域展開新局面,文物分類法與修護技術相隨而起。十七世紀私人收藏家開始公開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眾參觀,私人博物館出現,公共性博物館相繼成立。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間美國各地大興博物館事業,亞洲國家中國、印度、日本、南韓亦新興博物館事業。二十世紀初葉迄今,現代博物館管理的方法與觀念日趨進步,由靜態進入動態,視聽裝置及新科技皆被應用到新的陳列設計與管理上。這是博物館的發展歷史。通過上面博物館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博物館一開始是為收藏掠奪者的勝利品而建。
所值得慶幸的是那一刻,亞歷山大大帝把蒐集和掠奪來的珍貴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這就無形中把收藏掠奪者勝利品的功能向文化傳播轉變。
中國第一座仿照歐美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是1933年蔡元培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即今天的南京博物院。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瞭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瞭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該主題聚焦於博物館與社會的緊密聯絡,倡導博物館為不同群體提供有意義的體驗,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博物館應通過展覽、會議、演出、教育專案等豐富的形式與公眾對話,展示多樣化的觀點,動員更多公眾參與博物館文化體驗,為公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供給,融入社會高速發展程序,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樞紐作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線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博物館是全社會甚至全人類的共有財富,不同年齡層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都應在博物館中找到自我歸屬和文化認同。
今年博物館日將圍繞“多元”“包容”兩個關鍵詞,與不同群體“連結”起來,為更多群體提供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文化服務,探索博物館與不同群體聯絡的多元化,詮釋平等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識寶庫、靈感源泉和精神支撐。
博物館在著力構建均等化、廣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還應不斷探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人類歷史走著走著,有些部分就消失了。而博物館裡展覽的一件一件物品,也許在它存在的那一時間未必是藝術品,但在現時這一刻,它代表著過去的久遠的人類的一些動作、一點回憶、一個故事片段和一絲塵埃落定。而這一瞬間,不只成為一種永恆,一絲環繞、一個迴響、一度迴圈。
博物館中擺的不是藝術品,不是掠奪戰爭過後的收藏品,也不是失敗者的懺悔物,更不是勝利者的欣賞品。《博物館奇妙夜》裡,打烊後,空蕩的博物館,那些作品裡的故事發出了聲響,迴盪在長廊裡,一幅畫似乎也有了思想,一種聲音,我們是不是也能隱隱約約的聽見?一件物品,它也是對你思想投以遙遠的迴音。白天你看多的那一眼,它是否也會有著不同的感受?再與曾經的久遠再有什麼連結?
所有這些難道不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嗎? -
6 # 愛旅遊的石頭
1. 對歷史的見證:博物館的公益性決定了博物館要向公眾提供展覽展示,將博物館一些珍貴的館藏展現到大眾的眼前,其實這些館藏都是屬於國家的文物,它們承載了有關於中華上下五千年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歷史。
2. 在教育上對青少年的引導:這個引導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比如對傳統文化的引導,對博物館所具有的公益性的引導,在我看來是目前博物館所承擔的越來越多的一種責任。尤其是近幾年來,因為博物館本身的發展從八十年代以來也經歷了一個從低谷到高潮的變化過程。然後逐漸地我們國家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文化的發展,一方面體現在於我們的文化產業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在於中國人民對於文化生活、精神層次的追求越來越高,所以也對博物館提出了很多的挑戰。我覺得這也是提醒現在很多博物館人不應該再用慣有的思維去考量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而應該結合現在新的形勢去做自己的一個新的定位,包括對未來發展的規劃,包括他所弘揚的東西,包括如何去做一個展覽,要求的不應該僅僅是把某個博物館的館藏展示出來了,我覺得更多應該是把它背後那些故事、那些能夠為觀眾、為這個社會大家庭上所能帶來的效應更多地考慮進來。
-
7 # 帶著榮耀去旅遊
1.博物館建設現狀:
經過了09年-12年前後一段時間的博物館建設,目前博物館早已經不僅僅在各地級市的標配了,更不用提北上廣深和各大省會城市,而且已經覆蓋了各大縣級市,甚至縣市區,2015年不包含港澳臺,中國共有市級行政單位(地級市、縣級市合計)3184個,直轄市和省31個。
目前,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超過2萬個,參觀人數約7億人次,一年舉辦20萬次教育活動,每年文物進出境交流展覽專案近百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但中國博物館發展不論是數量、種類,還是藏品、展陳,相對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樣化需求,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假如省級、地級市、縣級市(含轄區)每個單位平均有一座博物館,總計應該有3215座(理想狀態),還有1477座專題性博物館、紀念館分佈在全國各地(以一線城市為主),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規劃館、美術館、科技館不在博物館數統計之中。
經過了前期各地瘋狂攀比似的建設公共服務設施之後,政府也已經調整方向,近年來文博展館的審批好像越來越嚴格,專案越來越少(主觀感受,可能和經濟、反腐都有一定關係),而且多地開始進行展館合併,將博物館、美術館、規劃館、科技館等功能相近的公共建築統一到一個單位管轄。
2.博物館之於觀眾
博物館的現狀和政府的態度我想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些問題了,我們目前的博物館(其實不僅博物館,還有其他功能屬性相近的單位)數量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中國民眾當前的實際需求。
目前在一二線城市還好,多數博物館在節假日甚至平時都有較大的人流量,前文提到的2015年參觀人數,主要的流量也集中在這一部分城市的博物館中(2015年,國博接待觀眾729萬人次,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年全年參觀總人數為1506萬人次)。三四線城市的博物館參觀人數稀少,展覽固定陳舊也是必須認識到的。
那麼是不是博物館的建設對民眾就沒有存在意義呢?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大多數中中國人連古文都看不懂,僅僅是作為旅遊走馬觀花的去盧浮宮故宮看幾眼文物就走這不是很可笑嗎?
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連古文都看不懂,所以博物館的價值才能顯現,通過系統的解釋和展陳手段,傳播文化,普及知識,也是博物館的作用之一。
我們在承認博物館盲目擴張的同時,也得明確地認識到,博物館作為一個傳播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的公共服務單位,為城市的服務作用,記載、傳承、存檔城市記憶,博物館對民眾的意義是存在的,不是沒有人,就沒有了存在意義。
3.博物館之於城市
博物館最主要的四個任務是:收集、儲存、研究與展出。
對普通觀眾而言,可能能接觸到的僅僅是展出的部分,但是同時博物館也承擔著對應轄區、專題歷史資料和文化資料的收集、儲存、研究等方面的功能,是對一個城市過去的記憶,是對一段文明的記載,可能某一天發生某種危機,很多傳統消失了,而博物館可能是儲存這些史料的最後一個地方。
4.結論
博物館的存在一定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確實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博物館與觀眾更加密切的發生聯絡也是所有從業人的共同希望。
首先,博物館本身應該加強交流,經常更新展覽。
很多三四線城市博物館可能四五年都不會有改陳或者新的展覽,一個展覽佈置完成以後,除了最開始會推廣,有人來,過一段時間願意參觀的都已經參觀了,對普通觀眾已經失去新鮮感了,也就失去了二次參觀的動力了。經常性的舉辦一些臨時展覽,與其他展館合作舉行巡迴展覽,都是增加博物館活躍性的手段。
其次,博物館與民眾之間應該增加互動,擴充套件服務屬性。
三四線城市就城市本身而言,可能缺乏一些更加豐富的市民生活,將博物館的功能擴充套件開,在保證本身功能的前提下,打造開放式的,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也是提高博物館存在意義的方式。
最後,民眾本身的文化素養也應該加以提高,其中包含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博物館的存在有著它固有的價值和意義,如今經過一段盲目的擴張之後,更該反思的是,如何將博物館的功能最大化,如何將那些“違背民意修建的博物館”更加有效地利用起來。
-
8 # 北京天牛哥
去一座城,到一個地方,如果想真正瞭解或者深入當地的文化、習慣或者風俗,去博物館是最好的選擇!
我去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關注博物館,說博物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絲毫不為過!
每個博物館都有他的鎮館之寶,臺北故宮那個紅燒肉,那個玉白菜,那麼多的老祖宗的好東西都在博物館裡,你不去博物館去哪裡看啊?!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光是建築就能讓你如痴如醉,更不要說其他了!在洛陽,去看天子駕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北京有很多博物館,最近一直看到有報道紫檀博物館,據說九個城門已經建好了,但是因為紫檀博物館地方小隻能擺得下一座城門!看介紹說城牆和地面是鋪設上去的!儘管國內對博物館有各種各樣的負面評價,有人說我們的博物館大多數都是考古專家主導,所以我們的博物館都顯得無趣,多少是有道理的!國內博物館普遍顯得千篇一律和呆板,但是個人認為,博物館的美需要個人去發現,欣賞博物館和旅行是一樣的,需要去感受,就好比看一個景看一幅畫,需要面對面去溝通!
兵馬俑我是去過的,去過兵馬俑後會發現,現場的感受來的更震撼!當然還會有人揶揄說東說西,但是兵馬俑值得一去,儘管門口簽字的那個老頭總不是一個人[大笑][大笑][大笑]
不去博物館,不會懂得博物館奇妙夜這幾個字!
如果問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就好比問我們吃飯穿衣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沒有博物館,人類就徹底拋棄或者說背叛了自己,我們還憑什麼活著?
-
9 # 逍遙可樂
博物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興衰!
博物館記載著一個民族的傳承!博物館收藏了歷史、文化和藝術!
博物館讓我們知道從哪裡來!
英國有大英博物館,美國有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有盧浮宮,俄國有冬宮博物館,中國有國家博物館。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全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館!
你去到任何一座,絕對的三生有幸!大開眼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國家博物館內珍藏著兩河流域價值連城文物和文化寶藏,被盜竊,被毀壞!
2018年,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敘利亞國家博物館,在經過了6年的閉館後,重新對公眾開放。2012年,為保護文物免遭內戰摧毀,敘利亞政府暫時關閉了這一博物館。敘利亞7年的衝突造成超過35萬人死亡,並摧毀了這個國家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和遺址。
曾經,中國在日軍侵略的鐵蹄下,千里轉運故宮珍寶。
博物館的藏品代表著國家興盛和衰落。我每到一地,首先就會去當地的博物館。因為,這裡記載著當地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精神!
-
10 # 小易裝修vlog
世界上第一個博物館是拿破崙一世建造《Musée Napoléon》,它的建立初衷很簡單,就是展放在各個戰爭中從不同國家“收集繳獲”來的精美的戰利品,即現在的盧浮宮,現在這裡的展品已經成幾何倍數的增長,據稱已經達到了幾十萬件,而且分類極廣,涉獵了全球幾大古文明的藏品及各國不同歷史時代的珍玩雕塑繪畫等極品,這裡成為了世界級的藝術殿堂,成為了全球人們嚮往的地方。
今兒看到有朋友問到博物館的意義,博物館承載了整個人類或區域性文明的歷史記憶和文物憑證,在這裡儲存並記載了人類文明,它可以告訴現代的人們,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祖先曾經擁有過怎樣的輝煌和歷史,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向博物館,或許這是人們的精神進步的反映,或者是為了探索一個除了日常吃喝住行之外的一個更大更寬廣的世界,雖然我們不能人為的延伸我們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卻可以延伸生命的寬度,在博物館中,確切的說是在人類的文明中去感受作為一個萬物靈長的人類的驕傲和謙卑,正如一個法國電影中的臺詞中說的那樣:這是我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據。
-
11 # 飄舞的雲
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是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發展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人們瞭解當時社會狀況的最直觀的途經。有種說法是你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去旅遊,如果不去當地博物看看,你就不算去過這個國家。可見博物館的重要性。博物館有國家擁有的博物館,地方博物館,還有很多行業也有行業博物館,也有隻有一個門類的小型博物館,現在還有很多私人博物館,不管國家的還是私人的,都是對當地社會發展最好的瞭解途經,所以到了一個地方,要了解一個行業,就去參觀一下當地博物館,對你對這個國家,地方的瞭解,對行業的發展經歷,很有幫助。
博物館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瞭解過去的歷史,從中吸收經驗教訓,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博物館越多,去參觀博物館的人數越多,說明國民的素養越高。
回覆列表
博物館
文化碰撞的遊樂場
庇護歷史的伊甸園
封鎖時間的避風港
博物館,很多人腦海中能想到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能看見一個地區從古至今的文化的地方。說不說這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這是一個巨集偉壯觀而又微不足道的地方,博物館蘊含的文化歷史,是沒有哪個地方可以比擬的,但在歷史的長河裡,它容納的也只是長河中的那麼幾滴清水罷了。
博物館為什麼存在而且很多人還樂於去參觀呢?
它延緩的時間的流逝,把歷史不同時期的記憶留存在了同一片土地上。你能在這裡看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事,不同的記憶,
你會發現,不論你是文物愛好者,或是單純的看客,總能在博物館裡遇見那麼幾位和自己來電的展品,比如我本人很喜歡浙江省博物館的萬工轎,它也登上過科教節目《國家寶藏》的舞臺。
其次,大多數博物館是不需要門票或者票價免費的,因為博物館裡的是歷史,是我們應該瞭解的過往,知識是收費的,而文化,是用來回味的。
在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可以替代很多實物存在,我們似乎沒有必要親自去到博物館了。但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都有這樣的橋段,到了最後關頭,和人類一起想到被保護的,就是文學作品和藝術瑰寶,正是因為這些文物所蘊含的是它們獨有的那份記憶,和歷史的洗禮帶來的歲月的痕跡和韻味。
博物館的存在,是人們面對歷史與時間的流逝,對那些記憶和那個時代的,那份讚歎與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