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少傑
-
2 # 格心
您這個問題,顯而易見,是有的!
先看為什麼會有‘好吃’的性狀,因為在長期的食用適應中符合進食者對營養和能量的需求,所以基因中會著重保留對這部分味覺的敏感度。
被吃的一方,在每代的變異中會出現變異,一旦出現與進食者現有味蕾相差異的性狀,就會被進食者判斷味‘不好吃’,從而變得不那麼容易被吃,從而在這一生存競爭中,得以避免被捕食!
您這個問題,顯而易見,是有的!
先看為什麼會有‘好吃’的性狀,因為在長期的食用適應中符合進食者對營養和能量的需求,所以基因中會著重保留對這部分味覺的敏感度。
被吃的一方,在每代的變異中會出現變異,一旦出現與進食者現有味蕾相差異的性狀,就會被進食者判斷味‘不好吃’,從而變得不那麼容易被吃,從而在這一生存競爭中,得以避免被捕食!
進化出來了啊,不然你以為那些臭烘烘的蟲子是怎麼臭起來的~
在進化中,如何讓捕食者對自己失去興趣是所有生物都很在乎的事,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捕食者對自己的興趣,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進化出了很多防禦手段,比如植物莖葉上的絨毛、組織裡的毒素,比如動物的一些異味、有毒的身體組織等。但是在進化中,捕食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也進化出了相應的機制來應對這些防禦工具,對於有殼的種子,它們進化出了鋒利的鳥喙,對於多刺的組織,它們進化出了堅韌的面板組織,對於有異味的物質,它們進化出了相應的解毒代謝途徑。
舉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蘋果,對於未成熟的蘋果,因為它要保護自己的種子,讓種子有充分的時間成熟,所以它的果實裡面充滿了各種有機酸,從而讓自己變的不好吃,為種子的發育贏得時間。當種子成熟了,需要依靠動物傳播時,它就會分解這些酸,轉而合成一些香甜可口的糖類物質、酯類物質,讓自己變的好吃起來。
可以說,在進化中,生物在努力讓自己變的“不好吃”,從而讓捕食者口下留情,但為了繁衍需要,它們也可以“很好吃”,所以如果你或者捕食者覺得一種生物很好吃,說不定正是被它利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