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湖南省還是湖北省在古時本就是一家,皆地處中南,皆為楚地。
元朝、明朝時期兩省本為一省,名為“湖廣”。
如下面這張明朝地理圖 ↓ ↓
後來清軍入關統治天下,於清朝康熙三年,清廷開始對湖廣進行分治,將湖廣一省分割為了湖北省和湖南兩省。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則稱為湖南,洞庭湖以北則稱為湖北。
如下面這張現代地理圖 ↓ ↓
儘管被劃分成兩省,不過在之後相當長的歷史歲月當中,兩省人皆是自稱為楚人,且互相之間,頗還存著些老鄉情誼。曾幾何時,當身在外省的湖南人遇見了一個湖北人,往往會親切的稱其為半個老鄉哩!!兩省人相近之情可見一斑。
如北京湖廣會館,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湖南長沙人劉權之聯絡南北(既有湖南人也有湖北人)鄉誼共同建立,儘管此時已經分省百年,但仍以”湖廣“命名會館 ↓ ↓
解放後則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隨著“湘鄂”兩種省名簡稱的不斷強化,疏離便也隨之產生了(其實這兩省人在生活飲食習慣上還有其他各個方面相似度是極高的,完全不像其他不同省份人之間有那麼大的不同)。時至今日,兩省人在外地相遇,再也沒有那種歷史上存續下來的老鄉情誼了,似乎互相都在強調著各自的不同。
不由得想起數十年前湖南湖北就曾經因為”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引發了一場楚文化歷史跡產的爭搶!想來今天兩省,一些人的失落與疏離是否也與此有關呢?關於這四個字的出處,兩省皆有古蹟為證。
湖北的古蹟為武昌實驗中學內的一處牌樓,這座聞名荊楚大地的木製牌樓,四柱三門,雙層飛簷翹角,琉璃瓦,北面書“惟楚有材”、南面書“闢門籲俊”。
而湖南的古蹟則是嶽麓書院正門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可事實上,這兩處古
跡要麼已經毀於自然災害,要麼已經毀於戰火,兩處古建築的原物早已不存,可謂命運多舛!如今人們所看到的其實都是後人在原址上重建的仿古建築。
紛紛擾擾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昨日的輝煌以不再,今天的人們當著眼於未來。單論誰優誰劣毫無意義且不免有失偏頗。惟楚有才的由來乃是因興辦教育,而未來楚地之興當依然著落在教育。
最後附兩組資料供大家判斷 ↓ ↓
一:
二:
無論湖南省還是湖北省在古時本就是一家,皆地處中南,皆為楚地。
元朝、明朝時期兩省本為一省,名為“湖廣”。
如下面這張明朝地理圖 ↓ ↓
後來清軍入關統治天下,於清朝康熙三年,清廷開始對湖廣進行分治,將湖廣一省分割為了湖北省和湖南兩省。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則稱為湖南,洞庭湖以北則稱為湖北。
如下面這張現代地理圖 ↓ ↓
儘管被劃分成兩省,不過在之後相當長的歷史歲月當中,兩省人皆是自稱為楚人,且互相之間,頗還存著些老鄉情誼。曾幾何時,當身在外省的湖南人遇見了一個湖北人,往往會親切的稱其為半個老鄉哩!!兩省人相近之情可見一斑。
如北京湖廣會館,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湖南長沙人劉權之聯絡南北(既有湖南人也有湖北人)鄉誼共同建立,儘管此時已經分省百年,但仍以”湖廣“命名會館 ↓ ↓
解放後則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隨著“湘鄂”兩種省名簡稱的不斷強化,疏離便也隨之產生了(其實這兩省人在生活飲食習慣上還有其他各個方面相似度是極高的,完全不像其他不同省份人之間有那麼大的不同)。時至今日,兩省人在外地相遇,再也沒有那種歷史上存續下來的老鄉情誼了,似乎互相都在強調著各自的不同。
今天看到有人在這裡提出了這麼個問題:惟楚有才到底說的是湖南還是湖北?不由得想起數十年前湖南湖北就曾經因為”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引發了一場楚文化歷史跡產的爭搶!想來今天兩省,一些人的失落與疏離是否也與此有關呢?關於這四個字的出處,兩省皆有古蹟為證。
湖北的古蹟為武昌實驗中學內的一處牌樓,這座聞名荊楚大地的木製牌樓,四柱三門,雙層飛簷翹角,琉璃瓦,北面書“惟楚有材”、南面書“闢門籲俊”。
而湖南的古蹟則是嶽麓書院正門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可事實上,這兩處古
跡要麼已經毀於自然災害,要麼已經毀於戰火,兩處古建築的原物早已不存,可謂命運多舛!如今人們所看到的其實都是後人在原址上重建的仿古建築。
紛紛擾擾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昨日的輝煌以不再,今天的人們當著眼於未來。單論誰優誰劣毫無意義且不免有失偏頗。惟楚有才的由來乃是因興辦教育,而未來楚地之興當依然著落在教育。
最後附兩組資料供大家判斷 ↓ ↓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