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輝歲月165493309

    這個問題不應這樣看待,是他們對這項技術沒有重視,也沒有投入資金,如果他們重視的技術應用是不會落後的,例如航天測控,航發,以及深空測控都是我們所不及的。

  • 2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美國真的通訊落後嗎?美在幾十年前的飛船通訊,以超飛出了N多億年,火星探測器,他們的探測器至今通訊都還能正常工作互動,包括視訊影象,說明美的通訊技術不但先進,質量還可靠。

    任何一種先進技術都有一個服務週期,有一個發展規劃的週期,包括通訊技術,就可最大利益化,在沒有竟爭對手的前提下,決不會先透支技術,也就為下一代技術,能融入更多新出現的先進技術。

    某企業不按常規出牌,提前出牌,打亂了美的發展規劃,迫使美國也加快了5G的開發應用,這就是美5G技術所謂的落後。

  • 3 # 小猶太丫

    不要一直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話題博人眼球,華為5G確實進步了,但也沒強大到無法替換地步,再者華為5G技術定位是整合服務供應商,而不是技術運用提供商,明白這句話含義?最後告訴你幾家5G速度測試我們是明顯有點落後,我們優勢是一條龍整合服務,以及成本,還有基站覆蓋面

  • 4 # 唯一的勇士

    [摳鼻][摳鼻][摳鼻]長期觀察過美國的都會注意到,美國很多技術都是先用在軍事用途上,而淘汰的上一代產品投入到民間賺取前期的投入,由其是通訊類產品,這次5G問題國內新聞多是一邊倒,所以無法證實這個技術誰是最先設計的,按官方的訊息算吧,華為第一個做的5G就好了!!!

  • 5 # 戰神猛大帥

    唉!舉個例子,你以前有一輛電動車一直騎到現在,你現在有錢了,可以買一輛汽車了需要十萬元。如果以現在收入要是再過段時間,就可以買三十萬的汽車。你是換不換呢?美國現在就等著換三十萬的汽車,也就是6G。

  • 6 # 使用者949378519269

    因為貝爾實驗室沒了。至於為什麼沒了,原因很多,可以寫一篇論文,簡單說就是實業掙錢難,不如上市炒股票。現狀就是美國5G絕對落後。絕對落後的意思是再怎麼研發也追不上。

  • 7 # 魔理紗2765801335

    看啦怎麼多最多就是美國打壓華為 如果華為是自己的技術在乎什麼打壓 如果是不讓在美國銷售 谷歌不是也沒有在中國有市場人家也不是好好的嗎 美國5G是不怎麼好 不過最近有個星鏈計劃不知道咋樣啦

  • 8 # 海雲智慧

    不是美國落後了而是中國進步了,即使是5G技術而言華為佔有的專利也只是30%左右,但是比起其他產業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這樣的變化當然引起了美國的注意,如果再不打壓中國就有可能在這方面超過美國,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允許的,所以就出現打壓華為的狀況。我們有必要自我清醒:中國在相當多方面特別是科技和軍事方面與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需要下大力氣追趕,切勿夜郎自大。

  • 9 # 草根經濟學研究

    美國在5G落後,是因為在4G上被中國和歐洲聯手廢了美國的網路裝置供應商。在3G的時候,美國有自己的CDMA系統還是很牛掰的,美國還有幾家網路裝置供應商可以參與國際競爭。但是4G出來之後,歐洲和中國積極推動LTE,美國自己信心滿滿的搞WIMAX。一開始美國這一撥有幾個巨頭加持,比如英特爾。但是歐洲和中國搞得LTE又快又好,WIMAX就抗不住了。美國的網路裝置供應商投入巨資完全打水漂了,最後就是破產被收購的結果。因此,嚴格說,美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5G供應商。如果說有一點兒,那就是被諾基亞收購的ALU裡面的LU,也就是以前的朗訊。連一個像樣的5G裝置供應商都沒有,美國5G怎麼可能不落後?

  • 10 # 霜葉9975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別人搞6G的,國情不同,不一定在一時一事都搞什麼追趕,比如高鐵,在美國可能高鐵無人坐,別人個人車多,國內飛機多,中中國人多,電伩,別人網順暢,中中國人多手機多,玩遊戲多,人家百M帶不到十人,你十M帶可能百人擠,以實用為原則不要一味追風才是明智,在體育方面也一樣,中中國人不適合打藍球,花太多錢請外國教練還是上不去,應把錢投入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輕形體育才對,

  • 11 # 阿亮新青年

    首先有一些背景條件需要強調一下:

    1. 科研強不等於產業化強;雖然現在中國通訊科研確實很強,但是在科研和學術上還不能超越美國。美國這個國家能吸引各國優秀人才,所以他的科研創新能力很強,但是現在美國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產業空心化,所以再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也無用武之地。

    2. 大部分人說的5G是落地商用以後的,它的目的是商業化使用,不是學術驗證研究。

    3.現在說的美國5G落後,指的是美國裝置商在科研到產品化過程中落後華為,不是科研上通訊技術落後中國。

    目前,華為在5G方面的裝置和解決方案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華為也並不是整個5G全產業鏈領先,只是在目前“運營商開始大規模採購,鋪設網路的紅利初期,華為作為目前最好的裝置商和第二大終端廠商,在裝置、標準和終端基帶晶片領域是暫時領先的。但是美國能不能後來居上?只能說有機會,但是機會不大。一方面,移動通訊系統存在著非常固化的專利壁壘,市場準則完全就是“先到先得,贏者通吃”,來晚了可能“連湯都沒有了”;另一方面,目前美國的通訊公司競爭力都不太大,自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被一遍一遍拆分後,通訊裝置商就慢慢走向衰落,唯二兩個有名的裝置商(摩托摩拉和阿爾卡特-朗訊)也被收購了。思科專注固網業務,與5G關係不大。

    那麼為什麼美國5G會落後?

    歸根到底就是美國和歐洲的裝置商、運營商都沒錢。因為4G時代市場份額不好,導致公司沒過多資金投入研發,無力與華為競爭;因為美國的頻譜拍賣導致美國的運營商都是窮孩子(對比中國);因為這些都是上市公司,需要追求利潤率,沒辦法給研發太多錢;美國扶持力度不如中國;面對華為和中興等中國裝置商,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雖然終端和標準廠商高通和博通等是相對有錢的,但是他不涉及基站裝置製造,無法在初期發揮作用。

    產業沒錢就會導致沒有經費支援學界開展產學研相關研究,科研機構會去申請更多基礎研究基金,轉向研究基礎的理論,導致科研和工業的鴻溝越來越大。這樣下去會導致強者恆強。

  • 12 # 觀聊天下

    眾所周知,美國有著其它國家難以匹敵整體科研實力。但在5G技術領域,卻沒能掌握技術的主導權,出現了全方位落後的現象。

    美國5技術全方位的落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5G專利佔比

    CDMA技術由美國高通公司開發和應用。3G時代中國研製的TD-SCDMA標準和歐洲研製的WCDMA標準的底層技術都沒能繞開高通的CDMA技術專利,高通可謂是3G時代的最大贏家,而且優勢十分明顯

    4G時代憑藉InterDigital和高通分別擁有的4G標準必要專利,米國在4G專利領域依然保持著領先優勢,但已不再佔有絕對優勢了。

    二.5G晶片技術

    隨著紫光展銳虎賁T7250的釋出,世界上可以生產5G手機晶片的廠家達到了5家,分別是:華為、三星、高通、聯發科及紫光展銳。目前為止,這五家廠商中只有高通還沒有能推出整合基帶晶片的5G Soc晶片,反映出高通在5G晶片技術上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回想高通在4G時代,始終代表業界最高水平時的情景,實在是令人唏噓!

  • 13 # 開悟科技

    美國5G技術不是落後了,而是美國要發展的技術路線不一樣。

    中國政府制定的技術路線是逐步升級,優先中低頻段5G,華為也主攻中低頻段的5G技術,逐步推進5G技術。

    但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都覺得自己牛逼哄哄的,中低頻段沒難度,沒挑戰性,技術上進步幅度太小,因此都將目光放在高頻段5G技術上,因此,在高頻段5G技術上,美國仍然有較大的優勢,但高頻段技術難度大,開發困難,應用緩慢,甚至可以說技術前景還不是十分明朗,是否能獲得重大突破都不敢確定……但美中國人是很有冒險精神的,就喜歡這樣玩。

    反之,中國知道自身的科研底子不如美國雄厚,還是腳踏實地比較好,先玩好中低頻段……這樣一來,中國在中低頻段上就擁有了不弱於美國的技術,再加上強大的工程能力和超高的價效比,在5G領域的競爭力就很強了。

    如果未來幾年,高頻段相關技術的開發進展迅速,美國就可以重新佔據優勢。

    反之,如果高頻段進展緩慢,中國企業在中低頻段上先搶佔了市場,再利用從中低頻段獲得的收益去支撐高頻段的開發,說不定在高頻段上也會追上美國了。

    這是技術路線上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美國反壟斷法的威力,當年的宇宙霸主電話電報公司被反壟斷法拆分了,貝爾實驗室都沒錢玩,只能解散了……運營商分散,各自為政,力量不統一,標準混亂……美國雖然是一個聯邦國家,但在網路資訊科技標準上,還不如歐盟統一呢。這也給美國企業的研發造成了困難,以致於現在有些議員呼籲聯邦政府介入。

    第三個問題還是發展路線問題,NSA和SA,SA架構相比較而言更為簡單,而NSA架構則略為複雜。

    NSA標準制定較早,也較規範,相對來說,SA制定較晚。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SA標準比NSA高,NSA由於要相容現有網路,標準相對較低。

    SA由於是獨立組網,不以現有4G網路為基礎,因此SA架構的標準很高,瀏覽頻寬,可靠度,低延遲通迅……技術上一步到位。

    相對而言,NSA採用逐步解決的方案。

    目前華使用是NSA方案,而非一步到位的SA方案。

    美國企業則多采用SA方案,SA本身的標準制定就較晚,這也造成企業慢了一步的感覺。

    NSA最終還是要向SA轉化的,但目前來看,依託現有4G網路的NSA在工程上有造價優勢,更容易推廣5G網路。

    PS:補充一下,在高頻段通訊,毫米波通訊領域,美國軍方擁有最頂尖的技術,而且很多技術在軍事通訊中早已廣泛應用,就是不知道美國軍方是否願意將技術解密,轉化為民用了,這會大大加快美國5G研發的速度。

    再說明一下,軍事技術解密不僅僅是純粹技術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在美國的體制下,這些軍事技術是國家投資的技術,一旦解密,美國所有納稅人都有權力申請使用該項技術,這是一個法律問題,必須保證國家投資研發的技術公平公正給所有的美國企業使用,而不是特定企業……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軍方將技術解密,中國其實也可以申請獲得該項技術,只需要一個擁有美國國籍的人創辦一家公司,然後提出申請就行了……這對國家來說,很容易做到。

    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美國成立一家經營通訊的國有企業,這樣,軍方的技術可以轉讓給國企,但這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政治問題,因為涉及到國企與民企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這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實際上很難行得通。

  • 14 # 吉米是我

    大家都按同一個邏輯去回答,我就換個邏輯和角度去將5G這個問題:

    所有新技術的應用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大量應用場景進行驅動才行,單純的技術水平無法導致大規模商業應用。

    1. 中國的5G

    與美國不同,中國具有人口多,密度大,GDP貢獻多集中於大城市,城市之間相隔距離遙遠且廣泛依賴路上交通高鐵,規律性大遷徙等特徵,這些特點導致傳統的4G技術難以滿足高密度,高接入數量,高速接入以及高移動性特點,為了滿足上述特點,開發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由更高頻段,更多基站,更快切換構成的5G技術。

    2. 美國的5G

    而美國的特點決定了它並沒有如此迫切的需求,美中國人口相對中國分佈更廣泛,且規律性長距離遷徙多半依賴飛機,這就從經濟和實用性上註定了美國的5G技術不會依賴地面的基站進行佈設,而是會面向大面積國土和飛機載具,美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發達,依賴優勢,它選擇的5G方案是打數以千計的低軌通訊衛星,並實現組網如星鏈計劃:從而覆蓋整個地球表面,Sat—5G(Satellites for 5G,衛星5G)方案相比中國的重點區域地表建站的不計其數的5G方案,大幅度降低了造價,提高了單顆衛星的覆蓋範圍,同時也支援了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帶物聯網)的星上擴充套件,同時對於美PNT(Positioning,Navigation and Timing,導航定位和授時)計劃形成強有力的支援,但由於現階段申請如此大規模的近地軌道衛星工作頻率,實現組網和控制需要大量時間,包括中,韓等國家的紛紛推出自己的5G方案和推進時間,美國倍感壓力,因此美國決定將現階段的4G網速調高,作為5G進行過渡,把Sat—5G的計劃正式升級為Sat—6G,進行重點建設。目前Musk的SpaceX,OneWeb,Boeing在政府的支援已經開始大量發射衛星,並於近期在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開始了在ITU(國際電信聯盟)的頻譜資源的申請。

    3. 歐盟的5G

    介於中國和美國之間,歐盟幅員遼闊,各成員國之間距離各異,成員國內部總體人口較少,城市人口密度大,✈️是最常用的長途交通工具,於是小國即可以發展以地表5G,同時也可以發展Sat—5G。

    4. 5G以後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的業界敏銳察覺了低軌微小衛星為通訊及航空業所帶來的巨大潛力,紛紛加入微小衛星,火箭的研製和發射,其中以航天科技的“鴻雁計劃”,航天科工的“虹雲工程”為代表的眾多近地軌道衛星發射組網計劃紛紛上馬,不少民營企業也加入其中,隨著資本,技術的不斷累積,Sat—6G或者說“衛星網際網路”的機會也漸漸由新的風口落實到行業大發展。

  • 15 # 聯合Jay

    尤其是在通訊行業情況尤為不樂觀,美國白宮一直在自問,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華為那樣?我們要達到華為那樣需要多長時間?美中國人人對通訊行業如此敏感,是因為現代通訊業就誕生在美國,電話,無線電都是美中國人一手創立,而國際通訊技術標準也是美中國人一手製定美中國人一直認為他們是通新技術老大,直到華為5g的出現,5G技術打破了美中國人在心中尚存的最後一絲驕傲。

    21世紀初是通訊行業的轉型,關鍵階段,通訊服務證從傳統電話轉向行動電話業務。其實在早在13年,美中國人就對另外一家國外領頭羊公司阿爾斯,痛下毒手,而且整人的形式和如今對付華為的十分相似,主要是美國已經沒有什麼企業能研發出與5g相抗衡的技術了 奧巴馬時代美國就對自己的在工業化提出除要求 奧巴馬一直希望製造業,尤其是蘋果公司 製造鏈能夠重回美國振興美國製造,但喬布斯卻告訴他假設iPhone四在即將上線的時候出現重大錯誤,急需修改,如果在中國即使是12點,只要富士康廠長一聲令下就會有1萬多人起床八小時產出規模化,但是在美國不要說八小時,八週都做不到。

  • 16 # Famay心喜歡生

    我們必須要清醒認知一點,美國科研和科技實力依然領先全球,特別是晶片和軟體行業獨步全球,根本沒有替代品。

    目前美國5G專利技術數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所謂的落後只是相對中國巨大進步而言,至於為什麼落後中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科研不等於產業

    美國在基礎科研方面做得非常不錯,LDPC碼和Polar碼是5G的基礎和標準,而這個基礎是美國科研人員開發的,所以5G發端始於美國。

    目前高通主導LDPC碼,華為深耕Polar碼,由此可見美國5G技術依然實力不俗。

    但是從基礎理論技術研究到產業化落地,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美國這一段做得不好。

    02 美國通訊裝置方面全面落後

    美中國產業落地不好,主要是沒有通訊裝置商,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大通訊裝置商,華為排第一,餘下三家分別是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這四家佔據全球電信裝置市場89%份額,四家廠商都不是美國公司。

    沒有通訊裝置商就沒法本土生產5G基站等基礎商業應用設施,如此美國5G商用化就是空談,目前中美圍繞5G大打貿易戰,其商用化必然會受到拖累,採購歐洲的裝置必然會增加大量建設成本,在產業應用方面幾乎可以肯定會全面落後中國。

    03 市場規模小,缺乏資金和應用場景進行技術攻關

    美國的電信和移動運營商都是私營企業,它跟中國移動等國企可以不計成本承擔社會責任不同,其對偏遠地區絕不會進行網路訊號覆蓋,如此缺乏足夠應用場景(比如沙漠、高原、鄉村、荒漠、山峰等特殊環境)的嚴酷環境要求,倒逼技術創新和攻關。

    單單是中國移動無線4G基站數量就是美國所有運營商建設基站的10倍,可以想象,其實從4G時代開始,美國在電信這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 17 # 偽裝的觀點

    美國為什麼沒有能與華為競爭的對手?

    美國的5G落後,其實並不僅僅是在5G時代。在4G時代和3G時代,他們就已經落後了,而真正導致他們落後的原因,在1996年2G時代。

    當時的美中國人搞出了一個全新的電信法案,法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電信行業的開放性,為美國家庭帶來更好的電信服務。

    在1996年之前,美國政府一直都是對電信領域監管嚴格的設定了壁壘,比如本地通話的運營商不能與長途電話的運營商競爭,再比如做電話的運營商就不能搶有線電視的生意,反過來也是不行的,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限制。

    但是這個方案一出來,壁壘一瞬間被打破了,市場開放了,新玩家迫不及待的衝進來,老玩家也緊張的擴張起了地盤。看起來一切都是很好的,但是沒想到這個法案變成了美國電信產業衰落的起點,開啟了一條美國電信業的死亡之路。

    為什麼說這個新的法案給美國電信業開啟了一條死亡之路呢?主要有兩個意料之外的後果。

    第一個,這種競爭讓市場變得碎片化。最終讓電信裝置提供商陷入了債務危機。

    在美國,嗯,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有那麼兩三個或者三四個比較大的企業,雖然他們說是不允許壟斷,但其實壟斷的還是比較厲害的,尤其是在高科技行業裡邊兒。

    當時美國電信裝置提供商做的最大的就是摩托羅拉和朗訊。他們當時的流行做法就是裝置提供商先借錢給運營商,幫他們買裝置,等對方賺了錢之後,我再把費用收回來。

    當市場比較穩定的時候,這種做法大家都有錢可以賺,但是市場競爭一旦變得激烈了,有一些運營商就為了搶市場過度擴張,過快擴張導致欠了大量的債,沒錢還債,朗訊和摩托羅拉也就回不來錢,然後大家一起進入了債務危機。

    第二個後果就是這個方案給不同的技術標準開了口子。

    現在的5g時代有全球統一標準,但是在2G時代,這個標準可不是全球統一的,光是在美國,因為這個法案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公司都開發了自己的標準,把美國市場給割裂了。

    與此同時,歐洲人反而推出了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就是GSM標準。

    如果說只是這樣,倒也還罷了,頂多就是歐洲人稍微領先一點,美中國人畢竟美中國人手裡邊還是掌握了技術優勢的,雖然他們的方向不同,內耗比較大一些。

    轉機出現在了亞洲加入,開始使用歐洲的技術標準,天平向統一標準傾斜。

    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朗訊和摩托羅拉完美錯過了國際拓展的視窗期,然後又因為他們自身的債務問題,導致了2006年朗迅被一家法國公司收購,然後被諾基亞吞併,摩托羅拉的電信業務也乾脆賣給了諾基亞。

    從此之後,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美國,就再也沒有一家電信企業,能夠與世界上其他的大的電信企業進行對抗,而思科,也不是給手機網路做通訊基站裝置的, 等於美中國人放棄了這個領域。

    後來的發展大家也都清楚了,美中國人沒有能與華為競爭對手,想要把持全世界的通訊領域優勢越來越艱難,然後不得不使了陰招。

  • 18 # 芥末冰淇淋

    美國為什麼在5G落後呢?

    第一 從國內研發5G通訊技術的公司來看,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在財力和人力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心血,才能有今天中國在5G技術取得輝煌的成績。據相關報道稱,華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人民幣7212億元人民幣,年增19.5%;淨利潤593億元人民幣,年增25.1%。華為研發費用達人民幣1015億元人民幣。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人民幣。

    第二 國家的支援,中國從2015年就開始在這方面大手筆投入,所投入的資金比美國多出240億美元。顯然,得益於國家隊的支援下,中國的5G技術才會處於世界的領先,並超越美國。

    第三基礎建設,美國則存在著高速光纖網路覆蓋嚴重不足的問題,最大原因就是成本的問題,在美國的偏遠地區,由於地方偏遠,成本較大,其運營商不願意在挨投入大量的物力,其政府也無可奈何。

    最後,美國的企業各自為政,現有的線路已經滿足大多人需要的情況下,沒有企業會願意投入更多去建立新的通訊網路,特別是 4G 網路才剛剛建成「甚至有的地方還沒有 4G 網路」還沒有收回成本的情況下,就去建立新的 5G 網路這是企業不願意,企業股東也不願意的事情。中國的企業有利於集中力量幹大事,加上對新技術的需要比美國更大,對 5G 的開發熱情也最高。

  • 19 # 科技之窗

    因為美國喜歡利益,不光是5G還包括4G我們看到了美國的短板,美國運營商沒有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建立基站,導致美國美國在5G領域才會大幅落後。尤其是一直以來美國運營商基本按照經濟角度來考慮5G,而如果以經濟利益來排序,5G必然遲遲得不到重視。

    另外在尋則5G發展路勁上,美國跑偏了,選擇了錯誤的5G實現方向⋯⋯毫米波。此外進入數字通訊時代後,歐洲的進步很大,雖然高通後來居上,但華為的腳步也沒落下。尤其是5G裝置方面,暫時落後但想取得領先已經是不可能了,目前用於5G標準的專利基本已經被瓜分完了,所以美國才想跨過5G,想在6G方面重新佔據高點。

    而在5G基站方面,中國為14.1座/萬人,美國為4.7座/萬人,目前美國落後於中國。美國運營商的網路覆蓋水平也大幅落後於中國,在中國,即使是偏遠深山的地區,也已經成功接入了光纖寬頻,手機訊號遍及全國每一角落。而在美國農村就別想了,在美國,你有可能在某些大城市都可能發生沒有4G訊號的情況。

    所以我們看到這次美國打壓華為,就是不想讓華為上了世界技術標準的大桌子,甚至一個人霸佔了多個席位。對於美國而言,如果喪失了技術標準的獨霸權,那麼美國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就會受制於人。按照美國一貫做法“當老大這麼多年,怎麼可能允許讓別人跑在前面”。所以華為背後其實就是中美 5G 領導權之爭。

  • 20 # 四川融媒體

    美國的通訊裝置製造業原來也是很發達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通訊製造業公司現在也只剩下了思科一根獨苗。

    在很久以前,美國還是有通訊製造業的公司的,最強大的是當年的AT&T,不過後來由於反壟斷的原因,被肢解了,也分離出來了朗訊科技和加拿大北電,不過後來加拿大北電破產了,加拿大北電的裝置生產部門被愛立信、阿爾卡特等歐洲公司瓜分。而朗訊科技則被阿爾卡特整體收購,後來又被諾基亞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現在成為了諾基亞的一部分。而原來的通訊製造業裡非常強大的摩托羅拉移動,也被谷歌收購後轉賣給了聯想。而它的基站等業務也在被谷歌收購之前賣給了當時的諾基亞西門子。現在的美國和美國勢力範圍裡比較強大的通訊製造業企業也只剩下了思科了。

    高通公司成立,收集齊了當時並不被看好的CDMA技術專利,開始對GSM發起了挑戰,不過就具體的網路部署而言,CDMA全球部署並不是很廣泛,中國聯通的CDMA網路居然是當時全球最大的CDMA網路。高通在2G時代也是生產裝置和手機的,不過後來裝置生產部分賣給了歐洲的愛立信,而手機業務則是賣給了日本的京瓷。而高通其實嚴格來說是沒有任何5G裝置的生產的,它只生產5G終端涉及到的晶片組、射頻前端、天線模組。

    而在整個5G的標準必要專利之中,華為的專利則是高居榜首,而中興、大唐等公司也有不少的專利寫入,整體來看,中國的通訊業已經可以和美國、歐洲三足鼎立了。華為研發的5G裝置,是可以組成5G網路的全套裝置。

    美國的運營商都是私企,本身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而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則是國企,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可以不計成本的建設5G,而美國的運營商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就從未來5G的網路部署之上,美國的整體部署就會落後於中國,如果美國沒有國家資本投入的話,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 XR一夜成“小米價”,還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