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醉人物
-
2 # 李蘭頌
【傳播渠道類話題】
這個問題,是我在前日一篇文章中末尾段落的一句話,我就當作問題提了出來:“一本書被一個讀者連看十遍,十本書被十個讀者各看一遍,你喜歡哪一種?”
記得作家蕭軍在他的延安日記中寫道:一個作家在睡覺的時候,他的作品也在發揮作用,為爭取抗戰勝利而努力奮鬥。他還指出:有的工作休息就是休息。
另一位作家回憶延安說:他借閱了圖書館的《安娜·卡列琳娜》一書,上邊明顯看到有許多毛澤東借閱時的眉批。各種傳播渠道,圖書的傳播最是深入人心。
徐光耀驚訝,批判過他的劉白羽,不知道右派改正落實政策的他,是《小兵張嘎》的作者;戲劇學院一女生演鐵凝小說改編的小品,不知道鐵凝該叫阿姨的。
法國國家圖書館手稿部現存十一位致信羅曼·羅蘭的中國青年手札原稿120餘件肯定有沒有圖書館的鄉村;不會有沒有圖書館的都市。知道一位當過秘書的仁兄,在宋莊畫家村租房存放藏書幾萬本;見過繼承房產後為擴空間賣掉藏書的人。
飽讀詩書是因為如飢似渴,中西貫通須辛苦行萬里路。當“粉絲”就要當得有“份量”些,不被“關注”不怕,怕只怕無論時間多久,最後都只是落得個一笑而過。
一本書被一個讀者連看十遍,十本書被十個讀者各看一遍,你喜歡哪一種?作為作者、編者、讀者的我,兩種情況都接受,二者必選其一呢?我看重的是前者。
這個問題要分從哪個角度來講,角度不同,想法也不同,近而行動也會不同。
如果作為寫作者的話,比較喜歡第1種,寫手寫出來的作品一般都被閱讀,很看重反饋,都期待得到肯定。而自己的作品能被一個人讀上10遍,可謂是深愛、信任、且無比堅定的肯定。
如果作為讀者,當然喜歡第2種,博覽群書,芳華自建,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