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而不才

    詳解如下:

    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這句話"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的是遠大政治抱負。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1.意思是國家民族的興盛、滅亡是大事,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是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演變而來,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3.這句話的出處:最早是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三、綜上所述,兩句話同是扛起責任,但區別於:主動和被動。

  • 2 # TonyDeng

    這裡其實就是幾個概念的問題。

    天下,中國自古以來視天地之廣為領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居其中焉謂中國,國為王室及其幕僚君臣謂之國家。

    因此,天下是全世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為天下人民著想,有憂則預為之備憂在民先,有樂則天下人民皆樂而我後可樂。

    國家者,王室朝廷貴胄之徒之事,此其家事,與民無干,即肉食者謀之。天下事,則大家事,此時匹夫有責。不要篡改顧炎武的話,不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直至清末,國家和天下,區分得很清楚。古時之愛國,非現代民族國家之愛國,讀傳統文獻者應知應會,不要看見“愛國”兩字就亂套亂解古人文字,強姦歷史。在西方文化中,愛國主義並非正面用法,民族主義才是我們愛國主義的近義詞,西人說你是愛國主義者,不要以為是讚賞,其實是指你利用愛國主義來攻擊他人謀求政治利益很卑劣。

  • 3 # 成253838728

    宋朝時期,滕子京在重新修復岳陽樓時, 委託范仲淹寫了一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借鑑了孟子的思想 ,並寫出“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含義是在天下的人憂愁之前,憂愁。在天下快樂之後才快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清軍入關的背景下,顧炎武在《目知路.正始》闡述的一個觀念。認為天下的大事興衰,每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兩句不同之處,《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是站在比百姓思維的高度,去思慮天下興亡的大事。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強調天下興盛、滅亡,是每一個老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 4 # UU49298428

    中國師傅收徒弟,只講究一個"穩"字:心穩則手穩,手穩則刀穩。心中有"穩"則處處皆穩。

    陽明先生用“致良知”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而不管他們的境遇、格局、層次、角度等各種大大小小數不清道不盡的區別和不同。

    星星之火何以能燎原?或許是那微弱的溫暖可以燎燃各式各樣、千差萬別的“人類內心”吧。而不用管引燃大火的火種是火柴、打火機、閃電……

  • 5 # 打球莫像蔡徐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原句的意思很中肯,不像現在說得那麼武斷;同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很委婉的說法,兩者都強調過猶不及,而且留有了思考的餘地。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無條件奉獻,就完全沒有商量回旋的餘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