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油兒寶貝

    無非就是打或者不打兩種結果。

    1)打!

    因為孩子現在還小,還打不過你,可能用打的方式,你讓他“聽話”了。但孩子的心理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不服、委屈、憎恨、厭惡、難過、痛心、絕望?不同程度的打,可能這些感受都會有,甚至更多。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呢?最起碼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那麼當孩子長大了,遇到矛盾衝突的時候,會用什麼樣的解決方式呢?在家裡,你還打得過他嗎?在學校,他打得過別人嗎?在社會中,他會碰到什麼樣的對手呢?如果我們想到這些,甚至更多,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你會打孩子嗎?

    2)不打!

    不管我們多生氣,我們都要先停下來、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我們說的是不是全對?我們有沒有其它的解決辦法?有幾種辦法?分別是什麼?有什麼不同?結果都會怎樣?哪一種辦法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幫助?

    我想一個真的愛孩子的父母,有責任去思考這些問題,這樣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不是你自己一時衝動、發洩情緒而已!

    作為父母,先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再去想怎麼管教孩子吧!

  • 2 # 寶爸這個妳

    首先,我不反對打孩子。棍棒出孝子,老人語儘管有的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畢竟是生活經驗。但,我反對不合理的打孩子。打孩子是很有儀式感的東西,我們不是急了打孩子,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特殊方式。我建議:

    及時懲罰,不要秋後算賬。寶寶做錯的時候要及時指正,迅速修正寶寶的行為方式。講明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受到懲罰。‘打’只是制止行為的出現,並不會引導正確的行為。只有讓孩子明白道理,才會完全避免。而且還要考慮孩子是否能真的做到,一味地強求可能得到的只是更加的不融洽。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一方面,家醜不外揚,不讓外人指指點點。另一方面,孩子也有自尊心,儘管小,但是孩子也有心智。尤其是同齡人旁邊,會挫傷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心態。不能經常打孩子,打孩子是一件儀式感很重的事情。我們晚上不能打孩子,會讓孩子倍感孤獨。不能不分青紅皁白就打孩子,會讓孩子由逆反心理。不能什麼事都打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我們除了打,什麼也沒有,

    記得之前網上的一個案例,一個9歲的女童在遊戲裡充錢,爸爸把女兒送到了警察局,說是女兒偷盜。警察叔叔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很嚴厲的說教。這種方法就很有教育意義,一方面讓孩子知道錯了,一方面告訴孩子應有的懲罰。並且能讓孩子印象深刻。當然,我不是讓咱們也把孩子送到警局。同樣的教育結果,我們家長也是可以做到的。注重的就是方式方法。

  • 3 # Vivi媽科學育兒

    專家說孩子不能打,但親身經歷過爸媽會發現,這太難了吧!孩子熊的很,咋忍得住?

    vivi媽覺得:暴力解決不可取,不顧娃的生理心理蠻打都該被制止。真忍不住時,爸媽必須先搞清楚這些事情。

    先想清楚,為什麼揍娃?

    揍娃前,爸媽先想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打孩子?

    >>>宣洩自己的情緒?不可以!

    如果是因為娃“犯錯”讓你生氣,或者你自己遇事不順,用揍娃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那麼請你先自我冷靜,不行揍自己去,別把孩子當出氣筒

    >>>為了強化懲罰,建立規則

    如果是出於對孩子犯錯的嚴重性,事先用過罰站、沒收零食等方式沒效果,自己理性思考後決定強化懲罰(揍娃)

    ps:打孩子不是為了讓他受傷,而是讓孩子有心理震懾,即使不疼也能對這個懲罰有顧慮。

    什麼事可以打,什麼事不該打

    對家長來說,心裡一定要拎清的是:什麼事可以打娃?

    >>>不該打:屬於成長正常行為

    大人眼裡孩子的“不正常”行為,實際上是兒童成長髮育階段的正常表現,需要的是耐心引導,教娃懂得社會規則,而不是動手。

    就說2歲的孩子,啥事都要和你對著幹,整天就說“不”,在大人眼裡,這熊孩子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孩子處在自我意識萌發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

    還有2~4歲的秩序敏感期,4~5歲撒謊期等,都是孩子特定階段的正常表現。

    遇到這些情況,先默唸“正常情況,親生的親生的”,再換位思考從孩子角度出發,有利於更好的溝通和陪伴。

    >>>該“打”:觸及底線,多次教導無效

    而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會帶來安全隱患或是嚴重後果的,再一次次溝通引導無效後,想強化懲罰讓孩子記住。

    對我來說,我的底線是安全第一,平時也是多次教育,如果vivian還沒聽進去,比如有人敲門直接去開了門,拿了陌生人的食物等,我可能真的忍不住。

    決定揍娃時,注意這幾點

    打孩子是下下策,如果真忍不了,vivi媽建議爸媽們揍娃前記住幾點:

    1. 懲罰及時性

    孩子剛犯錯懲罰,比較能讓孩子把錯誤行為和懲罰聯絡在一起。

    拒絕秋後算賬,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娃記憶系統不牢固,這樣的懲罰就變成無理由的捱揍了。

    2. 控制好情緒

    先收拾好自己情緒,如果失控的大吼大叫,對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傷害,比起知道錯了,孩子只是害怕去順從,也給孩子壞榜樣。

    3. 控制好力度

    別打骨骼、關節等部位,最常打的屁股也要慎重,尤其是男孩,因為蛋蛋離屁股很近,之前就有因為打屁股傷到孩子睪丸的新聞。

    比較安全的部位是手心兒,打了能疼一小會兒,也能起到效果。

    4. 選擇好場地

    要顧及到孩子自尊心,別在公共場合動手,做錯事不代表孩子就能不被尊重,即使是懲罰及時性,也可以回家再說,而不是直接就動手

    5. 及時反思

    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時折射的是父母的缺失,要想想是自己忽視讓孩子有不被愛的感覺。比如

    孩子不斷製造破壞刷存在感,可能是為了引起爸媽的注意;

    有了二寶後,大寶開始哭鬧,行為退化甚至動手打二寶;

    事後及時和孩子溝通和擁抱,讓娃知道,爸爸媽媽只是針對你犯錯才懲罰你,不是不愛你。

    最後,vivi媽想說,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不論是打還是罰,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使用這個方法前,自己心裡要有度,別忽視平時和孩子的互動與陪伴。

  • 4 # 宇羽

    的確難管,我家寶寶現在1歲2個月,當我家寶寶惹我生氣的時候,我真的想一個耳光給她扇過去,不過我後面思考了很久,為什麼現在的小孩越來越難管?

    ★孩子越來越聰明,她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做不到她會一直想著去做,阻止不了,比如爬沙發,爬桌子,爬板凳,我是怎麼做的呢,我讓她爬,讓她在上面玩兒個夠,當然,我會一直看著她,確保她的安全,然後她想下來的時候,望著我喊抱抱,我會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這上面你玩兒夠了嗎?她說:“要下”(她現在只會幾個詞語)。

    我告訴她下次不可以一個人上去,除非媽媽在的情況,如果你不答應,我就不會抱你下來,她說好。

    有可能下次她還是會自己去爬,但是我還是會這樣去跟她講,做父母就是這樣孜孜不倦的去讓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像她出去就要玩具,或者不願意走的情況,我們要學會在出門以前就跟她說清楚,比如今天出門不可以買玩具,因為家裡已經很多了,你如果出去就不走的話,我們就不出門。這樣慢慢的教育他,如果他出門還是要玩具,那我們就儘快回家,父母說的話自己要做數,不能由著她,這種時候寶寶就是在測試你的底線。多幾次跟她講,孩子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得慢慢來。

    孩子的好奇心很強,這是好事。因為她剛剛到這個世界上,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她的安全,而不是不讓她玩兒,她現在小,很多時候的不聽話是對世界的探索,所以你別急,我們先考慮一下事情的本質,再去看看他是否是真的“不聽話”。

    願我們的孩子最終都能長成健康,快樂,幽默的大寶貝![靈光一閃]

  • 5 # 吾家的孩子王

    首先,我來講一講我的觀念跟想法。現在有些家長用一句話來講就是口才不夠只能手來湊的理論。

    我相信沒有一個家長是願意打孩子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犯了錯多次勸告無用的情況下,也有不少的家長動手打孩子,其實根據我們家的情況來看打孩子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裡。

    對於內向的孩子更不能打,在教育孩子之前要讓孩子自己說錯錯在哪裡,如果一看孩子犯了錯也不問也不解釋,結果就是隻會讓孩子什麼也不敢碰,也不敢做也不敢說這樣內向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會養成自卑懦弱的個性。

    當然還有一種明知故犯的孩子,明明知道不對還屢教不改使家長忍無可忍,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也許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爸爸或媽媽的愛只是用行動來吸引家長。

    在家長有空閒的時候孩子是可愛的,如果家長在憤怒或者忙碌的時候,孩子去就是再可愛動作也會被家長忽視,反而朝孩子大吼,如果我們作為家長在憤怒情況下打了孩子事後一定要想孩子解釋並道歉同時要告訴孩子我們是愛TA的。

  • 6 # 花蕾005

    為啥一定要“打”?

    為什麼不是當孩子第一次問題冒頭時,就立刻予以嚴厲批評和糾錯?!

    為什麼當孩子第二次犯錯,還在姑息和容忍?!

    為什麼在孩子屢次犯錯,還在嘗試著給他絮絮叨叨的講道理?

    “講理”,不是一直可以在不停的說教、屢犯的起到作用!

    而“懲戒”,卻是要在萌芽階段就可以開始實施!

    但是,其中,並不包括:

    1、一個“婆婆嘴”講道理,另一個“棍棒教育”;

    2、剛剛“懲戒”過,幾分鐘不到,立刻毫髮無損,甚至進行獎勵;

    3、“懲戒”了,沒有後續,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懲戒”的方法有許多:口頭批評、面壁思過、短時間的冷處理(直至孩子情緒穩定、不再鬧騰)、行為糾錯、換位處置、“竹筍烤肉”(手心、屁股上來2—3下)……

    這些方法需根據孩子犯錯的嚴重性來辨別,但不希望出現“竹筍烤肉”,但是切記:一定要在懲戒後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做錯事的後果會有多嚴重!這樣,才能讓孩子們謹記在心!

    純屬個人意見,請做參考

  • 7 # 小喬治恐龍爸爸

    孩子不聽話,應不應該打?相信每一個爸爸媽媽對此都會有話說的,對於打或者不打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否打孩子最終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問題中所有說到的管理好孩子,那麼是不是真的只有打孩子才能管好孩子,究竟有沒有別的方法?

    打孩子會讓孩子怎麼想: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家長們可能都覺得孩子在經歷一頓皮肉之苦後,變得聽話了很多,因此在傳統教育觀點裡更是有“不打不成器”的說法。可是真是這樣嗎,正如上文美國教育家所說,由於缺乏溝通,孩子被揍之後,往往是變得更加小了,而不是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反省。這也往往導致了,孩子越打越害,以致最後有些家庭連打孩子都沒有用了。孩子們想法不過是以後要更加小心

    打孩子會造成什麼後果:

    1、改變孩子的內心:稍有不對便會惹一頓揍,會使得孩子變得更加小心,同時部分孩子會變得對父母唯命是從,自己毫無主見,缺乏主見。

    2、使得孩子不願相信父母

    在孩子內心由於經常被打,對於自己的父母往往有一種不信任的感覺,這也會使得他們感到孤獨無助,特別是當孩子在外面遭到欺負的時候,更是不知道該向誰傾訴。家庭關係也有可能因此疏遠

    3、愛說謊

    為了避免捱揍,有部分孩子可能會為了討好父母變得愛說謊,相信這是任何一個父母都不知道看到了的。

    4、暴力成為了孩子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由於父母不分青紅皁白暴打,使得孩子也學會了這種以暴制暴的辦法,當以後在外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知道唯一辦法就是舉起拳頭。

    談論家庭管教問題的人所犯的錯誤,就在把一切過失和困難全部歸到兒童身上,而認為父母毫無責任。   ----------【英國】斯賓塞

    在這裡想總結一下,不紅青紅皁白打孩子對於孩子成長肯定是弊大於益的,因為這直接會給孩子的性格以及後天的行為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家庭關係蒙上陰影。所以當孩子犯錯出錯時,家長只是一味把責任怪到孩子身上,而忽視家庭日常教育不足是非常錯誤的。

    究竟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困惑了,既然打孩子有這麼多不好的地方,那麼又該如何管理呢,正如問題裡說到的,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不妨試試從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反思自己: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當你看到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不妨先離開現場,冷靜回快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不妥當行為引起孩子的學習了。究竟是誰的責任大一些,我們是不是有和孩子要一起改進的地方。說的直白些,盛怒之下,不要管理孩子。

    2、坐下來和孩子聊聊

    任何事情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都有前因後果。家長在冷靜之後,不妨問問孩子究竟是怎麼回事,童心是值得保護得,有時候他可能只是想給你做一點自己認為的吃好的,從而把家裡弄亂了。如果真是孩子犯錯了,就認真的和他分析原因,告訴他錯在哪了,並且一定要允許孩子申辯。

    3、不因期望差異而處罰孩子

    你希望孩子考100分,結果孩子只考了95分。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很多爸爸媽媽便會因此動手打孩子,但是各位爸爸媽媽想過沒有,孩子這次考試失利有沒有家庭的原因呢?

    4、儘可能用間接後果懲罰:

    比如發生今天早上,我兒子不想吃西紅柿,我就告訴他,你可以選擇不吃,但是你這樣做了,中午的你最愛吃的排骨就沒有你的了。不打也不罵,孩子很快就乖乖吃了不少西紅柿。注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怎麼做,如果不做後果是什麼。

    5、為自己的後果承擔責任:

    在我家日常生活,這是我常用一個懲罰辦法,比如“孩子吃一半飯跑了,說自己不吃了,過一會又要來吃,我會明確告訴他,你已經選擇不吃了,飯已經全部吃完了”。注意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原則,切不可因為孩子哭泣而心軟。

    6、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打

    如果孩子實在鬧得不行,多次勸說無果,那麼家長還是可以小施懲罰,對手掌、屁股部分進行打。注意,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以前錯誤翻出來說,同時在孩子情緒穩定後明確告訴孩子錯在哪了,以後不要再犯了。

    父母該究竟怎麼和孩子相處,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我相信打罵只會使孩子短暫屈服,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則,

    最後用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的觀點來結束整個問題,他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願我們所有父母共勉。

  • 8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孩子 “不聽話”究竟是打還是不打?一些家長認為打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傷害孩子自尊心。另一些家長又覺得不打,管不住孩子,糾正孩子錯誤行為很重要。我的觀點是“要打”,但打的方法很重要。

    接下來我將從孩子成長階段,不聽話的原因,給您支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孩子成長階段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有叛逆期的,每個年齡段叛逆期的時間是不同的。在孩子叛逆期間也會有一些特徵,家長及時發現這些特徵,也能夠更好的思考對應的解決方法。

    (1)叛逆期時間

    1.在2-3歲時,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又被稱為“寶寶叛逆期”;

    2.在6-8歲時,我們將來到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也就是“兒童叛逆期”;

    3.在12-18歲時,孩子將迎來第三個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叛逆”。

    當然在叛逆期的階段中,孩子也會有一些行為特徵來宣示著自己已經進入叛逆期。

    (2)叛逆期特徵

    1.感受並嘗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2.開始挑戰父母的權威,會把“不要”,“不”常常掛在嘴邊;

    3..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是宇宙的中心。

    身為父母,我們只有瞭解孩子的成長階段,才能夠更好的理解孩子,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與引導。

    不聽話的原因

    很多家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聽話,順從父母的。但實際情況卻讓我們不盡如意,孩子就是不聽話。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難道孩子就是想與父母故意作對嗎?其實還真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有原因的。以下羅列的原因,是一些孩子的心聲。

    (1)父母的原因

    1.爸爸媽媽對我的要求太高太嚴格了,我根本做不到,我做不好。

    2.爸爸媽媽曾經傷害過我的自尊心。

    3.我開始不信任爸爸媽媽。

    (2)孩子的原因

    1.我對爸爸媽媽不服氣。

    2.我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想要家長總管著我。

    其實從孩子們的話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希望自己是能夠被傾聽與理解的。孩子們期待家長與老師的鼓勵,認可與尊重,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孩子的不聽話時,或許能夠發現更多孩子的內心。

    給您支招

    文章開頭我曾說道,孩子不聽話可以“打”不過“打”的方式很重要。不能夠用手打,不能夠用晾衣架打,不能夠用皮帶打,而是要用規矩“打”。

    (1)及時懲罰

    當孩子不聽話,或犯錯時,要及時“打”,堅持就事論事。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態度要和善。這樣孩子能夠記住的是做錯事與懲罰來建立起的聯結,而不是家長的情緒。這樣,也是間接的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當他下次在做這樣的事情時,就會想到的是這次懲罰帶來的體驗是不美好的。

    (2)為什麼“打”

    在給孩子立規矩後,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這件事情,會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是什麼,在此期間家長在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如一個爸爸,他的兒子出於好奇心總是喜歡去插銷旁邊玩。而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這位爸爸是這樣做的。他先控住自己的情緒,然後蹲下來和孩子說,這樣做很危險會被電到,你這樣做會讓爸爸感到很擔心,下次我們看到插銷不要去碰它,距離它遠一些,記住了嗎。當我們給出孩子建議告訴孩子界限在哪裡孩子是能夠做到的。

    (3)孩子也有自尊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所以父母再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不要當著其他人的面給孩子立規矩,尤其是孩子的小夥伴。因為孩子知道他的小夥伴知道自己被父母教訓了,心裡也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會有自卑的心理。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

    哈佛而教育學博士王濤曾說過:“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崗位。”

    甚至在養育孩子前,我們很多人並沒有學習過如何養育孩子,很多人都是無證駕駛。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是在不斷的成長的,也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有邊界的愛。讓孩子在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 9 # 多米媽媽有話說

    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不要打,一直以來就是爭執最多的。我認為家長需要把握好“度”,不過分推崇,也不能完全不打。

    打孩子只是培養教育中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的被許多家長當成唯一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既不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榜樣,也不採用更智慧的方式對孩子展開相應的教育,只要孩子不聽話,或者不順家長意,拉過孩子就一頓暴揍,這種教育方式肯定不行。

    試想,一個孩子如若從小不分青紅皁白地捱打到大,別說成材成器,性格方面估計就已經廢了。

    著名心理學教授錢銘怡,在《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的性格:頑固,冷酷,殘忍,獨立或怯懦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盲從,不誠實等等。

    除了性格上的缺陷,經常捱打的孩子還會受到什麼樣的身心傷害呢。

    1、會變得懦弱膽小,沒有主見

    經常挨父母打的孩子,會對父母非常的畏懼害怕,久而久之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即使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為了避免捱打,也會預設父母的安排。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若遇到稍微強勢點的師長,上司,同事,也會下意識的服從安排,哪怕是不合理的,從小的高壓教育讓他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只能是盲從和跟從。

    2、會變得脾氣暴躁,養成以暴制暴的行為方式

    孩子稍不聽話就捱打,不服父母的觀點稍微辯解就捱打,做錯大小事當然也捱打……長期下來給孩子形成了什麼樣的觀念呢?那就是凡事用拳頭說話。

    孩子會認為不管有理無理,只要能把對方打到不能反抗就是最大的理。長大後,當他有了自己的身高體量優勢,打人也就成為了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因為他一路就是這樣教育長大的,遇到稍不順自己意的人事,當然也會採用打人的方式去教訓對方。

    這樣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會走上犯罪道路。

    3、會讓孩子產生仇恨心理,對父母不再有親情依戀的感情

    推崇以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生養了孩子就對孩子有絕對的管控權,所以無論如何打罵都沒有關係。

    殊不知,這日積月累的打罵在孩子心裡早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父母對孩子而言早已不是可以親近依賴的親人,而是他的仇人。

    孩子此時的心理是什麼呢?你欺我年幼,我便欺你老弱。

    除了打孩子,並用其他懲罰來管教孩子也是可以的。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家長需要在孩子三歲後逐步制定一些規矩,如果孩子超過原則,不能視若無睹,或者是和稀泥揭過就算了,一定要有相應的懲罰方式。

    當然,和懲罰相對應的獎勵制度也要有。久而久之,孩子會清楚明白哪些是不能做,且做了要被罰的。只有他自己意識到了父母定下的相關底線原則,才不會屢教不改。

    舉例一些懲罰方式

    沒收心愛的玩具;

    禁止參加預先約定的活動行程;

    罰做一週家務;

    取消孩子的一些權利,比如看電視等;

    ……

    管教孩子不是簡單以打或不打來界定,也不是懲罰就能達到效果。除了這些不得不用的管教手段,我更偏向於正向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鼓勵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強大支援

    我家孩子現在快三歲,她的口頭禪是“真棒”,“沒事,慢慢來”等。這些話是我經常對她說的,如今也已經成為了她安慰鼓勵自己的詞句。

    克服困難達成了她想要的結果,還沒等我鼓勵,她有時已經搶先豎起大拇指說“真棒”!

    攀爬高處,她一邊小心翼翼,一邊也不忘安慰自己“小心哦,慢點兒”。不小心摔倒了,大人飛奔過去詢問,如果真的摔痛了,給她一個抱抱就好,如果不痛,她會說“沒事”。

    父母的正向鼓勵,可以讓孩子的內心強大,因為知道父母在後面支援他,即使在犯錯的情況下,也會選擇勇敢的說出來請求原諒,而不是用撒謊來逃脫父母的責罵和捱打。

  • 10 # 屬於Jason的麻麻

    我個人是認為無論如何不能打孩子,我們要跟孩子溝通。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

    有的人教育孩子是通過打的方式,一方面因為這些父母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他們就是被打大的,覺得孩子也應該打,教育方法單一又粗暴。一方面因為他們缺少科學的教育觀念,孩子出現的問題多過他們的教育方法,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所以只能選擇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解決。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總有一個說法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人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慣壞孩子,才能培養抗挫能力強的人。

    殊不知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會是一生,伴隨孩子的成長,比如孩子會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孩子會變得特別暴力,認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尤其青春期時,孩子會叛逆,打架,走上歧途,甚至會因為暴力威脅生命。還有一些被打大的孩子,雖然安全長大,但是被打的陰影一直都存在他們心裡,這樣一方面促使他們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當他們做父母時,還是會採取一樣的教育手段,惡性迴圈。

    孩子不聽話,有可能是你的建議或說話的方式孩子不接受,孩子感覺到了你命令的口吻,或者是沒有徵求他的意見傷自尊,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父母的說話的方式方法了。樊登老師說過,讓孩子聽你說話的最好方式是接納他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的情緒是好的還是壞的,都需要我們接納,然後等孩子情緒好一點了,你要換一種方式,比如你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或者建議,當然這個建議或選擇一定是在你自己能承受的範圍,讓孩子選擇自己做主,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受重視,會很開心聽你的話。媽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動手打孩子,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最需要爸爸媽媽的呵護。: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喜歡玩手機,到底應不應該給小孩玩?怎樣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