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七元戶外
-
2 # 夏日清風的小屋
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樹立孩子心中那顆太陽,我將經驗分享給你。
一、陪伴:
家長要陪伴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情。我兒子5歲時他母親每晚陪伴他彈鋼琴1.5小時,除了春節休息幾天,一年365天每晚堅持練習陪他鋼琴,放棄了看電視時間,在小學5年取得了鋼琴業餘十級的成績,在取得成績的瞬間,他倆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二、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家長要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培養良好的性格、品德,形成健康的世界觀,為將來成為有用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規劃孩子未來
-
3 # 爺爺85300435
第一,家長必須加強學習。對孩子要有問必答,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厲害”。第二,家長必須和藹可親。多溝通,多聊天,多引導,少訓斥、少責罰,少冷落,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自己的“好朋友”。第三,家長必須言而有信。對孩子的承諾必須兌現,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可信賴”。
-
4 # 巡山曉妖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想要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太陽,我總結有幾點1、家庭中的氛圍,家庭的氛圍不能太過於嚴肅,家庭嘛可不是你工作的地方,不管你在工作中有多麼的艱辛,所以回家後要改變你對孩子對家人的態度。2,要想先正人,必須先正己,如果跟父母一塊住,要多對父母付出一些,孩子都看在眼裡,孩子的效仿能力很強,以後肯定會很孝順你的。3,讓孩子看到你堅強的一面,遇到不好解決的事,一定不要輕言放棄,給孩子樹立做事情要堅持不懈。4、如果孩子做錯事情,或考成績不好時,這時也是他提升的時候,不要一味的責怪,或打罵,要和他耐心的溝通,站在孩子的立場,給他講講後果,以後不要這麼做了,如果有什麼大事,父母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5、讓孩子多學習學習國學,熟讀弟子規,弟子規就是人生的說明書。好了就先說到這裡
-
5 # 多米的臂膀
首先,作為家長應該始終保持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去面對孩子,而非只是一味的獎勵與懲罰
其次,善於與孩子多溝通,考慮孩子的感受
最後,長善救失,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利用優點改善缺點
-
6 # yueliangwan2001
在家裡跟子女要保持溝通,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時刻留意孩子的情緒,做到以姐妹兄弟的關係相處,讓孩子每天有個好心情,快快樂樂成長!
-
7 # 小譚出品TAN
儘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教育方式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孩子接觸的知識面更廣,很多道理他也懂,儘可能和孩子無話不談,將孩子視為同等的大人,這樣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很好的榜樣
回覆列表
什麼是榜樣?
榜樣,是指可供學習的人或事的樣子。我們經常對孩子說要向某某學習,這其實就是榜樣的力量
為什麼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我們知道,孩子來到人世間最先認識的人是爸爸媽媽,孩子最早學會說的詞彙是“爸爸媽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孩子從小學習做人最直觀的榜樣就是爸爸媽媽了。所以,管教孩子,父母作為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當我們拿出孩子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時,是不是每一張父母的照片都那麼“光輝”?
當我們指著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給我看書去,不許玩手機”時,自己卻靠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刷著手機,不時發出開懷的大笑,這能讓孩子安心看書嗎?當自己一邊玩遊戲一邊指責孩子懶惰、貪玩、不刻苦時,是否思考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呢?
孩子的目光像永不停息的雷達,每時每刻都在注視著大人的言行舉止。孩子自身也每時每刻都在模仿著大人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在要求孩子做到的路上,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自己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其實家長自身的行為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不要以為只有家長有目的地和孩子交談才是教育孩子。其實家長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在教育孩子。家長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和客人握手,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說話時的表情和舉止,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只不過我們自己沒有注意到罷了。
孩子最初的言行是從父母那裡獲得。平時,我們自己堅持正直做事,友善待人,對自己的事業從不懈怠,從各個方面給孩子做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舉止、為人處世會給孩子的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作出正確的表率。父母時刻反觀、反省自身,只有自己先做到,對他人才有說服力。
父母給孩子做榜樣,一般需要掌握以下三原則:
1.以身作則
父母榜樣作為一種具體的形象具有強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不僅是一種權威,還是孩子言行舉止標準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現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成為孩子的參照。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對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壞。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質和良好習慣,父母都應具備。
2.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要求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來規範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對父母產生崇敬,並以此為榜樣模仿效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作為父母,要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
3.說話算數
父母答應了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兌現起來有難度的事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如果父母經常說話不算話,就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對父母的崇拜就會由於失信次數增多而遞減。如果父母經常說話不算數,孩子也會下意識的效仿,對自己說出的話不負責任,進而會演變為成為他的一種不良習慣。
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和做法
僅僅是原則,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可能還沒有太明確實際生活的情景運用。接下來我們就說一說實際生活的一些做法,幫助我們更好地成為孩子的榜樣。
• 尊重他人,從說話做起
雖然孩子上學以後會經常在學校,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也短了,但是在孩子心裡,父母始終是自己最重要的老師。孩子雖然不會明確地表達自己要向父母學習,但是家長的說話方式以及對待周圍人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甚至會引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危機。
身為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對配偶的說話方式,如果經常發牢騷、指責甚至辱罵對方,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孩子會認為原來自己的父母是這樣的人!
反之,如果能隨時看到對方的優點並且讚美對方,孩子也會成為心中充滿愛的人。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我們大多數人卻習慣於用負面的語言企圖來達到我們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正面的語言,把需求說出來。怎麼樣的是正面的語言呢?
• 明確分工,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女主內男主外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式婚姻,但是在孩子看來,這樣的分工太專制了。他們會納悶:為什麼爸爸從來不做家務?為什麼所有家務都是媽媽一個人做的?這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家一直是媽媽在孤軍奮戰。
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承擔起照顧家的責任,如果媽媽洗碗的話,爸爸就應該去倒垃圾,或者輔導孩子的功課,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這種做法可以讓孩子有自我價值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概念。
• 如何吵架和道歉
婚姻家庭中,吵架是很正常的一件小事,面對孩子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吵架也要講究藝術,尤其是說話方式。比如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觀點時,可以這樣表達:“我知道你這樣做可能感覺不錯,我也在盡力理解你,但我也得有機會說說我的不同意見。”
承諾在婚姻家庭關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自己沒能做到或忘記答應伴侶做的事情時,一定要真誠地道歉。道歉可以彌補傷口,修復感情的過程也可以給孩子上一堂生動的課,讓孩子知道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摩擦。
• 父母親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很多家長認為有孩子了,就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親密,怕孩子“學壞”。愛人之間的親密擁抱和接吻可以很早就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他一個人的,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盲目強勢霸道的壞習慣,也可以提高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 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愛學習、求上進的家庭氛圍
孩子們一般喜歡並尊重有文化、有教養、學習上進、作風民主、舉止文明、與人關係和諧的家長。特別時家長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間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生長在充滿學習氣氛的環境中,很容易萌發一種自發學習的需要,以至於形成千金難買的自覺學習的行動。
因此,家長應該熱愛學習,形成學習的家風,以自覺的言行薰陶子女。試想,如果家長經常約朋友打牌、閒聊,甚至帶著孩子外出打牌、讓孩子圍著牌桌到深夜12點,處於這類環境下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學習呢?
•家長要注意在家用完東西就放回原處
發揮好榜樣的作用,以培養孩子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的習慣,這不僅會使學習環境保持整潔有序,而且可以節省尋找學習用品的時間。例如,在學習前把桌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收拾乾淨,只留下學習用品、書籍、作業本等,這樣既可以避免其他東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有利於孩子舒適地寫作業。
要求孩子在學習後將各種用品放回原處,再次學習時可以方便取拿。否則,學習時到處尋找學習用品,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情緒,妨礙腦力集中,降低學習效率,還可能造成孩子注意力分散。
• 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學習實踐表,與孩子一起進行學習
家長可以閱讀一些書報雜誌,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以便有與孩子交流的背景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就書中的某些內容作為話題同孩子進行討論交流,這對成為孩子的榜樣、促進孩子學習、促進親子情感交流、防止代溝產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常常會發現孩子身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在父母身上也會出現。在要求孩子改進的同時,家長也應該進行自省,不斷髮現並糾正自身的錯誤,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接下來我們還會分享一個Stop-Why-How原則。什麼是Stop-Why-How原則呢?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我們除了及時阻止,還要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的原因,然後給孩子找一個代替方案,告訴孩子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對。這就是Stop—Why—How原則。
情景分析一:當孩子在公共場所推或被推、或打人、搶別人玩具。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脫口而出:你不可以這樣!在這樣(打人、搶東西)別人不跟你玩了!這樣不乖哦!
其實,孩子發生這樣的行為,背後是有原因可尋的。
首先,我們要排除,家裡是否有長輩經常爆粗口或動粗打人,如果有,一定要改!否則孩子這樣一點都不奇怪。
假如不是上述情況,但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自身語言溝通能力有限,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打或推或搶,是最原始的肢體表達方式,其實孩子只是想說“嘿!我想跟你玩!”
所以在瞭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這樣問孩子了:“你是不是想和TA一起玩?”然後替孩子問對方:“嗨,我們可以一起玩嗎?我們想跟你一起玩。”(示範,用說的方式替孩子表達出來)
當然,也許當我們替孩子表達出意願後,對方繼續不理睬,或者拒絕和我們的孩子分享玩具,那麼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沒關係,TA可能比較害羞,那媽媽/爸爸陪你玩。”
作為父母,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時,要更加細緻、有耐心、有方法。一件事情要讓孩子確實明白該怎麼做,才算教完。並且,不要妄想教孩子一遍兩遍,孩子就學會了,沒有人學東西一遍就會的,除非是天才,所以對孩子一定要有耐性。
最後祝你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