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翼顰
-
2 # 菩提花之戀
“天下訩訩,未知孰是,而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這是一個少年對自己人生所明確的目標。而劉備既是漢室後裔,又弘毅寬厚、禮賢下士,讓少年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和自己有著共同理想的人。雖然眼前的這個大叔落魄不得志,但他的人格魅力能夠召集和團結有共同理想的人,那麼,總有一天,他會如願實現自己的抱負。如此而已。
-
3 # 東觀太史
趙雲選擇劉備,三個詞來概括:惺惺相惜、知遇之恩、有始有終。趙雲最初是被家鄉人民推舉出來對抗黃巾軍的,要想對抗黃巾軍,必須找個靠山。當時河北地界有兩位勢力主,公孫瓚和袁紹。論實力,袁紹強,依附他的人很多;若論剿滅黃巾軍的功績,公孫瓚強,可依附他的人不多。最後,趙雲帶著自己的義兵投了公孫瓚,他認為剿滅黃巾軍才是真正為百姓著想,這是趙雲所看重的。趙雲曾對公孫瓚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雖然,公孫瓚聽到如此耿直的話,心情不會好到哪裡,但能看出趙雲擇主的大致標準——誰為天下百姓著想,就跟誰走。
就在趙雲跟隨公孫瓚四處征戰之時,劉備趕巧也依附在公孫瓚處,兩人逐漸深交,惺惺相惜,史書上載:“(劉備)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後來,兩人又一起合作,幫田楷抗擊袁紹,在每次捨生忘死的征戰中,彼此肯定了對方,且又加深了友情。
不過,趙雲在公孫瓚處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太耿直,公孫瓚不太待見他。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趙雲很苦惱。直到發生一件事,趙雲的兄長去世了,他立刻向公孫瓚請假回鄉料理兄長後事。公孫瓚爽快地答應了,還提醒他早點回來銷假,但是熟悉趙雲的劉備認為趙雲這一去肯定不會再回來了,所以劉備很難過,握著趙雲的手久久不肯鬆開,“如此亂世,交到一個知心朋友不容易,卻又要分離了”,離別時的趙雲很感動,他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
果然,趙雲一去再不復回,彼此音信全無。
七年後(公元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依附了袁紹。當趙雲打聽到劉備此時正在河北,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鄴城去見劉備。兩人時隔七年再見,畫面是激動而溫馨的。自此,趙雲正式追隨劉備,雖然此時的劉備確實顛沛潦倒,但這有什麼關係,擇主擇的就是理想與信念,就是彼此認同感。選擇決定了命運,此時的選擇,恰為日後的風起雲湧做好了準備。
公元229年,趙雲病逝。在追隨劉備及蜀漢政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趙雲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終不背德”的諾言,他的忠勇挑戰了一個接一個的不可能,而他的大義,一直影響著後世子孫。
回覆列表
他原話是故不負義也,說明劉備和他的義相符,士為知己者死。況且等級比趙雲高的田豫因為母親不能和劉備跑兩個都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