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僮聊歷史

    不是,如果漢朝和匈奴能被稱為“南北朝”,那宋朝不是要哭死,“東西南北朝”?

    正統王朝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亂世時期,南朝北朝都亂,北朝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王朝。

    看著挺多,其實一個北魏佔據了150多年的時間,東魏西魏都是北魏分裂出來的,同時存在了十幾年,接著北齊取代東魏又存在27年,北周取代西魏又存在24年,基本也是同時存在。

    南朝則有宋、齊、樑、陳四個時期,也是幾十年一換代。

    南朝不用說,是漢人正統政權,北朝則多是鮮卑政權,但隋唐兩代皇室都出於北朝,因此也認為北朝也是正統。

    這也不是絕對,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只認南朝為正統王朝。

    漢朝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打邊周圍各國,佔據中原,擴地數千裡,是最正統的漢人王朝。

    而對匈奴來說,怎麼看都不符合。

    這是被漢朝打的臣服的民族,一不是漢人,二不佔中原之地,三沒有漢族文化,怎麼能說是正統呢?

    既然不是正統,那就談不上什麼南北朝了。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是政權、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逐漸漢化的存在,遊牧民族的風格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已經變成類似“大軍閥割據”的模式而存在。

    而匈奴是獨立的遊牧群體,所有的模式都和漢朝不一樣,雙方都可看成是獨立的個體,除了軍事上的對峙能產生關係,其他並無太多關聯。

    當時的匈奴並不是漢的一部分,更沒有中原朝廷的繼承關係,雙方是倆個不同的群體,而不是一個相似的群體。

    因此,“匈奴南北朝”之說是不合適的。

  • 2 # 涼宮解歷史

    不是,

    漢朝是既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漢朝之後是東漢,東漢之後是三國,三國(魏蜀吳)之後是東西兩晉,晉之後是南北朝

    先來說一下南北朝,南朝第一個朝代是東晉大將劉裕所建立,劉裕是漢高祖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交生富,富生僻強,僻強生德,德生安民,安民生慶忌,慶忌生岑,岑生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景,景生滄,滄生弘,弘生哩,哩生魏定太守某,某生亮,高祖生與晉哀帝興寧元年,身高七尺六,風骨奇特,家裡很窮,高祖有很大的志向對繼母也很孝順,最初為冠軍孫無終司馬,安帝隆安三年賊寇作亂,晉朝衛將軍謝琰,劉勞之向東討伐,勞之請高祖參府軍事,十二月勞之到了吳,命高祖等數十人近戰,四年五月,恩復殺衛將軍謝琰,之後劉勞之率軍東征,恩復退走,之後高祖句章城,句章城很小,但高祖法令言整,五年春孫恩頻攻句章,然高祖率破之,之後高祖率破孫恩,一直到了丹徒,八月高祖為建武將軍,領水軍追至鬱州,之後三戰均大獲全勝,俘虜數萬人

    元興元年,驃騎將軍司馬元顯討伐刺史恆玄,元顯遣鎮北將軍劉勞之被拒,高祖請求出戰被拒,遣勞之子敬宣,玄攻克京邑殺元顯,慎告高祖你能跟隨我嗎,之後劉勞之叛走,高祖對何無忌說你隨我去京口,之後桓玄晉封為楚王,之後高祖等人同謀何無忌,起義眾推高祖為盟主,義熙元年正月,大破桓謙,桓振,江陵被平定,帝至江陵,鎮軍進位侍中,將軍,元熙元年進公爵為王,元熙二年晉帝禪位與宋王,永初元年夏六月即皇帝位,昭告天下,封晉帝為陵零王,尊王太后為皇太后,封道憐為長沙王,封道規為臨川王,之後歷經,南樑,南齊和南陳,

    北朝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立,也可以說是南朝又漢人所建立,北朝由異族拓跋氏建立,鮮卑族的前身是代國,因為在代地所有又稱代國。之後西晉因為八王之亂而衰落這時五胡崛起,分為鮮卑,羌,慕容,姚,之後鮮卑族建立北魏,這就是北朝的由來

  • 3 # 咕嘟趣話

    漢朝和匈奴,不但不屬於南北朝,二者甚至都不屬於同一個文明體系。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知道兩點:

    第一,什麼是南北朝,為什麼會出現南北朝?

    第二,為什麼北魏和南朝宋齊樑陳這段對峙時期,會被稱為南北朝?

    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朝和匈奴是否滿足南北朝的條件:

    首先,漢朝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時期的中原文明,可以說漢朝就是三皇五帝的直接繼承者;而匈奴出現在公元3世紀,興起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遊牧民族。可以說漢朝和匈奴,二者的發源地雖然都在黃河流域,但是卻一南一北相距甚遠,所以從誕生到滅亡,匈奴一直混跡在中原文化圈以外。

    其次,漢朝作為農業文明的繼承者,主要的生產生活是圍繞著耕地開展的,人民講漢語用漢字,有固定的居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匈奴政權則屬於草原文明,他們的生活方式為逐水草而居,人民四散在廣袤的草原上,餓了吃肉渴了喝酒。可以看出漢朝和匈奴完完全屬於兩個文明體系,大家各過各的,除了匈奴偶爾南下搶搶東西,在文化上並沒什麼太多交集

    最後,漢朝的政權模式,屬於封建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由統一的領導,有龐大的官僚體系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稅收制度;而匈奴的政權模式,屬於遊牧部落聯盟體制,即國家領導由各部落選舉產生,個部落之間有自己的管理體系,由於人口分散,使得匈奴主要的收入來源為草原貿易和掠奪。漢朝和匈奴政權,可以用“先進”和“原始”來評價,雖然匈奴人的進犯讓漢朝吃了不少虧,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文明終將戰勝野蠻。

    首先,鮮卑人經過長期與中原漢人進行融合,已經開始接受中原漢文化,居住在南部的鮮卑人已經開始修建固定居所,像漢人一樣進行耕種了。而且隨著鮮卑各部落的統一,鮮卑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封建政權北魏,並且在公元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

    其次,統一後的北魏,開始學習漢族文化,並且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了更為徹底的漢化運動,也正是這場漢化運動使鮮卑人完全的融入到漢文化圈內,鮮卑人已經完全的失去了草原民族的特性。

    最後,南北朝時期,兩方都認同一種文化,使用一種語言交流,有同樣的政權體系,並且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王朝,雙方的目的都是統一南北,如此二者真正的成為了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這的兩個政權。

    所以南北朝,並不是南北兩個國家就可以稱之為南北朝,而是需要有文化上的傳承和聯絡,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讓後世可以把你認為是自己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的侵略者。

  • 4 # 樓外斜月

    漢朝在南,匈奴在北,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也是一段南北朝時期。

    1,西漢建立的時候,匈奴帝國已經早於西漢橫亙在漢的北方,和西漢對峙了二百多年,直到王莽篡漢,匈奴仍在北方。東漢建立後,南匈奴內遷,北匈奴在和漢的多次戰爭中失敗西遷。從時間上說一南一北,算是南北二朝對立。

    2,匈奴在北,漢在南,從地理位置上看,算是南北二朝對立。

    3,漢朝是漢人所建,匈奴帝國是匈奴人所建,匈奴是中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這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是中國境內兩個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是在中國之內,不是兩個國家的關係!關鍵詞是:匈奴人也是中中國人,是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不是外中國人!匈奴政權只是中國北方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不是外國!

    綜上所述:漢匈對峙時期,也可以說是一段南北朝時期。

    (多說一句:只有清朝政府把中原、蒙古、東北、西藏、西域都納入了中國版圖,漢唐缺西藏、秦明缺蒙古、元缺西域,從某種角度可以說只有清朝才是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 5 # 七劍江湖

    此問題問得很好,要認真回答是很難的,足以完成幾萬字的論文。簡單聊一聊:

    1 漢朝

    漢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漢朝與在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強大的帝國。漢朝極盛時東並北韓、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

    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2 匈奴

    匈奴是當時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起源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秦代,匈奴被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程序,《史記》《漢書》均有記載。

    匈奴屬於遊牧民族,好強鬥勇,經濟文化科技比較低下。

     3 兩者關係

    匈奴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

    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

    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

    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

    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

    漢和帝時,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此後,北匈奴向西遷徙,間接改變了歐洲歷史格局。

    結論: 

    漢朝與匈奴之爭屬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之爭。

    匈奴的歷史地位,文化經濟貢獻構不成南北朝廷。

     

  • 6 # 老呂說文史

    漢朝和匈奴不是南北朝,所謂的南北朝,是指大一統的王朝,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並且各自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只有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國家,並且相互之間擁有共同的文明,共同的經濟、政治、軍事體制。經歷上百年或者幾百年的對歭,雙方誰也不能將對方消滅達成統一,才能被稱為南北朝。

    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並不是分裂關係,而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的性質。漢朝是農耕民族,而匈奴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有著自己的完整文明,並且漢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有著自己的固定國土,雖然沒有現在的中國這麼大,但是確實是一個領土完成的國家,有著自己獨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是以一個國家的形象而存在的。

    匈奴作為一個遊牧民族,首先他們沒有建國,沒有自己獨立的國家。匈奴的統治多是以部落為制度,多個部落結合在一起,其中一個部落實力比較強大,可以統治和帶領其他的部落。

    其次匈奴是一個多民族形成的組合,他們沒有完整的政治體系,沒有完整的軍隊建設,匈奴的軍隊在戰爭時期除了是在自己的部落中的農奴外,很多是在戰勝了其他部落以後將所消滅的部落的戰士填補到自己的軍隊中來。他們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

    因此,匈奴只能被稱為一個種族或者是部落的聯合,在漢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時候,匈奴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奴隸社會或者是農奴社會。雙方之間的對歭和征戰其實是兩個民族之間的征戰,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歭與征戰。

    比如西晉被滅國後,其後只得無奈的建立了東晉,卻又無力收復以前的國土,因此被稱為南朝的開始,南朝承接東晉,以後的宋、齊、樑、陳的變遷,但是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有自己的政權。

    北朝則是上承五胡十六國,先後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其中北魏因為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但是這一時期的鮮卑族被漢化的很嚴重,尤其是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導致北朝在事實上已經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完全和漢人相去不遠。

    因此北朝可以說已經是被漢化了的少數民族,在本質上和南朝是一樣的,都是共同使用漢文化的民族了,這一點和匈奴有著很大的區別,匈奴是沒有被漢化的少數民族,而北朝則是在經歷過分裂和變遷以後,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的。

    因此說漢朝和匈奴是南北朝這個命題是不正確的。

  • 7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一)冒頓單于與匈奴的強大

    秦始皇時,匈奴被秦將蒙恬擊敗,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此後,匈奴有十餘年很少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公元前174年)繼位。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多所建樹,使匈奴迅速強大起來。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于之子。當其為太子時,頭曼單于欲立所寵閼氏(匈奴皇后)之子為太子,將冒頓派往月氏(西域遊牧部落)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惱怒,欲殺冒頓,冒頓聞訊,盜得好馬,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見其勇壯,乃令其統領萬騎。但冒頓因此對頭曼單于不滿,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於自己的部隊,為政變謀位作準備。他製造了一種名 鳴鏑 的響箭,規定: 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 ①。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後,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後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于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冒頓知部下絕對忠於自己了。在一次隨父頭曼單于出獵時,冒頓用鳴摘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

    當時匈奴的主要威脅來自兩方面,一是東面的東胡,一是西面的月氏。

    冒頓單于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索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為麻痺東胡,冒頓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東胡王。東胡王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一閼氏。冒頓左右皆非常忿怒,請求出兵攻東胡,但冒頓仍滿足了東胡王的要求。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裡。冒頓單于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當時,在匈奴與東胡之間有千里荒棄地,沒有歸屬,東胡王欲佔為己有,遣使通知冒頓單于,令匈奴不得進佔。匈奴臣有人認為可以出讓。冒頓大怒,稱: 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 ①。殺主張讓地者,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 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不久,冒頓單于又乘勝西攻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了兩面威脅。隨後,匈奴征服了Murano、烏孫、呼揭等20餘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併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佔領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號稱將 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②,擁有 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③,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冒頓單于在不斷擴張領地的同時,曾多次帶兵南下襲擾漢邊。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馬邑(今山西朔縣)

    迫降韓王信,次年又以40萬大軍將漢高祖劉邦包圍在平城白登山。同年十二月,冒頓單于再攻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劉邦兄代王劉仲棄國而逃。此後,西漢被迫採取 和親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 ①。此後,冒頓單于雖不再大規模入侵,但雙方邊境地區小規模的戰鬥始終未斷。

    劉邦死後,呂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執政。冒頓單于致信呂后,稱: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

    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②,提出願與呂后結親。呂后大怒,欲發兵擊匈奴,被諸將勸止,復與匈奴 和親.冒頓單于在不斷對周邊用兵,擴充套件領地的同時,還對匈奴的政治、經濟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法律,鞏固和健全了匈奴奴隸制軍事政權。其統治一直延續到漢文帝初期。

    (二)漢文帝抗擊匈奴入侵的戰爭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死。文帝即位,繼續對匈奴和親。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 和親 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嬰將車騎8萬迎擊匈奴,自率諸將詣甘泉宮(故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作為應援。匈奴右賢王見漢軍大隊來攻,遂退出塞外。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 和親 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

    老上單于初即位,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說為護送使者。中行說不願去匈奴,被強令出使。中行說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單于。老上單于對他親信倍至。中行說在匈奴千方百計破壞漢匈的和親關係,鼓動老上單于伺機南下攻漢。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佔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回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雍縣(今陝西鳳翔南)、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裡,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 發車千乘,騎十萬 ①,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 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②。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③。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 和親.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軍臣單于絕 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

    景帝時,繼續執行高祖劉邦以來的和親政策,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注意改善與匈奴的關係。因此匈奴對漢只有一些小規模的邊境襲擾,不再有大規模的軍事入侵。

    (三)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戰爭

    1.馬邑之謀,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靠一個商人聶律想把匈奴引誘到馬邑這個地方,在進行圍殲,但是後來匈奴人發現前面靜悄悄的,生疑心。於是抓了個漢朝士兵,一問知道了漢朝的陰謀。所以撤退了,從此漢匈斷絕關係。

    2。關市之戰與雁門戰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朝派出四路大軍,

    命車騎將軍衛青(?~公元前106年)、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萬騎,分道出擊上谷、雲中、代郡、雁門等關市附近的匈奴軍。漢武帝命令他們尋機殲敵。衛青不負武帝信任,將兵出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一路追擊匈奴軍至龍城(匈奴祭天地祖宗之處稱龍城,無定處。衛青所至龍城,在今內蒙古正鑲白旗附近),斬殺敵700餘人,得勝而還。其餘3路,李廣領軍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恃勇急進,遇匈奴軍主力。匈奴詐敗設伏,大敗李廣軍,漢軍幾乎全軍覆沒,李廣也負傷被擒。李廣乃漢之名將,長期在邊境任職,歷任邊郡隴西、北地、雁門、雲中太守,與匈奴多次交鋒,曾以百騎嚇退匈奴數千騎,在匈奴頗有威名,匈奴兵皆畏懼李廣。李廣帶兵,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常身先士卒。匈奴單于也知其賢,曾下令: 得李廣必生致之 ①。匈奴兵捉住李廣,將其置於兩馬間的網床之上,送往單于處,李廣假裝傷重昏迷不醒。行十餘里,李廣瞥見近旁有一匈奴兵騎著一匹良馬,便乘其不備,躍起奪其良馬及弓箭,鞭馬南馳。匈奴數百騎在後面緊緊追趕,李廣取弓箭回射,匈奴兵不敢貼近,後遇李廣殘軍,匈奴兵乃退,李廣得脫。另一路,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也被匈奴軍擊敗,損失7000餘人,狼狽退回。公孫賀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未見一敵,駐紮數日,聽說李廣、公孫敖兩路已敗,失去呼應,遂引軍退回。

    3。漢軍收復河南地之戰,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衛青受命,立即引兵出擊。他採取 迂迴側擊 的戰術,出雲中後,遠距離奔襲高闕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首先切斷了樓煩王、白羊王與單于王庭的聯絡。然後沿黃河西岸,折而南下,從側翼對樓煩王、白羊王部發動猛攻,殲敵數千,獲牛羊百萬頭。樓煩王、白羊王僅率少數騎兵渡河逃走。漢軍大勝,完全收復了河南地。捷報傳至長安,漢武帝極為高興,遣專使至衛青軍中慰勞,並下詔封衛青為長平侯,賜食邑三千八百戶,部下將校皆有封賞。

    4。漠南之戰,西漢收復河南地的第二年,伊稚斜單于即位後,對西漢邊郡進行了更加頻繁的襲擾。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萬騎侵入代郡,殺太守恭友,掠略千餘人而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衛青率大軍出塞,奔襲六、七百里,乘夜悄悄包圍了右賢王的王庭(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右賢王自以為王庭距漢境遙遠,漢軍不可能奔襲至此, 因此未做任何防備,當夜右賢王還喝醉了酒。衛青乘機指揮漢軍 發起突然進攻,匈奴立刻亂作一團,右賢王從夢中醒來,大驚失色,無法組織抵抗,急忙攜愛妾,領數百精騎突圍逃走。衛青急令輕騎校尉郭成等率軍向北追擊。郭成等追趕了數百里,見無法趕上,才返回。此戰,漢軍俘獲右賢王部眾男女15000餘人,裨王(匈奴小王)十餘人,牲畜數十萬頭,大獲全勝。李息、張次公統率的東路軍也取得了勝利。

    5。河西之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萬餘騎兵出擊河西匈奴軍。漢軍從隴西出塞,6天之內,過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越烏鞘嶺,穿過匈奴5個部落王國,沿途消滅抵抗者,安撫降服者。然後繼續西進,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亦稱燕支山)1000餘里,與河西匈奴軍主力接戰,殺其折蘭王、盧胡王(一作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官,殲滅匈奴軍8900多人,並且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渾邪王、休屠王戰敗逃走。

    6。漠北決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命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5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並以郎中令李廣為前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曹襄為後將軍,統歸衛青指揮。霍去病屬下雖未配備裨將,但所統兵卒全是經過嚴格挑選的 敢力戰深入之士 ①,隨同出征的將領,如從驃侯趙破奴、昌武侯安稽、右北平太守路博德、校尉李敢和徐自衛等,都是有名的猛將,另外還有一些匈奴降將,如歸義侯復陸支(因淳王)、伊即靬(樓 王)等,他們熟知大漠地理,慣於在沙漠中行軍作戰。

    因此,霍去病所統是漢軍主力。為了確保作戰勝利,漢武帝還徵集 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 ②,步兵數十萬,負責轉運輜重,保障後勤供應。為這次大戰準備的糧草更是不計其數。

    漢軍原計劃由霍去病出定襄,直攻伊稚斜單于。後從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已東去,乃改變計劃,令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兵分兩路北進。

    衛青出塞後,捕獲俘虜,得知伊稚斜單于的確實駐地,便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兩部合併,從東路出擊匈奴軍側背,自率主力直攻匈奴軍。

    衛青大軍奔襲1千餘里,涉過大沙漠,終於與伊稚斜單于主力相遇。衛青見匈奴軍早育準備,便下令用武剛車(四周及車頂以厚革皮覆蓋用於防護的戰車)環繞為營,扎站住陣腳,隨即以5千騎兵向匈奴發起衝擊。伊稚斜單于也令萬騎出動應戰。雙方激戰。戰至黃昏,大風突起,沙礫撲面,兩軍不相見。衛青乘勢急令大軍從左右兩翼包抄,將匈奴軍陣團團圍住。伊稚斜單于見勢不妙,自料漢兵勢眾,難以取勝,便率壯騎數百從西北方向突圍逃走。

    接著就是李陵攻打匈奴,但是他們投降了。李廣利西征大宛失敗。後來也投降了。

    漢昭帝時期沒大的戰役,只是零星的戰鬥。因為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讓漢朝徹底垮了

    漢宣帝時期,曾經聯合烏孫國攻打匈奴,後來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投降,漢元帝時期娶南郡秭歸人王昭君。

    漢成帝以後很少對匈奴用兵,但到了王莽新朝時,他自以為是,認為漢朝對匈奴的地位應該降低,降為臣屬關係。這就引發了匈奴的不滿,這期間打了很長時間仗。最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

    東漢對匈奴之戰:

    東漢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強盛起來,控制了西域和東北的烏桓等族,並在劉秀進行統一戰爭時,支援漁陽的彭寵、五原的盧芳反對劉秀。劉秀為了減輕北部的壓力,曾遣使與匈奴修好,但沒有取得結果。建武九年,(公元33年),劉秀派大司馬吳漢率軍抗擊匈奴,作戰1年,未獲任何戰果。後東漢政府被迫下令將雁門、代郡、上谷3郡居民內遷至常山關(今河北淶源北)、居庸關以東地區。匈奴左部乘機入居塞內,不斷南下虜掠,襲擊上黨(今山西長子西南)、扶風(今陝西興平)、天水(今甘肅天水)等郡,給東漢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東漢無力回擊,只能採取消極防禦措施,極為被動。

    正在這時,匈奴遭到了連年的早蝗災害,赤地數千裡,人畜死亡無數,實力大減。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了爭奪統治權的內訌,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邊八部擁立日遂王比為單于。南單于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率部眾四、五萬人歸附東漢,東漢政府將他們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邊郡,助漢守邊。從此匈奴分裂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東漢政府設定使匈奴中郎將,主管領護南匈奴事務。後來為了加強北邊防務,又增設度遼將軍,統領度遼營,屯兵於五原曼柏(今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

    南匈奴歸附東漢後,北匈奴的力量進一步減弱,原受其壓迫的北面的丁零、東面的鮮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機起來反抗,加之東漢與南匈奴多次擊敗北匈奴,其內部矛盾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再跟隨北單于,大批地向東漢投降。

    到漢明帝時,東漢國力已得到相當的恢復,於是東漢政府決定,抓住機會,對北匈奴發動大規模進攻,遏制其南犯,並相機打通西域。

  • 8 # 不知叫啥好的使用者名稱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 9 # 石大發明

    不是的,

    1、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俗稱兩漢,西漢由漢高祖劉邦建立,最後被王莽創立的新朝所取代,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推翻王莽後恢復漢朝統治,史稱東漢

    2、匈奴是當時眾多遊牧民族中的一支,在兩漢統治期間一直都存在

    3、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起義導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最後三家歸晉,晉又分西晉和東晉,東晉滅亡到隋朝建立的這段時期就是南北朝了

  • 10 # 知識壓縮機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

    裡面講 漢朝與匈奴 也就是中原王朝與草原帝國之間是中華的“二元制帝國”

    但不可以視為類似於 南北朝 的狀態

    因所謂南北朝是中原王朝的“割據”,部分少數民族有漢化傾向。

    而匈奴則是具有自己的“泛文化”,漢文化的影響程度較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場音樂會如何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