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冷清先生
【天生決定個人的性格,環境教育決定你的人生。】
范蠡長子救死次子的故事,出自《史記范蠡傳》,這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范蠡有三個兒子:長子、次子、少子,長子從小跟隨范蠡夫婦做生意,吃盡人生苦難,長子愛惜錢財是創業守成的好手。次子出生後性格倔強好鬥,出門經商長途販運,免不了爭執護財而打鬥,次子是看家護院的好手。少子出生後,范蠡夫婦生意做大富甲一方,范蠡人稱“陶朱公”,少子根本不知道人生艱難,他就是個公子哥們花錢的主。
長子是創業守成的一把好手,次子是長途販運護衛錢貨的好手,次子養尊處優是花錢的主。天生決定個人的性格,環境和教育決定你的人生。次子常年出門經商,性格倔強剛強而好打鬥,長期為了利益和尊嚴與人打鬥,物極必反必然失手弄出人命。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范蠡覺得千金之子不該斬首於市,於是萌生賄賂官員救保次子性命,並且付諸行動,決定派小兒子持1000兩銀子去楚國行賄。
范蠡知道長子從小跟隨父母做生意,他知道掙錢的不容易而惜財,長子的優點在這時就變成缺點,長子根本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小兒子一生下來,父母已經是大富翁了,他養尊處優只知花錢,根本不知道錢打哪來的,小兒子根本不吝惜金錢。范蠡讓小兒子去送禮行賄,小兒子一定會按照范蠡的交代把錢送出去,因為小兒子根本就不在乎金錢來之不易。
長子知道範蠡派小弟去送錢,他因為吝惜金錢就想自己去,范蠡不讓長子去,長子就找母親鬧事,尋死覓活的好不煩人,范蠡實在執拗不過,只好同意長子去送錢。范蠡知道大兒子吝惜金錢,很可能把事情辦砸了,他特意叮囑大兒子:到了楚國以後找到管事的莊生,只管把錢送出去別管結果如何,立即離開楚國回到宋國來。長子走的時候,還私自多帶了幾百兩銀子。
莊生是楚國大臣,家裡很貧窮,但是為官清廉,從不接受賄賂,深受楚中國人的愛戴敬仰,楚王也喜歡莊生,對他言聽計從。范蠡長子到楚國後,就寫信給莊生,請求莊生救下自己的二弟,並且託人把1000兩銀子送進莊家。長子並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在楚國住了下來,用私自帶來的幾百兩銀子,上下打點有關的楚國貴人。莊生看了范蠡的書信,決定幫助范蠡救他的二子,他本不想收受賄賂,打算事情辦完以後把錢還給范蠡。
莊生去見楚王,說:“近日星象怪異,有害於楚國呀!”楚王問:“怎麼辦?”莊生說:“只有大王實施仁德破解禍害。”楚王說:“先生不用再說了,我照做就是。”楚王遂派人封存了三錢之庫(國庫)。楚國貴人急忙告知范蠡長子:“楚王要大赦了。”長子問什麼緣故?貴人說:“昨晚,楚王派人封存了國庫。楚王每次大赦,都會先封存國庫,故此知道楚王要大赦。”
范蠡長子暗自思量,楚王要大赦了,我二弟自然就出來了。既然,二弟突遇楚王大赦,這個事就和莊生沒有關係了,那麼錢不是白送了嗎?於是范蠡長子決定要回銀子,就去莊生家見莊生。莊生看到范蠡長子吃了一驚:“你怎麼沒有走?”長子說:“就是沒有走,當初,為我二弟的事情來,現在二弟要大赦了,所以來辭行。”莊生知道範蠡長子是來要錢的,就說:“銀子在裡屋,你拿走吧!”范蠡長子拿回了銀子,心裡暗自高興。
莊生覺得被范蠡的兒子給出賣了,就去見楚王說:“前幾天,為了星象之事,讓大王實施仁德。我在街市上聽百姓非議,說大王大赦是受了陶朱公的賄賂,為的是釋放陶朱公的兒子。”楚王聽後說:“寡人大赦罪人,是為了實施仁德,不是為了釋放陶朱公的兒子。”楚王隨即命令,先把范蠡次子斬首了,過了一天才宣佈大赦罪人。范蠡長子惜財反覆無常,不但沒能救保二弟,反而把二弟給救死了,只好載著弟弟的屍首回宋國。
《史記》原文:“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硃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范蠡說不是長子不愛其弟,而是知道生活艱辛,金錢的來之不易,因為吝惜錢財而害了弟弟的性命。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個人的人品和能力是環境和教育決定的,人品能力高的人當然比人品能力低的人強。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具體事物要具體對待。特殊情況下,能力強人品高吝惜錢財的人卻不一定辦成特殊之事;能力不強人品不高不珍惜錢財的人,反而能辦成特殊之事。
-
3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原文大意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判死刑,范蠡打算派小兒子去處理此事,大兒子以自殺威脅要去,加上范蠡妻子的勸說,大兒子去辦理此事。
結果因為吝惜錢財,惹惱了莊生,弄巧成拙使二兒子被殺。死訊傳來,范蠡並不意外,因為他認為大兒子的性格和成長經歷,導致了此事的發生。
范蠡原本的救人想法對於二兒子之事,范蠡第一句是“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意思是,殺人者抵命這是常理,可是我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被殺在鬧市中。
這裡應該是個轉折的語意。即范蠡本身認為二兒子之事,是需要抵命的,我猜想范蠡心中的底線是,二兒子是咎由自取,如果被殺也是情理之中。
但傳聞家有千金不會被殺於市,這裡是可以採取用錢消災的方法試試,既然用錢消災,必定不能吝惜錢財,所以成長於萬貫家產背景的小兒子是最佳人選。“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也是與前文相印證。
消災的辦法由於不確定,范蠡決定是寫信讓莊生想辦法幫忙。
大兒子救人的成功率大兒子的性格和成長經歷:從後來范蠡所說“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可推測他是與他父親一起吃過苦的,並且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家族事業,然後長子說,“家有長子曰家督”,說明他還負責督管日常家事,接班人地位無疑。
雖然大兒子吝惜錢財,范蠡有點不放心,但他叮囑了一句,“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就是全部聽莊生的安排,不要做其他的。其實根據後文推算,如果大兒子聽了莊生的話“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也就不會弄巧成拙。
范蠡內心的比較:用錢財抵命不一定能成是基礎。小兒子不吝惜錢財,但從小成長於優渥的環境,為人處世不知怎麼樣?或者說在范蠡心中擔心小兒子是否會因為自身富貴而輕賤貧窮的莊生;大兒子吝惜錢財,但跟著一起經商,經商需要處理各方關係,大兒子跟著范蠡耳濡目染,有優勢,所以在救人這事成功率上,推測范蠡心中是,100%>小兒子≥大兒子。
那麼大兒子如果按照范蠡的囑咐和莊生的安排,這事也是板上釘釘的。
大兒子的行為1、“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這裡,大兒子竟然以死相挾,強調名聲對他的影響,然後妻子也打邊鼓,“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
2、“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大兒子應是為了保險起見,私自多帶了幾百金作為備用,這裡推測大兒子也知道千金救人,但不明白為何不給莊生酬勞。
3、“而硃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這裡,大兒子認為莊生沒有什麼能耐,結合上文看,應該是“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的原因,按常理看,能左右此事必然一國之君,至少是非富即貴,所以後來“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大兒子又用私帶的幾百金去賄賂達官貴族。
4、“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這裡,大兒子竟然把送的錢又拿走,還很開心。
這裡推測,大兒子跟隨范蠡經商,吃了很多苦,也懂得花錢打理關係,只不過想用最少的錢發揮最大的作用,現在不都強調價效比,經商之人也是人精。只不過大兒子沒學到精髓,只學得表象,所以用百金賄賂貴族,而又要回了前面給莊生的千金。
大兒子的地位按古代嫡長子制度,大兒子應該是接手父親的事業,地位也是固若金湯,為何受到范蠡安排小兒子一事,就以死相逼?
事有反常必有妖,我覺得大兒子應該是有顧慮,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在原先的經商過程中,被范蠡點過許多次錯誤,為了鞏固地位,想幹出成績,所以急於請求辦理此事。越是求成越容易出差錯。
本想花少量錢辦成事,證明自己的能力,結果相反。
莊生的作用從後面大兒子對莊生的言行,猜測是范蠡沒有跟他過多提及此人,推測一是無業務往來,二是“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此人為人清廉正直,“此硃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日常經商打點也沒有涉及此人。
所以,莊生接到范蠡的信後,以星宿之事幫忙,也不是看重錢財;范蠡給千金,是知道莊生為人廉直,不會要他錢財,也不知道莊生會採取什麼方法。如果莊生要錢,結合前面“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說法,應該是有莊生的單獨一份。
後來,大兒子以百金賄賂貴族,這相當於把行賄一事擺在明處,如果有好事之人查到痕跡,很有可能誤了莊生的廉直之名。這與前面大兒子顧慮自己的名聲相類似,所以莊生及時挽救,撇開關係,給人感覺就是大兒子補了一刀。
范蠡的考量前面說了殺人者抵命這是常理,所以能否救回對范蠡來說結果不太重要,救回更好,救不回也是正常。
加上大兒子的成長帶來的吝惜錢財缺陷,范蠡想用此事作為接班人的一次考量,所以沒有跟大兒子詳細說明莊生此人的性格和能力,如果大兒子知道,想必不會私自攜帶百金,即使後面花百金給貴族,也不會再去莊生那要回千金。
結果二兒子死亡,“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硃公獨笑”,范蠡的獨笑,耐人尋味,推測也是明白這事考量,最終失敗了,但或許會給大兒子帶來成長的感悟,讓這個接班人將來變得更好。同時,也表明態度,希望大兒子和妻子不要太過自責,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綜上,范蠡在這事上,是明知長子去救次子成功率低,還讓他去救,是因為第一,殺人償命,因果迴圈,能否救回已不是最重要的;第二,小兒子去救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第三,大兒子作為接班人,能力不足,想要再成長需要經過大事的磨礪。
最後再猜想下,堅持小兒子去救,結果一樣未知;大兒子心中有隔閡,擔心地位不穩。不如讓接班人磨礪下,何必堅持己見呢?
-
4 # 直筆史話
陶朱公就是春秋越國的范蠡,他曾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悲慘結局,後來通過經商積累了萬貫家財。最後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
於是打算派小兒子,帶著無數金銀財寶要他去看望二兒子。大兒子就跟范蠡說他要去,理由是:家裡面有長子的話,都應該是長子管理家庭事務。現在你讓小弟去不讓我去,是嫌棄我沒本事嗎?這還不算完,還已死相逼。范蠡媳婦兒也說就算你讓小兒子去了,也不一定能救回二兒子來,回過頭來還傷了大兒子的心。范蠡沒辦法就讓大兒子去了。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財寶送給莊生,他怎麼處理這些財寶,都不要管。
大兒子到了楚國後,按照范蠡說的做了,送上書信和金錢。莊生說:“你早點回去吧,不要留在楚國了;如果你弟弟活著出來了,也別去打探怎麼出來的。”朱公長子離開莊生家,他沒有經過莊生同意而私自留在了楚國,把他私下帶來的金錢拿去送給楚國掌管事務的貴人,多打點打點,萬一用得著呢。
不久,莊生入宮面見楚王,對楚王說,某星宿在某處,這是對楚國有害的。楚王素來相信莊生,便說:“現在怎麼辦才好呢?”莊生說:“只有用恩德,才可免除其害。”楚王說:“你不要說了!我正打算去辦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閉了三錢的府庫。而楚貴人也知道了,便驚喜地將此事告訴朱公長子說:“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的大兒子問道:“你怎麼知道的?”貴人說:“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經常是先封閉三錢之庫。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閉了三錢之庫。”朱公長子認為,楚王原本就要大赦天下,二弟理所當然會被放出來。把那些貴重的金錢白白送給莊生,一點用處也沒有。於是,他又去與莊生相見。莊生吃驚地問道:“你怎麼還沒回去?”朱公長子說:“我還沒回去,當初是為我弟弟的事來見你,現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議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來辭謝。”莊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錢。便說:“你自己到屋子裡去拿金子罷!”朱公的大兒子就到屋裡拿了金子走了,還獨自高興得不得了。(這事兒辦的不地道啊)
莊生覺得被愚弄了,非常的生氣,便再進宮見楚王,對楚王說:“今天我出門去,外面的人在議論,說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家人拿了許多金錢財寶賄賂您手下的人,所以您大赦天下並不是憐憫楚國百姓,而是為陶朱公的兒子開脫罪責。”楚王大怒,說:“我雖然沒有什麼德行可言,但怎麼會為了朱公兒子的緣故,而施恩惠呢?”便下令先殺了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發赦免令。范蠡的長子只能帶了他弟弟的死屍,扶喪而歸。
到了家裡,他的母親和同鄉人都十分悲哀,只有朱公一人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必然要弄死他弟弟的。”
范蠡怎麼就知道長子會害死次子?並不是兄弟關係不好,也不是為了繼承家裡的萬貫家財,如果關係不好不會搶著去,還以死相逼,而是捨不得花錢。家財萬貫怎麼還會這樣呢?范蠡在沒發達之前,過得也是苦日子,吃糠咽菜的,而他的大兒子從小也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他是捨不得花錢,能少花錢少花錢,能不花錢不花錢,就像老一輩的人一樣,十分節儉。
-
5 # 塞內加爾小黑
范蠡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和次子是來陶邑之前所生,小兒子是來到陶邑之後所生。這三個兒子各有特點,長子雖然老實,但愛財如命。次子長相凶悍,到處惹是生非。小兒子最為聰明,而且不愛財。讓范蠡遺憾的是,他的二兒子最終被大兒子“害”死了。
原來,范蠡的二兒子有一次和人鬥毆,失手殺人,被楚國抓了起來。范蠡說:“殺人償命,我沒什麼可說的。但我畢竟是我的兒子,我不希望他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范蠡準備了千兩黃金,裝在一個箱子裡,然後讓小兒子到楚國找一個叫莊生的老朋友,讓莊生幫忙疏通,儘量不要讓二兒子死在街市之上。
范蠡派小兒子去楚國,他的大兒子不願意了,大兒子認為父親不信任自己,竟然要揮劍自殺。范蠡無奈,只好改由大兒子去楚國。大兒子臨行前,范蠡說:“這一趟楚國之行,若是你三弟去,你二弟還有可能得救;若改成你去,你二弟必死無疑。我本意是讓你三弟去,但你執意要去,並非我不信任你,你既然去了,就要聽我的安排。”
大兒子聽完,不太服氣,但表示願意聽父親的話。
范蠡於是寫了一封信,然後交代兒子:“到楚國之後,見到莊生,把信和這一箱子黃金給他,什麼都不要說,他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千萬不能忤逆他的意思。”史載:
為書遺故所善莊生,因語長子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大兒子來到楚國後,把黃金和父親的信一起交給了莊生。莊生告訴他:“你二弟的事情交給我了,你趕緊回去。”
大兒子口頭上答應,但內心卻害怕莊生收錢不辦事,於是偷偷在楚國住下,觀察莊生的一舉一動。
莊生本不是貪錢之人,他和范蠡有舊情,本打算把事情辦了,再把錢還給范蠡。於是,莊生入宮面見楚王,對楚王說最近某某星宿不利,需要天下大赦才可化解。楚王向來信任莊生,準備大赦,范蠡的二兒子也在大赦名單之中。
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千金虛棄,乃復見莊生。
大兒子並不知道大赦是莊生促成的,他聽聞楚王要大赦,心想:既然要大赦,弟弟本來就要出來了,何必白白浪費那一箱子黃金呢!於是,他又去找莊生,打算索回那箱黃金。
莊生看到范蠡的大兒子又來見他,驚訝地說:“我不是讓你趕緊回去嗎,你怎麼沒走?”後來,莊生讓他拿走了那箱黃金,然後氣沖沖地入宮了。
范蠡的大兒子還沒來得及離開楚國,便聽聞楚王殺了一位囚犯,大兒子走近一看,看到的竟是弟弟的屍首。原來,莊生在楚國曆來受人尊重,說一不二,他讓范蠡的大兒子先回去,大兒子卻因為貪財忤逆莊生。莊生一氣之下,進宮勸楚王:“大王本想大赦,但外面都在說大王只是赦免陶朱公的兒子。”楚王為了堵眾人之口,先殺掉了陶朱公的二兒子,再大赦天下。於是,范蠡的二兒子就這樣被殺了。
二兒子去世後,范蠡的妻子和大兒子都很傷心,范蠡對大兒子說:
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
意思是說:我早料到你去楚國,你弟弟必死。你並非不愛你弟弟,只是你生在我創業時期,知道愛惜金錢。而你三弟生在我富貴時期,不貪戀金錢。我派你三弟去,是因為他能捨棄財物,而你卻做不到。也就是因為這一點,你最終害死了你弟弟。不過,你弟弟殺人償命,我本就在家等待為他辦喪事了,你也不必傷心。
范蠡作為一代“商聖”,擁有非凡的看人識人本領,他當年能預見到勾踐會“鳥盡弓藏”,如今又預測到大兒子會因貪財而害死弟弟-。陶朱公范蠡,果然不簡單。
回覆列表
范蠡是個幹啥成啥的人,你說氣不氣人?他在越國做大夫的時候,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泛舟太湖以後,他覺得日子過得很無聊,就做起了生意,結果成了大富翁,被人稱之為陶朱公,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大財主。
至於他和西施之間,在傳說中也終成眷屬。此後范蠡有三個兒子,不知道是不是跟西施生的,這三個兒子可不是省油的燈。
次子在外面殺了人,按照道理是要殺頭的。可是范蠡有錢啊,不管哪個時代,兜裡有票子,萬事好商量。他認為只要花錢就能把這件事給擺平了。
01長子寧死也要帶錢去贖回次子。次子殺了人,本來就已經給范蠡惹了不少麻煩了。這邊長子聽說了這件事,立刻要求范蠡把錢給他,他去把次子贖回來。
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硃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史記》
可是范蠡明白長子的秉性,他表示不贊成,而是想要讓小兒子去贖回他的二哥。可是長子這邊聽了可就不樂意了。
長子拿著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表示,今天這件事兒要是讓他辦了,那就算了,要是不讓他辦,你范蠡就先給你大兒子收屍好了!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范蠡就算再聰明,也沒辦法在這幾個兒子裡做出個權衡來,眼看著大兒子就要抹脖子了,范蠡的老婆跑又跑出來勸范蠡,還是讓老大去好了,不然老大抹脖子了,她也就不活了。范蠡心裡當然不忍,於是勉強答應了這件事。為什麼長子一定要去救弟弟呢?我相信這是出於對弟弟的關心。但是更可能是因為長子太愛惜錢財了,花這麼多錢去救弟弟他不心疼,但是如果能少花一點,自然是更好了。
范蠡的三兒子是個花花公子,他哪裡懂錢財來之不易的道理。所以說范蠡的長子,一直請求要去,是為了給父親省錢。
02長子為了省錢,害死了次子。長子為了救弟弟還留了一手,他帶著范蠡的千兩黃金前去送給了莊生,自己兜裡還揣著幾百兩黃金另作他用。
這個莊生是范蠡的舊相識,兩人早就通了書信,所以莊生也明白范蠡長子的來意,他收了錢,告訴長子,讓他快點離開楚國,就算他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長問短的。
硃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史記》
長子留了個心眼,他把自己私下帶來的幾百兩金子送給了楚國的其他人,讓他們幫忙在宮中探聽訊息,最好是能救出他弟弟。
莊生這個人是個實在人,他不願意收這些錢,打算等到事情解決以後,再把這筆錢原封不動地退還給范蠡。
他進宮告訴楚王,說天上有顆星星比較怪異,這可不利於咱們楚國,最好還是大赦天下,才能破解這一麻煩。
楚王這個二愣子聽得一愣一愣的,連連點頭,就要大赦天下。宮中的人聽說楚王要大赦天下,立刻就跑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范蠡的長子。范蠡長子又驚又喜,他喜的是弟弟要被放出來了,驚的是送給莊生的千兩黃金豈不就白送了嗎?左思右想以後,長子還是決定要跟莊生把這筆錢要回來。於是他跑到莊生那兒辭行,並且表示咱弟弟馬上要被楚王大赦天下給放出來了,意思很明確,就是要讓莊生把錢退給他。莊生二話不說,就把錢原封不動地還給了長子,但是他心裡惱羞成怒。於是連夜進宮告訴楚王,說了一系列范蠡次子的壞話,直接導致楚王在大赦天下之前,先把范蠡的次子給殺了。長子還在屁顛屁顛地高興拿回錢財的同時,卻已經聽說次子被殺的訊息了。他這才知道事情辦砸了,只好把弟弟的屍體給拖回來了。
03范蠡長子為什麼這麼愛錢?長子拖著次子的屍體回來以後,家裡人都哭成了一團,唯獨范蠡在那邊傻笑。他告訴大家,他早就知道長子此去肯定是要殺掉次子了。
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史記》
倒不是說長子不愛自己的弟弟,而是長子這傢伙太貪財了。當年范蠡創業的時候,次子和三子都比較小,可是長子歲數已經不小了。
長子明白一個道理,錢難賺,那啥難吃。長子在創業的時候,幫了范蠡不少忙,是最辛苦的一個,雖然懂得掙錢的方法,卻也明白了掙錢不易的道理。
所以三個兒子裡,最心疼錢的,那就是長子了。可是三兒子就不同了,他一出生的時候,范蠡就很有錢了,什麼玩具周邊隨便買,整天遊手好閒,他對錢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去了才能把次子救回來。
總結:那麼范蠡明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什麼還要答應這件事呢?其實范蠡本來是想要通過錢財救自己的次子的,畢竟一條性命,不是錢財能換來的。可是他的思想在鬥爭,因為次子殺了人,這本身就是殺頭的罪。
他有錢就可以拿錢去換兒子的命,那被殺的那個人的家人,又拿什麼去把親人的命給換回來呢?所以他最初認為,殺人償命,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這兩種思想本來就在鬥爭當中,這個時候范蠡的長子以死相逼要去救次子,而且老婆也不依不饒地要讓長子去。
范蠡於是心一橫,決定讓次子伏法算了。畢竟他手裡有一條人命,犯了罪自然是要受到處罰的。那個年代的人,跟現在人不一樣,他們有禮義廉恥的觀念。
所以說范蠡答應讓長子去,不是不知道結果,恰恰是因為知道結果會怎樣,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