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普通的將軍,有曹操的一次大敗仗就足以將棄兵逃了,但是曹操的部下不僅不逃還越發忠心這是為什麼?

回覆列表
  • 1 # 史蹟真相

    答2

    答:《三國演義》曹操有很多大敗仗,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將軍死心追隨?

    按道理說這麼一個“常敗將軍”早就應該“樹倒胡孫散”,很難再收拾人心,重振旗鼓。但曹操卻越挫越強,其核心的文臣武將,非但沒離他而去,反而越加對他赤膽忠心,死心追隨,緊緊的圍繞在他的周圍捨生忘死,浴血奮戰,最終輔佐他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後來的史學家多認為曹操的成功是依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也不盡然,董卓也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下場怎麼樣?所以,我認為曹操的成功與個人的超凡魅力和追隨者“士為知已者死”的義節情操不無關係:

    1,曹操有遠大的政治抱負。

    人有大志,就有大胸懷。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便能百折不撓,危難之處,顯出英雄本色。沒有遠大抱負的人,遇到挫折常常會怨天憂人,長吁短嘆,精神頹廢,情緒惡劣,甚至諉過於人,這種情緒會像瘟疫一樣,很快在自己的陣營蔓延開來,導致更壞的結局發生。而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面對失敗挫折往往冷靜鎮定,談笑如常,指揮若定,鼓勵部下,這種精神所帶來的後果,那就不一樣了。曹操就屬於後者,他能在打了敗仗後很快就再聚軍馬,收拾人心,捲土重來,重新激勵煥發出將士們的鬥志,使他們很快就能從負面的精神情緒中恢復過來,重新投入到新的戰鬥中。《三國演義》中,你幾乎找不到曹操在打了敗仗後自亂陣腳,情緒消沉,怨天尤人的場面,更多的是他能馬上就從失敗的情緒中恢復過來,旁若無事,迅速翻篇,總結經驗,以利再戰,甚至往往是仰天大笑佩服敵方的謀略攻計,自愧不如,這是多麼大的胸襟,有這樣的領導人將士們能不受感染?

    2,曹操有過人的膽略和勇氣。

    曹操曾獨自一人攜利刃,闖入戒備森嚴的董卓大殿,刺殺董卓,勇氣敢比荊軻;他在行事用兵上也常出險招,置身於險境,以求取得出人意料的勝利,膽魄過人。“官渡之戰”終於以弱勝強,戰勝了孫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有這樣的領導人在前榜樣,官兵們能貪生怕死,畏葸不前嗎?

    3,曹操在識人用人上更有著超凡的秉賦。

    曹操除了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之外,在識人用人上更有著超過常人的眼光,曹操的這種識人秉賦,使得他的追隨者不僅是懾於他的威權,而且能認定他就是值得自已以命相許的人。“士為知己者死”是古代志士人仁所推崇的道德情操。在曹操與他的追隨者之間,更是把這種道德情操演繹的蕩氣迴腸,令人感嘆不已。曹操雖是一代奸雄,但他在識才、愛才、惜才上,卻幾乎到了一種痴迷癲狂的地步。長阪坡上,趙雲七進七出曹營,損了曹操多少人馬,曹操就是下不了射殺趙雲的命令,只因他太愛這位白衣猛將了,連敵方的將領,都這樣愛惜,何況是自己的手下呢;戰宛城,曹操失去了長子曹昂,愛侄曹安國和愛將典韋,但曹操卻“吾折愛子、愛侄無痛淚,獨號泣典韋也”。人心都是肉長的,將軍們看到曹操的這份仁義能不心動嗎?曹操能以赤誠待人,懂得欣賞別人,為別人喝彩,使得他的陣營始終戰將如雲,人才濟濟,遠遠超過了蜀、吳,也為他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曹操少驕奢淫逸,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賞罰公平,言而有信,雖有權謀,卻不造作,不掩飾,不扭捏,不作秀,一句“”尚無我,天下不知有多少人想稱帝稱王”顯示了曹操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擔當。試問有這樣的“知已”領導人,將軍們能不死心追隨嗎?

  • 2 # 一溪雲水

    曹操是中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因“擁劉反曹”的創作需要,將曹操塑造成一個野心家、陰謀家的形象。但也抹殺不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作為政治家氣度,作為軍事家的運籌帷幄。曹操多次打敗仗,但將士們的能死心追隨,原因如下:

    漢末,董卓專權暴虐,戰亂、天災,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各路諸侯紛紛討伐,有識之士也圖謀剷除。此時曹操行刺殺董卓之舉,膽略超卓。諸侯湧現的時代,曹操無疑是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挾天子以令諸侯,形成的威懾力。

    曹操入朝為漢室丞相,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消滅了許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這些舉措奠定了曹操的威信。

    曹操的志向遠大,建功立業,統一天下。他在《觀滄海》一詩中寫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眼前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如此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怎麼能沒有人追隨呢?

    四、曹操廣攬人才,付出了寬懷和信任,形成的知遇之恩。

    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望。有時為了得到名將,寧肯付出極大的耐心與代價。對關羽,哭郭嘉,必然會在將士們塑造了很好重人才,善任用,體恤將士的形象。

    曹操一生經歷了十餘次敗仗

    曹操最大的一次失敗,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建安十三年(208)“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赤壁之戰讓曹操損失慘重,無奈退回北方,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還是沒有灰心,最終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3 # 雪流星落

    這個可能是被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作者的傾向誤導了,歷史上的曹操絕對是三國期間最亮的那顆星,曹操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可以說是一生南征北戰,戰爭肯定是有勝有負,誰也不能是常勝將軍,劉備前半生到處寄人籬下,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了根據地,一場夷陵之戰元氣大傷,含恨而死!人生不怕失敗,失敗了爬不起來才是真正的失敗!再說魏武之風怎麼會是小肚雞腸,隨便殺人?這些只是小說的杜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邁,這樣的心胸怎會沒有容人之量?

    其次,我們都知道曹操手下文臣武將分了幾個派系,第一就是曹家本姓弟子,曹仁曹真先後官拜大將軍,絕不是靠同姓而已,黃鬚兒曹彰,武力超群,曹純曹休統領虎豹騎,曹魏最精銳的騎兵部隊,這一派系忠誠度絕對是沒問題的!第二就是夏侯家,夏侯家也算是曹操本家,自己人,所以也可以絕對放心,事實也是,夏侯家隨著曹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夏侯惇夏侯淵武力值在三國群雄中也是數得上的!還有一派就是投降派,是被曹操打敗,感恩降伏的,比如張遼,比如龐德,說曹操沒有容人之量簡直是笑話,羅貫中自己也難圓其說,一方面說曹操小心眼,一方面又描述了關羽的投降,換了一個君主,碰到這樣不一心的還會容他?魏武帝曹操絕對是有很強的個人魅力的,在那個年代,更換門庭是很大的忌諱,眾英豪嘲諷呂布“三姓家奴”,每次提起呂布都是惱羞成怒,說明隨意更換門庭確實被人唾棄,那麼既然投降了,再投降別人,這些降將們還是做不到的!

    總而言之,戰爭有勝有負,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曹操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個人魅力,緊緊的把一大批人才吸引在自己身旁,終結亂世,功不可沒!

  • 4 # 阿俊說歷史

    跟據《三國演義》裡的描述來說,曹操雖然打了幾次敗仗,卻依舊有很多將士死心追隨的原因,大概有這幾點:

    佔據名分上的正統地位

    在古代,受儒家“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思想影響,人們其實是很在意正統名分。縱觀三國時期,雖然群雄紛爭,但都會盡量給自己找個“正統的名義”。比如:劉表、劉璋,以漢室血統著稱,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

    不管別人怎麼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天子都是在曹操手上的。而更準確的說,曹操代表了朝廷。

    而曹操和董卓、李傕、郭汜之流不一樣,如果不從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放在當時,也許大家認同的正統,不是劉氏這種皇族,或者袁氏、孫氏這種軍閥,而就是曹操、漢室朝廷。

    善於察人,知人善用

    曹操對於投奔自己的人才,可以做到知人善用,可以將人才安排在最合適的工作上去。

    比如說:曹洪善於防守,於是曹操就讓他去鎮守合肥;許諸有勇無謀,因此曹操就讓他做自己的貼身保鏢;毛玠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選拔官吏。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個善於在看清屬下的特點之後,再進行任命的主公。

    當初,郭嘉還沒有投奔曹操之前,最先為袁紹效命。但袁紹這個人,表面上看是一個禮賢下士、渴求人才的主公,但實際上,這個人非常的小心眼,他非常嫉妒那些才華在他之上的人。

    郭嘉在袁紹的帳中,就因為袁紹的嫉妒,沒有得到多少重用;自己給主公提的建議,也沒有多少被採納的。因此,郭嘉離開了袁紹。

    後又聽說曹操在家鄉召集人馬,他又去了曹操那裡。結果,在他和曹操的一番長談之後,認定了眼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尋的主公。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曹操在使用人才的時候,還有一個顯著地特點,那就是用人不疑。

    我們知道,那個時代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代,一個勢力將另一個勢力消滅,必然會有很多對方的將領投降,而一般人都會將這些人收服。

    曹操知道,如果想要讓一個人才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就應該給予他最大程度的信任。那個時代屬於亂世,本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依靠,就非常不堪一擊,武將和謀士都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完全信任自己的領導。而曹操,正好可以給他們這種信任。

    比如:在下邳之戰,張遼被曹操擒獲,至死不降。但曹操對於這樣一個優秀的將領,並沒有像對待呂布那樣直接處死,而是對他禮敬有加,又是鬆綁,又是敬酒。

    哪怕曹操這個行為是裝出來的,但這也是一種收服人才的有效手段。果然,張遼最終被曹操的這一番誠意所打動,歸順了曹操。

    而在張遼歸順了曹操之後,曹操並沒有對這個投降的將領,產生任何懷疑,反而重用了他,給予了他非常多的權力和軍隊,最終甚至將他封為“五子良將”之首。

    賞罰分明

    曹操治理軍隊的特點,就是賞罰分明。比如說,有一次曹操帶著部隊行軍,途徑一片百姓的莊稼地,曹操下令所有的人,不許踐踏百姓的莊稼,違令者重罰。

    結果,將士們沒有一個人犯錯,曹操自己卻因為沒有控制好馬匹,直接踩到了莊稼上面。於是,曹操二話沒說,拔出劍來,將自己的頭髮割下一大截,作為對自己的懲罰。在那個時候,頭髮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被視為父母所賜,不敢毀傷;甚至當時有一種刑罰,就是將罪犯的頭髮割下來。

    並且在賞賜方面,曹操也可以做到公平。每次打了勝仗之後,曹操都會按照功勞獎賞將領,而不是像袁紹那樣,有了功勞,則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打了敗仗,卻開始怪罪將領。

    在曹操這裡,只要你忠心、有能力為他出謀劃策、衝鋒陷陣,他的獎賞會比其他的諸侯更多,對於犯的小錯誤也更加大度。

    正是由於這幾點,使得曹操雖然打了幾次敗仗,卻依舊有很多將士死心追隨。

  • 5 # wu痕的世界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滿,譙縣人。

    曹操時常打敗仗,剛開始曹操在軍事上還只是一個只會莽撞打仗的人,但是曹操善於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且虛心傾聽和採納群臣的正確判斷,正因為他唯才是用,因而在對全域性有著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比如官渡之戰、渭南之戰的取勝。因此他的不下對他誓死追隨。

  • 6 # 海闊天空37295297

    曹操被稱為梟雄,對人才求賢若渴,打敗仗還自我檢討,對犯過錯的人一般也既往不咎,對手下比較大度比如陳琳寫書罵了曹操祖宗,曹操抓住了他,問他為什麼罵,陳琳說寫書文思泉湧罵你收不住了,才罵到你的祖宗!曹操知道陳琳是個人才,一笑而過寬恕了他,並把他留在身邊當作朋友。

  • 7 # 一念傾世

    曹操,在月旦評中是“亂世之奸雄”!他可能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劉備那麼“仁義”,但對其求賢若渴,羅貫中還算客氣,並未秉筆抹煞。儘管為顯諸葛之忠智,劉備之德賢,把曹操的求才弄得多是算計,但通過有些事還是很能看出曹操的誠心的。比如對關羽的挽留與優待。

    對敵方將領都能如此對待,對自己的底下人還能有多少差池?雖然極描曹操之多疑,比如殺呂伯奢全家,揮劍斬寢侍等等,但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

    而且,曹操也跟劉邦似的,很少吝嗇手裡的職位和待遇,世家列侯的隨便給。項羽當年自以貴族,看不上歸順他的人,也不懂得利用。韓信先與劉邦為敵,後竟成大漢開疆重臣!所以,劉邦終食項羽而居國稱帝。曹操多多少少有劉邦之風,誰還跟職位待遇有仇咋的?

  • 8 # 27歲的生涯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啊,天子在許都,論正統性,絕對屬許都一帶,這也是荀彧為什麼一直跟著曹操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帶,而曹操佔有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所以更能吸引人才,所謂人往高處走,畢竟許都的封賞,就是大漢朝的封賞。

    再一個,曹操能識才用才,這個很能吸引人才。

  • 9 # 中旭相見

    曹操,東漢政治家,詩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算雄才大略也。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有謀略,有大略,並雄懾北方匈奴。望梅止渴,他略施一計,就解軍人之煩渴,可見謀略之高也。他統率將領,有刃有餘,或小恩小惠,有殺人威攝,方法多樣,胸中有丘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能讓徐庶進宮,一言不發者,曹操也。

  • 10 # 使用者地道農民

    這就是曹孟德最厲害的地方,曹孟德的識人和用人術,是超乎常人好多,還有一個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以至於達到令行禁止,隨意收放的地步,把所有人運用得象自已指頭那麼聽話,這就是曹操敢與兵力大為懸珠的袁紹對陣的底氣,最後還把龐大太多的袁兵團統統剿滅,一統北方。兵雖少,將不多,但能號令下全軍齊心用力,步調一致,每個人都被曹孟德放到了最恰當的位置上,都覺得跟著孟德沒虧,所以,才死命跟隨,以至成就了霸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四大組織:東廠、西廠、錦衣衛、六扇門,它們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