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上天的想象

    別人回答的都不對,我來告訴你,銀行員工只是普通業務人員,銀行理財可能是自營的或者其他地方的融資需求,理財本質上是為別人融資的,所以才給一些更高的收益,理財產品自從被創造出來後就已經在產品說明書裡說明了,目前國家管理的比較嚴格,是非常規範的,只是一般人看不懂,會不會虧本就已經在產品說明裡說清楚了,你買了就肯定是自願的,不懂是你不懂,別說人家騙你

  • 2 # 商務新觀察

    如果你購買了銀行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那就不承擔責任。在中國,銀行是允許倒閉或者說破產的,即使是儲蓄存款也只能在銀行破產清算後,得到本金50萬元以下的保險條例保障。

    自從資管新規實施後,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都要退出市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也被打破,再也不是那種將錢交給銀行就可以做甩手掌櫃的時代了!這就要求所有投資者轉變理財觀念,並提升自身的投資風險防範意識!

    因此,一旦你購買了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銀行是不會對本金百分之百安全性負責的,也沒有絕對安全。你必須要在簽署理財產品合同前,仔細閱讀理財條款,做到風險防範的心理準備。

  • 3 # 三人聚眾

      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比如保本保收的銀行表內理財,如出現虧損,銀行就負有責任,需要墊資;而如果是表外的代客理財,出現虧損銀行不負責,投資者盈虧自負。

      2018年4月27日,央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釋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等。

      這裡所指的資產管理業務就是特指“代客理財”,並不包括銀行的表內業務理財,比如結構性存款等。表內的銀行理財依舊可保本,不受該《……意見》影響。如果銀行表內理財出現虧損,那麼責任由銀行承擔,這跟存款一樣,即使銀行經營不善出現虧損,銀行也應負存款的利息。

      而銀行表外的“代客理財”,跟購買證券或保險類的理財產品一樣,甚至跟購買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和中低風險債券基金一樣,風險由投資者承擔,銀行只是幫你進行理財,且從中收取一定費用罷了。

      在《……意見》還未面世之前,銀行的表外理財也是可以保本保收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可設資金池,即使某筆資金出現虧損,都能以新錢還舊賬的形式保證投資者到期本金和收益。但是這無疑加大並隱藏風險,萬一連續虧損,或者沒有新錢進來,都會造就風險暴露,導致後來投資者大幅虧損,有種類同於P2P理財。

      而《……意見》面世以後,該類資產管理業務就不能承諾保本保收,且採用淨值計算方法,風險由投資者承擔。如果該類銀行理財出現虧損,銀行概不負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房子做防水時,開發商的“防水層”要剷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