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v第三幕

    民用無人駕駛技術是資訊化和智慧化的重要體現,其興起和廣泛使用反映了科技的進步。但在改善人類生活的同時,它也誘發了一系列與道德相關的問題,蘊含著更深層次的倫理隱憂。無人駕駛正在成為科技領域又一發展趨勢,包括 Google、特斯拉、Uber、百度以及賓士、寶馬在內的傳統車企已經投入巨資研發相關技術,而伴隨這一技術的道德倫理選擇也一直受到熱議。

    生與死的抉擇

    有一個關於“無人駕駛汽車”的問題,提問者假設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遇到突發狀況,假定有兩種方案:一是無論剎車與否,保持方向會導致車外 3 人死亡;二是拐彎會撞到護欄導致車內 1 人死亡。無論選擇哪個方案,也就引出了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無人駕駛汽車的道德困境該如何解決?不過很遺憾,似乎還未有關於這個問題合適的答案。

    MIT 的“道德機器”

    電車問題

    是不是似曾相識?其實,這個問題和著名悖論之一“電車難題”一脈相承。“電車難題”於1967年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大概內容如下。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操作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如何選擇?”

    這時,你面臨兩個選擇:

    1.不作為,任由電車碾死被綁住的五個人。

    2.扳動轉換器,電車會碾死另外一個人,五個人會得救。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非常複雜的問題,就和未來無人駕駛汽車要面對的問題一樣。MIT的做法是,使參與者身臨其境地站在無人駕駛汽車AI的位置上,為一些突發狀況做出決策。這些極端情況的發生概率極低,甚至一生之中都不會遇見,但至今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在MIT給出的模擬情境中,使用者將面對一系列極端場景。究竟一個人的生命,與一隻動物的生命孰輕孰重?一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呢?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呢?抑或是,究竟應該徑直撞死兩個犯罪分子和兩個無辜路人,還是衝下懸崖放棄駕駛員與三個無辜乘客的生命?

    背後的倫理風險

    毫無疑問,無人駕駛汽車將在未來大大降低交通事故概率,並拯救更多生命。但隨著無人駕駛應用的普及,總有一天會陷入諸如上述的倫理困局,汽車的智慧決策系統需要對一小部分人的意外負責,而在這之前,做這件事的一直都是人類自己。

    MIT的實驗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思考,但也有評論指責其過分消費“倫理”,造成了邏輯漏洞。因為這項研究,是建立在對不同行人的長幼、身份、社會地位等標籤的認知基礎上的,嚴肅而不太恰當地說,如果研究資料將拯救性命的優先順序排序為精英>普通職員>退休員工>一隻狗,難道真的可以以此指導無人駕駛車的倫理決策嗎?

    有媒體認為,這種決策思路建立在了自動駕駛對人類有某種認知的前提下,但至少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並不會達到這種水平。例如,如果質疑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高於其他人,那麼前提是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辨別哪個人具有更高價值。

    此前也有車廠提出比較鮮明的觀點,據雷鋒網瞭解,去年10月,梅賽德斯-賓士公司某高管在面對“電車難題”時對媒體表示,“賓士自動駕駛汽車未來會致力於保護車內乘客的生命,必要時不惜一切代價。”

    雖然戴姆勒隨後出面否認了這一說法,但這卻成為車廠無法逃避的問題:如果使用者發現你的自動駕駛汽車程式,編寫的是一段保護“橫穿馬路”行人的程式碼,他還會為你的產品買單嗎?

    《自然》雜誌的最新研究報告也顯示,即便有明確的規則出臺,指導無人駕駛汽車在事故面前決策,也不會改變使用者目前不信任的想法。如果“總會有人犧牲”,將這個選擇權交由機器,不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甚至可能導致人們拒絕購買自動駕駛汽車。當然,長期來看,非自動駕駛會導致更多的死亡,可人們寧肯將選擇權交給自己。

    面對無人駕駛汽車遭遇的道德困境,不同價值立場的人會作出相異的抉擇。功利主義者認為,根據“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設計者應當考慮哪一種選擇能帶來最大利益或產生更小的傷害,“按照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按照這一原則,在不明確潛在的被撞者身份的情況下,汽車應朝人數較少的一邊行駛。這樣做之所以正確,是因為它能減少行為導致的傷害和由此產生的責任。顯然,該選擇有悖於康德等義務論者的立場。在康德看來,人是目的性存在。“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意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須服從這樣的規律,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面對抉擇時,義務論者和功利主義者完全倚重於行為目的或行為後果,給出針鋒相對的答案,各執一詞。

  • 2 # 蝸牛記SnailNotes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資料顯示,美國95%的交通意外都是人為失誤所造成。

    但人性往往是有弱點的,體現在兩點上。第一,如之前福布斯的報道一樣,出於對電腦的不信任感,很多人寧願 “錯” 在自己手上,也不願意將命運交予冷冰冰的電腦託管。第二點體現在,上面第一點所提到對無人駕駛說不的態度,原來會因為金錢的誘惑而改變。

    日前汽車保險網站Car Insurance針對2000名美國司機進行了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保險金額下調80%,將有90%的人願意嘗試無人駕駛汽車。

    和大多數同類調查一樣,網站一開始先向受訪者詢問是否會選擇全自動駕駛汽車,結果只有20%的人表示願意。但當第二條問題變成 “如果購買一部無人駕駛汽車,需繳納的保險金額將降低 80%”時,34%受訪者隨即表示“非常願意”,另外還有 56% 的人表示“可以考慮”。堅守反對派陣營的人這次只剩下一成。

    當然錢不是唯一讓消費者轉態的原因,早前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調查就指出,如果在路上擁有專用道保障,而且能讓通勤時間減少一半,那麼無人駕駛汽車還是會非常吸引。(不過俗話稱時間即金錢就是了)

    回到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自動駕駛普及,那麼保險金額真的會大幅度下降嗎?

    如之前所述,人為錯誤是路上交通意外絕對主要因素,這可能是由於分心(打電話、發信息、精神不集中)或者技術問題導致。但是電腦駕駛的汽車不會有這些問題,裝配有360°無死角的感應器,加上永不疲倦、計算精密的電腦,理論上……會比人駕駛安全得多。

    早前Google的機器人專家Sebastian Thrun曾預計,普及後自動駕駛能夠讓路面上的交通意外減少90%。因此無人駕駛普及能促使汽車保險金額大幅度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因為採用了大量的高效能感應器和先進技術的緣故,所以如果無人駕駛汽車一旦發生意外,先撇除人員受傷方面的影響,汽車損壞帶來的代價也會比普通車更大。不過考慮到目前美國不少州份已紛紛修改道路法,並規定如果自動駕駛汽車遭遇事故,汽車製造商要承擔責任。因此對消費者來說,總體影響也不大。

    至少從經濟的角度看來,無人駕駛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還是有利的。

    這個調查至少可以證明,安全性很可能不是主導消費者接受無人駕駛的唯一因素,對於積極推銷這種技術的廠商來說,會從中得到啟示嗎?

    錢,到頭來可能才是最大障礙。

  • 3 # 巴別塔上觀天下

    最大的問題是出現事故後,有可能迅速發酵為公關問題。如果是一輛汽車撞倒了行人,人們會追究司機的責任。如果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撞倒了行人,人們會追究汽車廠商的責任。一個司機被追責後,賠償受害者金錢即可。一個汽車廠商被追責後,輕則召回有問題的汽車,重則整個公司的形象、股價都會應聲大跌,更嚴重的可能影響整個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

    所以刨除技術原因之外,無人駕駛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風險高,出現事故後被追責的代價高。從這一點來說,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推廣,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適應過程的。

  • 4 # 天空晴朗空氣清新

    現階段最大問題還是使用者對科技的信任感。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無人駕駛還沒有辦法處理某些特殊情況,比如大雪大雨,比如特別複雜的交通狀況。早期的無人駕駛的使用可能是公交車(某些交通狀況比較簡單的線路),或者是共享交通(比如滴滴考慮混合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並根據實時情況進行派單)。

  • 5 # 旱地忽律射響箭

    無人駕駛汽車最大的問題是人去幹擾汽車。當這車會自動行駛,令主人不再專注提高駕駛技術,但又需要坐在司機座位。於是比女司機還奇葩的事就會層出不窮。看看不會開車的大爺大媽去搶公交車的方向盤就略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電筒電池充不進電了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