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界線又名國際改日線或日期變更線。地球上各處的日出時刻,因東西位置不同,而有早晚的差異。向東航行的人去迎接太陽,會感覺日子變短;向西航行的人去追趕太陽,會感覺日子變長。為了調整這些差異,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將經度180度的子午線作為日期變更的界線。由於照顧行政區域的統一,日界線並不完全沿180度的子午線劃分,而是繞過一些島嶼和海峽:由北往南透過白令海峽和阿留申群島西端、薩摩 亞斐濟、東加等群島之間而達紐西蘭的東邊。向東航行過這一線時須減去一天,如二日正午改為一日正午:向西航行過這一線時須增加一天,如一日正午改為二日正午。 中央經線 投影區域內選擇的一條投影后為直線,且作為平面直角座標系縱軸的經線。其它經線投影后對稱於中央經線。 本初子午線又稱“首子午線”或“零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算經線。本初子午線的制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19世紀以前,許多國家採用透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子午線。那條子午線相當於今天的西經17°39′46″經線。19世紀上半葉,很多國家又以透過本國主要天文臺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就同時存在幾條本初子午線,給後來的航海及大地測量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透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埃裡中星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全球經度的起算經線。經度值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東、西計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時。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全球經度測量均以本初子午線與赤道的交點E點作為經度原點。1957年後,格林尼治天文臺遷移臺址,國際上改用若干個長期穩定性好的天文臺來保持經度原點,由這些天文臺原來的經度採用值反求各自的經度原點。再由這些經度原點的平均值和E點的差值來決定和保持作為全球經度原點的有點。 180度經線就是180度那條經線了
日界線又名國際改日線或日期變更線。地球上各處的日出時刻,因東西位置不同,而有早晚的差異。向東航行的人去迎接太陽,會感覺日子變短;向西航行的人去追趕太陽,會感覺日子變長。為了調整這些差異,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將經度180度的子午線作為日期變更的界線。由於照顧行政區域的統一,日界線並不完全沿180度的子午線劃分,而是繞過一些島嶼和海峽:由北往南透過白令海峽和阿留申群島西端、薩摩 亞斐濟、東加等群島之間而達紐西蘭的東邊。向東航行過這一線時須減去一天,如二日正午改為一日正午:向西航行過這一線時須增加一天,如一日正午改為二日正午。 中央經線 投影區域內選擇的一條投影后為直線,且作為平面直角座標系縱軸的經線。其它經線投影后對稱於中央經線。 本初子午線又稱“首子午線”或“零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算經線。本初子午線的制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19世紀以前,許多國家採用透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子午線。那條子午線相當於今天的西經17°39′46″經線。19世紀上半葉,很多國家又以透過本國主要天文臺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就同時存在幾條本初子午線,給後來的航海及大地測量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透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埃裡中星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全球經度的起算經線。經度值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東、西計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時。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全球經度測量均以本初子午線與赤道的交點E點作為經度原點。1957年後,格林尼治天文臺遷移臺址,國際上改用若干個長期穩定性好的天文臺來保持經度原點,由這些天文臺原來的經度採用值反求各自的經度原點。再由這些經度原點的平均值和E點的差值來決定和保持作為全球經度原點的有點。 180度經線就是180度那條經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