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俗點疏

    儒家思想,簡稱儒學;是在中華文明經歷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三個朝代二千多年後,由孔子創立,學生弟子,先賢諸子補充完善起來的思想體系。

    儒學,以仁義為核心,主張克己復禮,恢復周禮,這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施政思想。後孟子又把仁的思想具體化,政治化,主張施行仁政,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苛政,農民有自己的土地,勞動時間也相對自由,人民安居樂業,必然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民俗悄悄的紮根於民間,這是信仰的雛形。到西漢時期,經濟進一步提升,國家強大起來,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學說,建立起了新的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把君的意志上升為天神安排,這個時期民俗文化帶有更多的神秘色彩,並以國家利益為標準。

    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儒學的核心,民俗的核心是禮,最初的儒學,要求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以周禮為標準,禮實際包括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部分,,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教等級制度及其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事,婚禮,喪葬,會盟等方面的禮儀,內在的精神需要外在的禮儀來體現,恪守本分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強化男性主義,剝奪女權自由,這是一大敗筆。現在的很多民俗都是受新儒學,也就是漢儒學的影響,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傳承,大多良俗與法律是不牴觸的,是社會公序允許範圍內的,至於超越法律規定的標準,要以現階段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為標準。只要不是政治分歧,國家在一定範圍內也是允許的,信仰自由就說明了這一點。至於良俗是否算是儒學之道,有些牽強,畢竟幾千年的學說思想,去適應數代口耳相傳的習俗,也違公平吧。論語堯篇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耳鳴會有哪些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