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斗說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編鐘,是目前同類出土樂器中已知數量較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音律較準,儲存較好的樂器。是中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係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樂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編鐘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驚人成就。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對中國古代音樂史有著重大的意義。

    1)整套編鐘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鈕鍾19枚,分三組排列。中下兩層為甬鍾,有45件,也分三組。編鐘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鑄贈曾侯乙的銅鎛。這套編鐘是目前所見古代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套編鐘,為後人瞭解曾國宮廷音樂的規模、音樂活動情況進一步提供了實物資料。它標誌著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2)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鐘上共有2800多個錯金銘文,記載了當時楚、齊、晉、周、申、曾等國的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對照情況。這些都反映出春秋戰國之際各地音樂文化交流的實際情況,併為研究戰國時期的古代樂律提供了實證資料,這也說明中國音樂文化中的旋宮轉調問題不止是確鑿有據的理論,而且已有音樂實踐成果。

    3)多數甬鍾可發兩音,分別在鼓部和隧部,引發了研究者對雙音規律實際運用的範圍、意義及出現時代的思考。

    4)編鐘的上層鈕鐘的律制與三分損益律近似,說明三分損益律較早運用於實踐中。各組編鐘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層三組編鐘的律制近似純律,說明這套編鐘是複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從編鐘製作、樂律學理論等方面,研究者都能從曾侯乙墓編鐘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同高速一大客車側翻,哈醫大一院全力救治33名傷者,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