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效率大機率小成本
-
2 # 陳皮果子
Dalia Research 市場調查公司在2017年對52個國家的4.3萬名消費者進行了Made-in-Country指數的調查,德國高居第一位,其中一半的消費者認同德國製造的質量、三分之一的消費者特別信賴德中國產品的安全效能。另外,從特朗普對德國出口貿易順差的指責也可以看出德中國產品出口受各國消費者喜愛的程度。既然德國製造強在質量和安全,那麼這兩者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鍛造的呢?
應該來說,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可謂仁者見仁。德國製造的工匠精神以及德國大部分勞動人民的兢兢業業是鑄就德國製造聲譽的一個重要原因,說白了這片土地上更多的是默默且踏實地在自己崗位上貢獻自己力量的人民,而不是想著怎麼迅速發財和成為網紅。有個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有個中國美食專家來德國參觀,在一家餐廳跟一個德國廚師聊,建議德國廚師怎麼搞網路宣傳,讓自己的菜品和自己火起來;對方百思不得其解,畢竟他想的真的是如何不斷地把菜做得更好。雖然這個例子不是製造業,但是也反映出了心思太多和急功近利都不是做好基礎製造業的必要條件。
有了“傻傻”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外,德國的法制環境對於德國製造也是功不可沒。德國法制的特點是法律法規貫徹執行得比較嚴格到位,難以想象做出質量差、安全效能有問題的產品的企業會得以生存。否則,按照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規律,德國製造的質量也難以長時間得到保障。從前十名受消費者喜愛的製造業國家也可以看出,法制環境整體上和產品質量是正相關的,當然其中的義大利可能有待商榷。
有積累有堅持的成份,更有相信邏輯和次序的觀念因素,這是一種根植於社會大環境的氣氛和做事方式,所有的法律司法信仰都圍繞其構建和執行。
和平年代國家民族的崛起來自於經濟技術上的競爭力,對於德國這種體量資源有限,歷史文化多少有點的國家地區,強化工業產品的價效比和含金量是其民族復興的國家戰略,而德國製造的耐用品質和可靠性就是其幾十年來始終如一執行的結果,而且這種在外的好聲譽一直為其外銷帶來了額外的附加值和剛性需求,並形成了良性的正迴圈,積年累月的無形資產效應蔚為壯觀,無論是頭部二八效應還是盲目錢多信仰,都給今天的德華人帶來了暈眩的自豪。
雖然,其中有些優勢性的東西有其文化屬性難於照搬,更多適應性元素也是德中國產品的軟肋,過度耐用、成本劣勢、規模不夠,以及技術研發市場推廣人員的銜接,都是其難於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阻力,也是其必須對外開放合作的無奈之舉,而這也是近來國內各類企業與其互補合作的大勢所然…
大家不妨多多深度瞭解德國製造的內因外誘,找尋更多嫁接德國技術和理念的現實機會,洋為中用,提升自己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