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聊個球

    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是一位被尊稱為“300年來最為博學的人”的一位國學大師。先生精通30多種外語,同時也曉得許多早已經死去的文字,古典文學與國學更是信手拈來。當之無愧的20世紀中國史學第一人。也是清華大學的“四大導師”之一。

    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也是中國的頂尖學府,但那時候並沒有全國高考。民國時期想要進入清華大學的學子們,需得先要透過清華的招生考試,方可入內就讀。1932年清華大學的招生考試,語文試題就是由陳寅恪先生所出。

    勞煩到先生,這試題便不如尋常那般了。先生出了兩道題,一易一難。一道題是《夢清華園記》,屬於稀鬆平常之題。而另一道,則是對對子,先生出上聯:“孫行者”。一聯僅三字,著實令人捉摸不透。

    這看似簡單,卻有不少的考生都是一頭霧水,對不出來。有人瞎蒙下聯,對唐三藏,豬八戒等等,但卻只能令人看笑話。稍微有一點文采的,卻是直接交了白卷。只因他們早已看出這題目的不簡單。

    陳寅恪先生出的這一道題,實際上是對聯中一種特殊的形式,名為“無情對”。何為“無情對”呢?就是這種對聯頗為“無情”,上下聯之間的內容毫不相關,但字字句句卻都要嚴格相對,有跡可循。是一種十分高階,且優雅的文字遊戲。

    而正當所有的學生都無計可施,束手無策之時。卻只聽一學生周祖謨,清凌凌的對上了“胡適之”三字。在場有些見識之人聽這下聯,無不拍案叫絕,陳寅恪先生更是當場就給了滿分。只因這對子對的可謂是天衣無縫,字字句句嚴格以對。

    這“孫”對“胡”字,先可看做是以姓氏相對,但若是在兩個字前各加一個“犭”偏旁,又可成“猢猻”二字,與上聯“孫行者”相對。而後的“行”對“適”,在古文中前者是“走、去”之意,後者則是“往,到”之意。皆是動詞相對,且一來一往,即為契合。

    最後的“者”和“之”相對,也是萬般的合適。 因著在文言文中,這二字通常都是虛詞,“之乎者也”就是這麼來的。這對仗工工整整,字句皆是嚴格。其次再看韻律,“孫行者”對“胡適之”,韻律便是“平平仄”對“平仄平”,也是十分恰當的。

    而對上這個對子的學生周祖謨,其文學底蘊以及對時事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但事後作為唯一一個對的完美的學生,卻沒有進入清華大學就讀。而是選擇了進入北京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就讀。

    而後終其一生,他都在語言文字領域之中,埋頭苦幹。而他年輕時與陳寅恪先生的這一樁趣事,也因著他後來選擇了北大而成為一樁笑談。自這看來,也難怪清華與北大兩校,至今似有仇恨,經常互懟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份子錢500為線,您覺得少些好,還是多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