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爺漫談

    焦慮型依戀者本身內心有巨大的不安全感,與這樣的人相處首先自己得是個內心穩定強大的人,如果自己也是情緒化容易受影響的人,和這樣的人相處會十分累。

    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先了解自己心理是怎樣一種狀態,對待焦慮型依戀者需要耐心和細緻的關懷,以及方方面面都能顧忌到她的感受,個人覺得這類人需要的是強大而細膩的人,能夠包容和遷就,而如果自己本身也容易產生各種情緒,兩者在一起遲早會出問題。

    如果不是情感上的關係,而是身邊的同事、朋友等,關係好的平時就多關心多交流,關係一般的就保持友好態度,說話小心謹慎一些,因為可能你無心的一句話,會在無形中傷到他們。

    人與人的交往本來就十分複雜,有些人大大咧咧說話做事比較粗狂,有些人比較敏感玻璃心,人和人的性格心理素質本來就差很多,大家互相包容,多為對方考慮一下,總是沒錯的。

  • 2 # 唐蘇話情

    焦慮型依賴是不安全依戀模式中的一種,佔比也非常大。內心極渴望依戀、行為模式上牴觸依戀,行為和意識高度不統一,他們需要更多的陪伴。

    1、如何理解焦慮型依戀?

    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中,作者提 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作者認為,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 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型別: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 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每種關係型別的形成,都源於我們從童年開始就發展出的依戀型別。而焦慮型依戀的人就往往處於一種非適度依賴的不健康的關係模型中,使得他們容易成為過度依賴者。

    過度依賴的人,依戀型別往往是痴迷型(也被稱為焦慮型) ,他們隨時隨地都會害怕照顧自己的人會離開。他們的關係劇本是“我一個人不行”,認為如果沒 有其他人,自己就無法生存。這種劇本既有可能源自小時候 被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源於過於嚴苛、循規蹈矩的教養方式。

    2、明確各自的依戀模式

    意識到對方是焦慮型依戀模式後,你首先要先明確一點:你和對方都是什麼依戀模式?

    如果你是安全型,這種依戀模式對焦慮型更加契合,如果不是,比如對方焦慮型,你是迴避型,相處起來就會有很多衝突。

    焦慮型:對某人產生好感——建立起親密關係(主觀意識輸入)——潛意識程式——深怕自己拋棄自己、猜忌、焦慮(心理)——指責、控制、一哭二鬧三上吊。迴避型:對某人產生好感——建立起親密關係(主觀意識輸入)——潛意識程式——排斥、冷漠、疏離——不理睬、冷暴力、被動式攻擊。

    一個作一個逃;一個想要一個不給。比如,在生活裡她渴望被你看見,可是經常發現迴避型的你無視她。當她感受到冷落時,就會在關係中去爭高低,兩人經常不在一個頻道上。

    相愛相殺,感情多波折。兩人都要做出改變,做出調整。

    3.共情對方,找到對方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當在情緒上共情他人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能夠捕捉到、識別出對方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不將這種感受過多地牽扯到自己身上,這樣,對方才會感受到自己是真正被關心。

    如何共情,簡單來說有四步:

    第一步:接受

    當一個人有了情緒後,去接受這個人有情緒這個事實,並開始關注這個人的情緒。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注意到你的愛人或身邊的人心情不好了,你就開始去關注他的心情。並且關注的時候是以一種接納的態度來進行的,就是允許他心情不好。

    第二步:分享

    在第一步接受並關注了對方的情緒後,緊接著就是要引導對方分享他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發生的事情。

    一個人會有負面的感受,一定是有原因的,哪怕這個原因不是當下剛剛發生的事情,也許是他想起了一些以往的事情,或者對眼前自己的境況的一種傷感,或是對未來的焦慮,這都是屬於負面情緒,都是需要人理解和共情的。

    第三步:肯定

    第三步,是整個共情的步驟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即便前面都做的很好,只要這個步驟沒有做好,基本是前功盡棄,甚至還會有更不好的結果。不是去肯定對方有“理”,也不是去肯定對方“對”了,而是去肯定他起情緒的那個邏輯,基本等於告訴他“你是有資格起情緒的”。

    第四步:啟發

    在共情的過程中,做完第三步,肯定了對方起情緒的原因和理由,基本上對方的情緒就會好很多。因為他既被接納和關注了,又滿足了述說的需求,也被認可了起情緒的原因和理由,心情已經好很多,也感覺到了被理解和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想起曾經尷尬的事仍然覺得很尷尬,這是不是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