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奈何橋口來碗湯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防範德國的入侵而在其東北地區的法德邊境修築的防禦工事系統。在一戰期間,法國軍方非常推崇大規模進攻戰,結果在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損失慘重。從此法軍逐漸摒棄了進攻戰法,轉而青睞於另一套極端戰法理念,即完全防禦。馬奇諾防線正是在完全防禦戰爭思想的下,所產生的具體產物。

    法國知道德軍能夠繞開馬奇諾防線,為何不延伸佈防到比利時

    透過在一系列線性區域部署大量野戰炮兵、加固要塞堡壘等手段,組建一個強大的防禦火力網。這實際上是吸取了一戰中頻繁出現的陣地戰、戰壕戰的經驗和教訓,但卻忽略了野戰環境下軍隊的機動作戰能力。畢竟20年過去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對軍事武器領域的運用,戰爭的形態註定會發生巨大變化。另外在具體操作中,法國也遭到了難題,比利時不願意配合法國修築馬奇諾防線。

    要知道,法國旁邊的比利時也是德軍進入法國的路線之一,所以法國需要抵禦德軍的防線其實非常長,只有法國和比利時聯合起來才能建立一條完整的防線。但是比利時有著自己的特殊國情,作為曾經尼德蘭的一部分,比利時位於歐洲底地區域,曾被多個王朝和國家所統治,因此國記憶體在三個不同的族群。北部靠近荷蘭的弗拉芒地區,官方語言是弗拉芒語(可認作是荷蘭語的一種方言);南部挨著法國的瓦隆地區,通用瓦隆語(與法語差別極小);還有一小塊從德國獲得的領土,民眾說德語。

    法國知道德軍能夠繞開馬奇諾防線,為何不延伸佈防到比利時

    內部國情的複雜不僅促使比利時國記憶體在一股強大的反法勢力(即弗拉芒地區和德語區),同時多股勢力相互掣肘很容易形成卡特爾化效應,在國家層面表現為外交善變。一戰結束時,比利時還跟在法國後面尋求對德利益,但當希特勒重整軍備以後,比利時立馬宣佈自己永久中立,想在德法之間左右逢源。比利時的不配合並未阻礙法國修築馬奇諾防線的決心,20世紀30年代貝當將軍曾率大批軍事專家實地考察法比邊境的阿登山區,最終認定阿登山脈不可逾越。如此以來,也就沒有一定的必要堅持將比利時納入防禦體系內了。

    法國知道德軍能夠繞開馬奇諾防線,為何不延伸佈防到比利時

    當戰爭爆發以後,法國曾提出入境比利時幫助它加強要塞防禦的想法,但比利時為避免德國對自己一戰行為的報復,拒絕了法國,繼續保持中立姿態。最終德國進攻荷蘭和比利時,併成功穿越阿登山區,擊潰了法軍。就這樣,法國為德軍精心準備的修羅磨盤成了繡花枕頭一般的擺設。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後,沿著“施裡芬計劃”的路線持續進發,最終佔領了法國和比利時全境,讓這兩個國家吞下了各自愚蠢的苦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輩子窮,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