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句明白
-
2 # RE姐
分析一下這類人的心態,首先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好人,同時這類人會用“好人標準”去衡量別人,結果就導致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不斷用做過的事去證明自己是好人,週而復始。其次,這類人通常愛佔一些小便宜,做好事不遺餘力,但是慣性的“得到主義”心態又在作祟,所以需要其他人回饋給他“讚許的眼光”。一點感想分享出來,不知道說的對不對,見仁見智
-
3 # 感悟情感真諦
這個問題分正當反方。
首先正方的觀點:
1、孔子都不贊成做好事不留名,不收取贏得的好處。孔子大體這樣說,人做好事沒有彙報,以後就沒人做好事了。
2、讓人知道的心態呢,無非就是獲得自己虛榮心的滿足。
反方:
1、你付出別人不會不知道,只是你付出就要索取,那在別人眼裡你自私自利。當你遇到難處時,原來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做好事,還要講條件,你說對嗎
2、讓人意識到了就行了啊。讓他們意識到你對別人的好並不是一種必須的。
總之呢,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
陽德回報得很快,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讓其他人知道了,他們會表揚你、讚歎你的好心腸,然後給你獎勵金、頒個錦旗之類的,然後你的這個福德就被報掉了,這個德就積不住。
做了好事但是不讓人知道叫陰德,陰德由於一直沒被回報掉,所以後面的福會越積越多,最後的回報也不同凡響。
所以不要怕做的好事不被人知道就白做了,其實你的德積在那兒永遠是你的,別人搶不走偷不掉,它有自修自報的一天。俗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陰德便是這個意思。
-
4 # 知足常樂4616711913571
做好事留名就是滿足個人的虛榮心罷了。別人說幾句感謝話、收點感謝禮品。我覺得舉頭三尺有神靈做好做壞天知道。我做點好事,別人拿東西不要、錢也不要。別人再感謝我、我就說不要感謝我是阿彌陀佛讓我這樣做的。要感謝就感謝阿彌陀佛!
-
5 # 源爸爸
做了好事想讓別人,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雖然中國傳統道德觀是做好事不留姓名,但是這並不一定符合人性,人的認知水平高低各不相同,社會公德總是高於個人道德,有時候做好事是需要獎勵和認可的。看一下哪些人是非常需要鼓勵的,做好事是需要別人知道的。
1助人型人格:生平就喜歡助人為樂,但是這並不是無嘗的付出,他們是非常需要愛心回饋的,適當的回饋還是很有必要的。2成就型人格:付出了沒有回報的買賣是不好做的,這類人格也是渴望回報的,適當的鼓勵與肯定是讓他們前進的動力。3快樂型人格:默無聞是非常沒有意思的,無聊空虛會崔垮他們的積極性,有意識的給予互動行為可以讓他們找到樂趣。
回覆列表
第一,這是心裡作用,給人增加自豪感。
第二,做好事讓人知道後會讓人產生榮譽感,畢竟每個人都渴望被成為焦點。
第三,這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行為影響到身邊的人,促進美好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