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料捕緝
-
2 # 琴島牧風
應該承認,“男尊女卑”是古代華夏文明史上最明顯的特徵,但古代女性並不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百姓家的女人要採桑、採茶,還要下地勞作。即便是大家閨秀,也不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題主可能受“明清”文藝作品的影響,才有如此結論和問題。
最好的佐證是李清照的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這首詞告訴我們,那時的女孩不但可以外出,還可以醉酒。同時李清照的人生經歷還告訴我們,那時的女人還可以再嫁,再嫁非人後還可以離婚。
隋煬帝修大運河時,徵調200多萬男女民工。也就是說,那時女人不但可以出門,而且還要服徭役。
漢武帝生母王娡先是嫁於金王孫,生有一女之後,離婚又嫁給了漢景帝。這說明那時女性是自由的、思想也是開放的。
秦以前的時代,甚至沒有了男尊女卑的問題。女人真正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歧視,大約循序於宋代,特別是“明清”兩朝,把對女性束縛和歧視演繹到了一種無以復加和變態的地步。這個時期女性的思想是被禁錮和扭曲的、身體和行為是受約束和迫害的。
-
3 # A幹他一個億咱就退休
古代女子大多養在深閨人不識,足不出戶是有身份的象徵,這代表她家庭條件好,有父兄丈夫保護,可以宅在家裡衣食無憂,也說明家教好,恪守婦道不隨便拋頭露面,名聲清白。在古代,一個女人說自己足不出戶,門口那條街上都能迷路,這種話簡直是赤果果的炫耀啊。實際上是“三從四德”的延伸:女子需要遵從男子,所以不得男子允許不得出門;女子需要舉止端莊穩重,所以不可輕易拋頭露面,免得被人視作不穩重、心思向外。也有像李清照一樣從北宋跑到南宋,多遠啊!不過每年春天貴族女眷都會出門踏青的,花開時節也會去賞花……
說到女子養在深閨人思想開放嗎?想想《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探清水河》裡大蓮妹妹和六哥哥!他們愛的如飢似渴何等熱烈奔放。今天只說《探清水河》。探清水河的年代是清末,一個極為思想封建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思想壓迫著每一個女人,大蓮雖然衝破了當時的世俗觀念,可是家庭和時代不允許她一個未婚女子做出!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來,所以愛情悲劇就發生了。
清末民初滿族的聚居區火器營村,一個類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清末民初,該村以製造槍炮為主。村裡住著宋老三一家,以種大煙、開煙館為生。老兩口子膝下無兒,所生一女起名叫大蓮。老三兩口子整天吃喝玩樂,不關心女兒的婚姻大事。養在深閨的大蓮後來遇到本村青年農民佟小六,他們兩個就偷偷地相愛了。有次小六來到大蓮家,他倆偷偷地幽會被父母發現,這一下可惹下大禍,在傳統的社會,這是辱沒祖宗、敗壞門庭的行為。父親用皮鞭子把大蓮打得皮開肉綻,給她一把菜刀、一根繩子、一把剪子叫她自裁,大蓮被逼無奈跳進了門前那條頤和園流出來的一條長河一--清水河。小六聽說大蓮已經跳河自盡,便帶著燒紙來到清水在一個悽風苦雨的夜晚來祭奠大蓮,祭奠完也跳河自盡。為紀念這個忠案節特惠的愛情故事,後來有人編成了小曲到處傳唱,《探清水河》從此就在北京廣泛流傳。
-
4 # 鬥哥說史
多年的常識告訴我們:古代女子大多都宅在家裡,不愛出門。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禮教指舊傳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和道德。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禮教,指禮的教育。此語出《列子·楊朱》一文:“衛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禮是指: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
這裡,說到女子不出門,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古代嚴格的封建禮教。按照禮教的規定,正經人家的女子不能隨意地拋頭露面,那些常年在外的女子往往被時人認為是“不合婦道”之人。但其實,女子不出門的原因,並無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首先,我們來說說惱人的封建禮教,我們古代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其中,最突出的一個表現便是一夫多妻制度。那時候的男人,不管你是什麼地位,只要有錢,你都是可以娶到許多個老婆的,這在法律上是允許的,道德上也符合規範。
但是,相比之下,女子就沒有類似的一妻多夫制度,一個女子只能事一夫,即使丈夫死了,女子改嫁都會或多或少被人們認為是不忠貞的行為,而那種守寡守到老的女人,往往作為範例被人們口口傳揚。《禮記》中就有類似的“大道理”,說:“丈夫的妻子的天,妻子不能有兩個丈夫,就好比世界不能有兩個天。”
在古代,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由此可見。
就我所見,古代的中國男子都比較雞賊,他們害怕女子跟他們一樣在外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以後,會變得比男人更加優秀,更加有見識,於是,便硬找出各種理由將女子禁錮在家裡,甚至,連學也不讓上,就像孔子說的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語,幾乎成了整個中國古代男子不讓女子學習新鮮知識的道德依據。
不僅如此,《論語》裡還將女子和小人視同一類,將女子貶低得一無是處,這種事情要放到今天,那些女權主義者非上街遊行不可。
當然,這種現象在古代大多數時候如此,但是,偶爾也有例外出現。
唐朝時候女子的地位就相對要高一些,根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那時候長安一地的士人女子都喜歡在春天之時在野外地區遊玩散步,路途之中偶遇那種名貴的花朵,就隨地鋪下枕蓆休憩一番,並用自己鮮豔的紅裙子圍成一個帳子,場面奢華富麗。
另外,每到正月半後,女子們有的騎馬,有的駕車,在園圃之中搭設帳篷,來慶祝春天的到來。所以說,在唐朝,女子不光白天黑夜均能自由出入家門,甚至,一些有膽魄的女子還能在外做生意,這種景象在其他朝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唐朝時候雖然女子地位不像以往這麼低,也沒見唐朝因此而出什麼亂子,反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之前男子們約束女子不能擅自出門的各種嚇人的理由都根本不成立,完全就是男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而強行設立的。
說起來,真正將女子不能出門這種潛規則確定下來是在宋朝,而之後的明、清兩代人經過幾百年的封建禮教洗腦,對此早已沒了異議。我們有個成語叫大家閨秀,說的就是那些常年不能外出,只能龜縮在家裡小房間的女孩子。
我們通常將其用作褒揚之詞,但是,這個詞語背後的真相卻讓人倍感心酸。即使在家裡,女子也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否則會被認為是輕佻,不禮貌。一般人家裡都有一間閨房,女人的生活的全部內容大都在閨房裡完成。
-
5 # 勇哥說史
很高興回答你問題,這要從身份地位去區分,大家閨秀可以肯定告訴你是的,古時候的女子不鼓勵出門,實際上是“三從四德”的延伸:女子需要遵從男子,所以不得男子允許不得出門;女子需要舉止端莊穩重,所以不可輕易拋頭露面,免得被人視作不穩重、心思向外。
繡花、化妝和彈琴是古代大家閨秀必備的技藝!
刺繡大多是婦女所為,而其前三從四德教條,是古代的婦女很少有拋頭露面的機會,常在深閨之中,因缺少娛樂,僅以手工為消遣,常而流傳甚廣,技術也越發的精湛,再者,古代婦女的勞動不外乎家務紡線等等,針線的夥計也就成了家庭收入的一些來源。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愛美之心總是有的,女孩子當然也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呢。在古代琴棋書畫是有先後的,而琴是公認的排第一位的,女子學學彈琴不就是更有雅調嗎。
然而唐代民間婦女自由戀愛、自由結合的事是比較常見的。
"娼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採同心蓮。""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這些詩歌都寫出了勞動婦女自由的愛情生活。她們長年在外勞動,與男性交往較多,禮教觀念淡薄,感情自然純樸奔放,所以自由戀愛的事較多。至於一些中上層的女子,這類事也不少,而且社會並不過分譴責。
例如,才女晁採與鄰生文茂時常以詩通情,並乘機歡合,晁母得知,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於是為他們完婚。女子與情人私奔之事也時有發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與進士王玄宴相戀,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但到了唐朝末期,事情突然發生了轉變。唐朝末期,藩鎮割據迭起,中國各地都充滿了硝煙。唐朝男士們紛紛將喜歡在外遊逛的女子們接回家中,告誡她們要少出門,以防被戰爭傷及。
-
6 # 太史公後人
唐宋時期,思想確實開放了一些,但是古人後面因為唐宋時期女人的開放,也悟出來一個道理,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明清開始,對女子又重新各種禁錮了。
-
7 # 俊傑小哥
古代女子思想開不開放那要看那個朝代了。要論思想開放不開放,就必須要先看女性的地位。
明朝以前女子的地位其實也不是很低,那個時候女性跟男性一樣可以讀書寫字,琴棋書畫都可以學,那個時候的才女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到明代後,女性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要纏足要養在深閨。清代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好的闡述了女性的地位。
回覆列表
“深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十指不沾陽春水”都是形容古代女子不能拋頭露面的封建禮教。和裹小腳一樣,前者是對女子肉體的迫害,後者則是自由的限制,在重男輕女的傳統以及封建思想的大背景下,古代女子的地位可想而知,接受教育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不能輕易露面”是古代女子有形的禁錮,真正對她們思想產生限制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愚昧的封建時期,連“男子有德便是才 女子無才便是德”此類荒唐言語都能被俸為箴言,女子少有知書的機會,文化普及程度可想而知,她們所知道資訊都是跟隨封建大流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對此懷疑的念頭都怕都是很少,怎去談了解道理?更別說開放思想了。
說到這裡你可別著急反駁我。你可能看到影視劇裡的古代女子婷婷玉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那是富貴人家的閨女,雖說富貴可是所學並非書文,古代稱讚女子要麼猶抱琵琶半遮面,或者暈暈如嬌靨,也古代富貴人家認定女子學刺繡繪畫才是正道,才能彰顯本家的禮儀教養,古時都沒見幾句誇女子讀書好的。當然這是富貴人家的女子,古代覺得女子經常出門很丟人,可是窮人家的女子不得不出門勞作維持生活。在封建時期,底層的人往往佔多數,富人家的女子都尚且缺少教育,女子開放思想的途徑就稀罕了。順便提一句女子深閨是宋代開始的,明清後女子不能輕易出門變成了一項預設的規定。
當然自古以來,確實也有不少巾幗不讓鬚眉展露出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的蘇小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李清照,她們都是封建泥潭閃出些許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