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吟148119260
-
2 # 結爐草堂
如題主所言,清代的文字獄要比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要嚴重,為什麼?
前言我們先分享一下,焚書坑儒它焚的並不是什麼書都燒,那這個什麼內容呢?獨尊儒術又是什麼情況呢?一起來看看
我們可以看到始皇只是燒詩書,和道術方面的典籍為主,並沒有燒諸子百家其它的重要的典籍,如醫學典籍,農業方面和思想等重要經典。
術士在當時的流弊還是比較嚴重的,因為它的背景是由巫醫而發展來的,始皇並沒燒掉《皇帝內經》等醫學典籍。
詩經嘛!主要是六國歌頌的是前面的王,我現在是你們的王了,他自然不願意,燒了,重寫。你要是能靜到極點,專注到一定程度,也是可以寫出一些很OK的詩詞什麼的。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文說的只是抑黜,沒有說摒棄百家,只是主推孔子儒家學說。
由先秦諸子百家發到展到漢武帝這個朝代的儒家學說,實際上已經把道家,法家等思想學說柔了進來。我們來看看漢武帝說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是哪六經,就可以得知上面我所言不虛:《詩》《書》《禮》《易》《樂》《春秋》。
可以看到六經中有部《易》,這部就是《易經》,它是道家和陰陽學說的核心。
所以其它的學說,也沒有被消滅,只是當時不受漢武帝重視了,民間依然還是有的。
清朝文字獄為什麼殺傷力大?文字獄的成份,其它朝代也多少有點,只是程度不同,但是唯清朝最為嚴重,為什麼?
第一、清朝在當時是屬於外來民族,它們為了統治,可想而知那要改多少東西
第二、儒釋道等諸子百家發展到清朝,按三千年算,那已經是兩千多年了,那殺傷力大不大?
第三、整個文字獄的經過是由清朝,幾代皇帝一起為了統治而進行的,那個深度你想想?那個修改的程度你想想?
總結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文字獄的影響程度要比“焚書坑儒”,“獨尊儒術”影響要深遠,要嚴重,其它朝代的統一是整合,清朝是修改,這不是一個概念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知題主和網友怎麼看?
-
3 # 三十五度講歷史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中國統治形式也從列國對峙發展到了強大而統一的漢帝國,思想意識的統一是帝國統一的基礎,而帝國的統一又強化了思想統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後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一是正式確立了儒家在中國統治階級中的正統地位,統治階級要想坐穩江山,學習儒家文化,遵從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是基礎條件。只有這樣,才能爭取中國文人階級的支援。同樣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存在時間很短,而清王朝認同推崇儒家文化是統治時間較長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是為中國成為文人帝國建立了基礎條件。董仲舒提倡“事在強勉而已”,這和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脈相承的,儒家提倡積極有為,提倡學而優則仕,一掃漢朝早期黃老無為之說,中國最有智慧的文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中國開始文人治國。
三是妨礙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萌芽,造成了中國封閉落後捱打。儒家重農抑商,在封建時期,商人社會地位較低,而且國家政策處處打擊商業發展。在世界歷史走向工業革命的關鍵時刻,中國選擇了閉關鎖國,將自己置於歷史潮流之外,最終造成落後捱打,淪落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
4 # 樵夫砍史
我試著從三個階段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
第一階段,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經歷了孔孟之道的誕生髮育成長乃至成熟到在戰火頻仍諸侯爭霸中禮壞樂崩世代更替最後純粹化為一張權力的麵皮。春秋時代,百家爭鳴,各種思潮在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裡自然發育,興盛。儒家、道家、法家、經家、術家、名家、墨家等等,各色人等,無不施展自己的才華,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無論哪家,他們都想讓自己的學術思想,在實際的社會經驗中得到運用和實踐,藉以自家作為天下楷模的名譽。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各種各樣的思想體系爆發的背後,實際上對應的是諸侯林立的局面。各家思想要想流傳發揚光大,必須依賴諸侯國這個實體,進行驗證和改良,這樣才有傳承的機會。
以周朝為例,它的最高統治者以天子這個名頭統御萬方,在武王取代紂王這個過程之中,幾乎把紂王說得一無是處。要知道,周的手段,打著為民除孽的名義,得到本來該屬於民眾自身的土地之後,以“天子”之名,很快把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這就拉開了民眾與統治者之間巨大的差距。這差距本身,張揚和昭示了了統治者的貴族屬性。
何以讓天下臣民信服呢?周天子做了兩點:
①分封諸侯,把手中的權力分處去一點,讓各諸侯王作為自己在各個地方統治的代理人。
②確立統治思想,以孔孟之道成為權力統御的核心。向天下臣民宣示:天子者,天選之子也。是上天選出來管理天下臣民的,他的高貴性,獨一性,排它性,給權力自身添上一種神祕色彩。常人不可妄自揣度。
孔孟之道的核心在於“仁”,不是人性的是“人”。天子行仁道,庶民侍天子以忠。周朝能夠傳承八百年,賴孔孟之力甚也。
各諸侯國的強勢崛起,意味著天子確立的大一統思想體系的崩潰。
法家也好,儒家也好,道家還好…等等,它們之所以能茁壯成長,各自形成思想壁壘,也在於諸侯國的崛起。各色思想需要成長,作為各諸侯國的諸侯王同樣需要一種思想,來完善統御治下臣民的體系。
百家爭鳴也好,各顯身手也好。它們的存在,跟諸侯國的確立、存在、發展是相輔相成。即便低調如墨家,它一樣有自己擁護的諸侯王。
在整個世界文化大局之中,由於它誕生的比較世界其他各國較早,才沒有了夭折的意外。儘管隨後它的成長伴隨著血腥和暴行,但他終究還是經過洗禮,成長起來了。
第二個階段,秦帝國時期,法家思想體系大放異彩,“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名義上的不能承受之輕。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崛起併吞並六國為一體,在於法家思想的大行其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儒家提出來的,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出來。而作為法家代表的商鞅,在強勢變法中體現出來了。當此之時,秦國西臨強戎,東鄰六國。生存空間的狹隘,讓他們必須足夠血性才能活下去。“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正像他們歌裡唱的那樣。誰能讓他們強勢凝聚起來,誰就是恩人,誰就是思想典範。商鞅很幸運,遇到了秦孝公,秦國很幸運,遇到了商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商鞅變法以一種強大的洪流作用,推動秦國向前。
後來秦始皇能夠翦滅六國,成華夏大地於一統,商鞅創立的軍功受賞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戰時法治,在戰爭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當戰爭消滅時,它就顯得不合時宜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他統一的是土地,統一的是臣民,但東方六國,哪一個不是傳承上百年的,思想,文化,禮儀,風俗等等各方面,大相迥異。文化思想體系的統一,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時間,如果還用嚴苛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六國臣民,則力有未逮。
秦始皇在登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寶座之後,他做夢都想的是如何讓這種統治輝煌傳承萬世。在傳承這個問題上,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能夠長生不老。在他周遊六國舊地的過程當中,曾經到過山東地界。此時的山東,臨海,漁業比較發達。經常出海打魚的人,肯定看到過海市蜃樓之類。經過各色人物的口口相傳,到了始皇帝這裡,便變成了“海外有仙山,山在飄渺雲海間”。於是,修仙得道以求長生,便成為秦始皇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個著名的徐福,便是這場修仙運動的領軍人物。後來,徐福迫於巨大的壓力,出東海一去不復返。始皇帝大為光火。而自稱煉丹術士的候生和盧生,不但煉丹無所成,還把始皇帝的汙點四處宣揚。後被人告發,兩人攜款潛逃。秦始皇惱羞成怒,下令封鎖咸陽城,捕四百六十名術士而暴殺之。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事實上,始皇帝對於六國儒士們,還是頗為寬大為懷的。典型的事例是秦始皇封禪泰山之行。之所以封禪無非是表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同時向儒家思想靠攏,以獲得東方六國臣民的認可。但思想深深植根於周文化禮儀的六國儒生們不僅對他冷嘲熱諷,而且對秦王朝的功德也持全盤否定態度。
《史記·封禪書》分兩處詳細地記載了儒生們對秦始皇封禪泰山的態度。
其一是封禪發生的當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其二是秦朝滅亡之後,“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偽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後世史學大家司馬遷更是火上澆油,"此其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焉。 "
倘若始皇帝真如儒士們所說的那樣暴戾無道,“焚書坑儒”是真正的文化浩劫,那麼儒生如何能得以留存性命,對其口誅筆伐?天下典籍盡毀,儒士們又憑什麼史實認定始皇帝的惡刑惡政?
儒家士子們以“焚書坑儒”為藉口,貶蹋始皇帝之功,藉以抒發在其治下儒學始終被壓制於法家思想的那種憤懣和不滿。他們始終認為,與西戎比鄰雜居的秦人們,與他們這些傳承於周制舊禮的根正苗紅的六國臣民來講,是格格不入的。他們的文化自信和驕傲,讓他們只學會了譏諷和朝弄,而不是順應潮流時勢的客觀尊重。
第三個階段,劉邦創漢到劉徹革新。當劉邦在一儒生帽子裡撒下尿水時,儒生們知道,他們的地位,不會隨著漢代秦而有所改變。
當劉邦以他在市井街坊學來的政治厚黑學剪除項羽這個軍事強敵之後,跟隨他打江山的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候,開始顯得扎眼了。他的方法是分封劉姓諸侯王,削減異姓王的勢力。劉邦當政時,他汲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訓,以郡縣制和諸侯王並立的方式,統治全國。在整個中華大環境之內,他面臨的形勢是極其嚴峻的。對內,諸侯林立,削弱著漢作為一個整體國家的財力和武力,混跡於市井,發跡於市井的劉邦,他對於國家文化道統的理解或者說奉獻,微乎其微;對外,輕率地發動機起對匈奴的軍事行動,最後被圍七天七夜,靠著陳平的諂媚和詭計才僥倖脫險個。整個劉邦時代,國家的道統法理可以說是相當混亂的。
到文帝景帝時代,對於外敵匈奴,賴於國力的孱弱,只能奉行和親政策。對內,無為而治,道家思想成為氣候。而這種循規蹈矩因循守舊的內向型政治生態,也是源於中央皇權的幼小和孱弱。從天才的政論家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到六親不讓的晁錯的削藩策,漢時代的卓越的知識分子對於國家憂心忡忡的那種擔憂態度,一方面體現了他們的國家情懷,另一方面也證明,此時的漢帝國,還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應付內外危局時,是顯而易見捉襟見肘的。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就是最好的明證。那麼,無為而治的道家文化,就不能一直身居高位,處於國家權力中樞的核心,以御萬方。
公元前135年,武帝建元六年,一生奉行道家學問的竇太后竇漪房去世,漢武帝劉徹終於等來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他以雷霆手段,先後剪除國舅田蚡、太后王娡、三朝老臣竇嬰、地方霸王灌嬰、江湖俠客郭解等多方勢力。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先後提拔出身卑微的衛青、霍去病為將,精煉軍馬,以為對抗匈奴之計。
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國策,由儒生代表董仲舒提出,在漢武帝手中得到肯定,改良,進而成為這一時期的思想國策。可以說,武帝這一政策,是影響深遠的,在當時的整個世界環境來看,都可以說是深謀遠慮的。武帝之前,國家如同伸開的十指,各自為是。武帝以儒家思想,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以國家使命感為軸心,讓分散的國力凝聚成一個有力的拳頭,面對強敵時,展示出強大的戰力,使中原民族不再受北方遊牧民族襲擾劫掠之害。國家終能向前發展,中原文化體系不至於被遊牧文化所虐殺。
可以說,中華文化文明的成長壯大,漢武帝居功至偉。
後世常常有人說秦皇漢武的專制,害了民眾。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二位口誅筆伐。
我想說的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把秦漢明月放在世界格局中加以考量。漢帝國的時期的西域諸國,以及北方的匈奴,再往西去,就是強大的羅馬文明。如果中華文明不能在這一時期凝聚成一個傳統,那麼北方的匈奴就會以其剽悍、狂野、粗蠻踐踏漢家天下。文化的根基就會被西方摧毀。“漢武帝雄才大略,“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是不允許其它思想存在,而是在當此歷史變革生死存亡之際,必須有一種思想能夠統領終生,把國家的凝聚力架構起來,不能是一盤散沙,各行其是。武帝的中央集權,自有獨裁的成分在內,但不能借此否定他對漢民族的再造之功。
中華文明,為什麼叫漢家文化?本就是因為在中華文明肇基之時,武帝時代的國民性格塑造是成功的。它是昂揚的、向上的、生機勃發的。
今日儒者,常常以“專制”之名,在今天的視角之下,對秦始皇、漢武帝斥以筆墨討伐,說他們枉害了民眾思想。怎麼就不想想,封建文化制度能夠傳承2000多年,怎麼可能盡是糟粕?自武帝始的外儒內法的治世法通,可能一時錯,不能時時錯。所謂因時因地制宜爾可,不可求全責備。倘使千年前的帝王武帝能夠穿越至今天,是否會為他的努力他的革新心生嘆息呢?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們都是同一種文化文明哺育的芸芸眾生。今日之枷鎖,豈能怨懟於千年前的武帝肇基歲月?
事實上,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二千多年都過去了,封建主義的道統也已被時代埋葬,為什麼我們至今沒有絲毫進步?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諾亞方舟的遺恨豈在於水泊之不興?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什麼也不能成為一件想脫就脫的神祕的精神外套吧?
套中人徹底覺醒之日,便是我們這個民族真正走向興旺發達之時。
-
5 # 大秦第一法師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定格新文化運動時期。當歐美的堅船厲炮開啟國門,中中國人淪為下等人之後,中國人的深刻反醒是什麼?是儒家思想害了中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批儒批孔運動,連同毛主席也是對儒家文化保有深刻的警覺,包括後來的批林批孔運動。
作為一個皇權時代一家獨大的儒家思想為什麼會受到如此批判?那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儒家的前世今生!
儒家學派發於春秋孔丘,大成於戰國孟軻,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克己復禮,重回封建諸侯制,在那個大爭之世根本不被待見!
秦統一六國朝議體制,到底是遵循周諸侯制,還是奉行中央集權郡縣制,各色大儒極力推崇諸侯制,結果可想而知!儒家徹底被掃入垃圾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暴病而亡,大秦帝國在趙高胡亥手中瞬間分崩離析!
漢高祖劉邦奉行秦制秦法,推崇道家黃老之學,政治上無為而治,然而一直有兩大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封王制度,二是治國核心理念!後來歷史先是證明了漢代的有限諸侯制直接導致八王之亂,而另一天條則對後世影響最深。這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放棄了重回周禮的政治理念,完全屈服於封建皇權。這裡特別注意:大秦帝國不是封建皇權,而是中央集權,更不是封建!
-
6 # 明心自覺
先說說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怎麼形成的?
自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開始。前後共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國,當時的人口本來就稀少。再這麼一分,估計小一點兒的諸侯國,人口千八百甚至更少也說不定。這個時期,可能就是老子眼裡理想的,小國寡民的時代。
然而武王沒幾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周公旦開始輔政:即周公。
周公為了加強統治,穩定社會秩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也就是以德立國,以禮治國。(注意不是依法治國。)
周公在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精通易經八卦。而且,他把前人對易經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歸納,總結,整理形成一套最初的易經思想體系。後人稱之為《周易》。他制定禮樂的根據,也是來自於他的易經思想。總之。周公是一位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人物。直到今天還在為我們解夢
至此。從西周一直到東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那麼人口的增加,就自然會產生增加土地的需求。而當時生產力低下,開發土地不如去搶現成的良田。再加上地域,水資源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征伐。
至東周開始。周王朝的統治進入衰敗期。由於長時間的戰亂,自然會使一些人產生探索結束戰亂的想法。那麼時間一長便產生了許多所謂的思想家。一時間各種思潮湧動。由於各種思想觀點看法的不同,自然會產生爭辯。於是出現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時佔據主流思想的一共有“道”,“儒”,“法”三家。
其中,老子的道家的思想,雖然本人認為,是最適合於人類生存的思想,但由於太過理想化。實行起來也太難。因此難以得到統治者的認可,最後只能淪為,民間少數人修身立命修道成仙的工具。可能,當人類真正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到《道德經》思想的正確性。但是能不能來得及挽救人類也不好說了。
再說說孔子的儒家思想。他的三綱五常,君臣,父子,克己復禮,這一套。充其量對統治者維護統治能起一點兒作用外。對富國強兵基本白扯。在當時戰亂的年代,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雖然他的思想在當時很能佔據主流。七國當中有六國普遍能夠接受儒家思想,只有秦國排斥儒家而接受法家。但最後也只有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後,國力才日益強大起來。到了秦王嬴政時期。終於掃滅六國統一華夏。
至此,法家思想對後世歷史的走向起了很大的主導作用。此後秦王嬴政,繼續李斯的法家思想。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下設郡縣制的大一統國家。並首創了“皇帝”這一至高無上的封號。
隨後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統一道路,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和文字以及度量衡。最被後人詬病的就是他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行為。確實焚燬了大量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對於中國文化史來說是一場浩劫。但是他並沒有坑儒,而是殺了400多個方士和術士。也就是那些兜售長生不老藥的江湖騙子。焚書是因為原六國貴族的一些思想家們,沒事兒就和丞相李斯進行辯論。李斯一個人也辯論不過他們。秦始皇一怒便下令焚書
焚書行為,雖然出於私利。但對於統一六國思想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因為當時大多數民眾的思想尚未啟蒙。這對於日後華夏民族形成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可以說至關重要。也正是由於民眾的這種思想觀念。對於日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產生作用。這也是中國能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能保持主體統一的原因。
那麼對於中國歷史來說,統一就意味著和平,分裂就意味著戰亂。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能夠享受和平環境,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和訴求了。
我們反過來看一下現在的歐洲,與中國的面積差不多。卻分成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遠的就不說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悲慘世界》這部電影)就是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爆發。波及全世界,死傷近億人。受影響的人更是無數。今天的歐洲想要達到真正的統一幾乎不可能。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國家意識早已根深蒂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真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秦始皇。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為華夏民族開啟了統一模式。
到了漢朝漢文帝時代。開始重視道家的思想。採用無為而治的方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與民休養生息。到了漢景帝繼續前朝的政策。經濟得以空前的發展。一時間國富民豐。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盛世。據說當時糧食堆積如山。以至於陳糧腐爛。國庫銅錢上千萬。穿錢的繩子都朽斷了。所以我認為道家思想是最適合與人類生存發展的思想。
然而,到了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這麼做。一是為了加強它的統治。二是為了攻擊匈奴做準備。由於經過前兩朝的文景之治,國力已經相當強悍。因此漢武帝一心想要洗去,前朝對匈奴和親政策的恥辱。因此漢武帝用了幾乎畢生的精力。對匈奴不斷的攻擊。幾十年下來,雖然打出了漢朝的軍威。打殘了匈奴。也擴充了疆域。然而國力又衰敗下來。老百姓又陷入了疾苦之中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文化。成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用來加強統治的工具。而每當朝代更迭的時候,起來造反的者,都要先批孔子。因為要駁斥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嗎,可等江山坐穩了以後。又要把孔子抬出來。主張儒家文化了。總之從後來的儒,釋,道,三家來看,儒家文化佔據了主流。可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他們的思想根基,都來自於易經易理。佛教是外來品,而法家的思想如今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法制觀念。
-
7 # 大漢校尉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善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
自古以來的輿論,一談到著名的昏君,首先就是商朝的紂王了。紂王到底有多壞,已經無可考據,但商紂王的歷史是周朝人寫的,紂王越壞,周朝人的鼎新就顯得越正義。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秦始皇身上。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抗匈奴,但孟姜女把它哭塌了,因為長城下埋葬了她的丈夫。這樣荒誕不經的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但千百來卻成為了秦始皇的罪證,恐怕這故事也是漢朝人編的罷!
武王建周,天下荒蕪,百姓也不多,所以大封宗室、功臣等眾建諸侯國,以拱衛王室。這個“封建”不是我們從西方史學界生搬來的史學名詞“封建制”,中國的封建社會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就已經消亡了。周代建國既久,天下諸侯開始尾大不掉,不能管控,堂堂周王只不過如同一個小諸侯,列國彼此侵伐,天下數百年來戰事洶洶,百姓生靈塗炭。秦始皇很清楚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封建制度,因此當他統一天下後,首要的事就是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
秦朝有博士七十人,用為國家的智囊和學術力量,國家大事,博士有參政議政的職責。秦始皇召集眾博士議行郡縣制,博士淳于越提出反對意見,他引用古書,論證從商周千餘年來,天下皆行封建制,秦朝也不能例外。秦始皇說服不了有理有據、義正辭嚴的淳于越,但是博士們的輿論卻是一股很大的反對力量,於是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奏議,禁止以古議今,禁止民間私學,並將天下圖書除秦史、醫藥、卜筮、農耕等統統焚燬。這便是焚書的由來。
至於“坑儒”,則是有些冤枉秦始皇了。秦始皇欲求長生不老,乃用了一些術士求仙藥。其中有侯生、盧生二術士,騙了秦始皇很多錢,卻煉不出仙藥來,於是畏罪逃亡,並一路散播秦始皇的壞話。秦始皇大怒,命搜捕坑殺術士四百六十餘人。這便是“坑儒”的由來,說秦始皇濫殺是對的,說他殺的全是儒生就有些刻意誇張了。
秦始皇的焚書,對中國的文化是一場巨大的浩劫,很多書籍就此亡佚;而坑儒雖主要是針對術士,終歸是濫殺,且其中不免雜有被枉殺的學者,這是無可置疑的。
然而就郡縣制本身而論,卻是奠定了中國二千年來疆土穩定與國家統一的大舉措。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一郡,大致是今天長城內的疆域。郡縣制的好處是國家直接派員管理地方,至此革除了自春秋以來諸侯割據、征戰不息的弊端,使國家的政權統一到中央來,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大功績。
漢朝初建,雖也大封同姓宗室和功臣為諸侯,與郡縣相雜,但不久景帝便開始削藩,再到武帝的推恩令,諸侯就僅能享有封地的租稅,與富戶無異,漢朝的封建便名存實亡了;西晉欲行封建,便有“八王之亂”,但也僅同於權臣執政,非春秋戰國的封建可比;南朝則是以宗室任守令,權在守令而非王侯;唐朝諸王聚於京師,算是名譽稱號;只有明太祖封建諸子,欲以拱衛皇室,然而到朱棣時便廢除了。所以自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之後的二千年,封建制已無可恢復。反觀今天的歐洲,皆因羅馬帝國的封建制度,到今天分裂成諸多國家,雖有所謂“歐盟”,也是各懷心事、形同虛設。
二是改革國家的用人制度。漢初的各級政府,是由功臣、宗室、外戚組成,一二傳之後,後代腐敗無可作為,之後又有“資選”,以家產的豐厚來決定任官的資格,於是朝廷上下,官員與富商、任俠互相勾結,公權私用,魚肉百姓。董仲舒的對策:由國家建立太學,設五經博士從各地舉薦品學兼優者入學為博士弟子員,培養為將來的官員;命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經考核後任用。從此,漢朝的政府人員組成,從過去的功臣、宗室、外戚、商人,一變為以誦讀儒家經典為前提的,德行優良的知識分子,此後隋唐的科舉制也是從此而來,而二千年來的人才選拔和精英治國的制度也是以此為肇始。西漢政府由是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士人政府。
-
8 # David雜談
無論是百家爭鳴、焚書坑儒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歷史潮流必然的選擇。
春秋戰國各國亂戰,才有了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本質就是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人士為了解決諸侯亂戰,各自提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神化這個事情。
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必然的選擇。以前社會動盪,各種思想可以並存。現在國家統一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思想當然也要統一,所以才有了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在黃老學說解決不了匈奴人入侵的這個事實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的,也有必然的選擇性,窮則思變麼。
這三個事件不是導致歷史上各學派銷聲匿跡的根本原因,頂多算是外因,各學派銷聲匿跡的內因是跟不上發展的速度被逐步淘汰。一部分融入儒家,傳承下去。
清代的文字獄和上述三個事件不太一樣,文字獄是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打壓被統治者的反抗情緒而興起的,不破壞文化傳承,只打擊被統治者的創作熱情。
-
9 # 山東梆韻魯西南
這個問題有點亂,不知何處回答全。
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百家爭鳴,也就是大國小國,國中國,真是幾裡一侯,百里一公,造就了學派林立,學說橫行,學術應接不暇。許多人為了達到自己學派的目的,遊說於各國諸侯,來實現學說的理想化。孔子周遊列國就是如此。那簡直就是一個亂。到了秦始皇當家了,統一了中國,這個時候出於國家管理的角度,是不允許這樣毫無章法的混亂,學派之間的勾心鬥角。所以,才有了焚書坑儒的舉動,這個行為,是儒家學派面臨了滅頂之災,差點絕了蹤跡。
長期的磨鍊和探索,儒家學派也成熟了許多思想,豐富了自己學術的內容。弟子們不屈不撓的抗爭,使儒家的治國安邦的學術得到了論證的機會,漢武帝終於採納了儒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終於迎來來輝煌。
由於長期積累和備戰,儒家的學說綜合化達到了豐盛的地步,滲透了整個國家角落。經過實踐,儒家學術很適合中華大地的統治,就是朝代的更迭,歷代的君王也沒有別的治國安邦的理念,於是,儒家的理論影響了
-
10 # 當代曹植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之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重創了儒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治國寶典,一直持續到清朝,同時,其他學術逐漸衰弱,甚至消亡。
法家重刑,儒家重名。以刑治天下違反人性,必不長久。以名治天下,各得其位,嚴尊卑,嚴秩序,主之以仁,輔之以刑,適合長期治理。
清朝的文字獄,加強了對民眾思想的奴役。
試想如果沒有百家爭鳴,就沒有後世的儒道等思想,而這些確是中國學術體系的源泉。焚書坑儒如果沒有發生,就不會有近千年的今古文之爭,還會儲存下來許多原滋原味的百家文獻。
相關內容
-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 “文字獄”的根本目的?
- 秦始皇焚書坑儒獨留秦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異曲同工嗎?
- 秦始皇焚書坑儒,而漢武帝卻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究竟是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核心還是限制了百家爭鳴?
- 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家學說分別有什麼影響?
- 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真的從沒落走向復興了嗎?
- 怎麼看待一些專家學者建議將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清朝滅亡?
- 百家爭嗚好,還是一家獨大更好?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哥劉德獻書獻樂,卻為何遭猜忌而死?
題主提到的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到了天下歸於一統的時期,便不復存在,這是因為統治的需要,更是由於統治者自身的需要。
我們先說春秋時期。
那是個大鳴大放的思想解放時期,卻在政治治理上是一個較為混亂的歷史時期。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論戰固然有助於人們釐清和解決思想上的認知問題,但更會造成人們投門思忖的誤會,甚而導致人們誤入歧途,從此走上不歸路。
春秋時期,我們也看到了很多著名的、知名的學問家、政論家、思想解放者,爭相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成為鼓動甚至左右某些政治集團的堅實力量。比如我們今天特別崇尚的孔夫子,就是那一歷史時期的傑出代表,也運用他的儒家學說,影響和左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程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夫子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思想巨人。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還受到他的直接影響,比如他的“仁義禮智信”,比如他的“溫良恭儉讓”。
而自古而然的威權統治,從來都不會容許各種異端邪說嶄露頭角,甚至端上臺面成為一種和威權叫板的政治訊號,更不會容許異端之勢越做越大成為和朝廷分庭抗禮的鼎立之勢。
似那種在政體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厘頭全方位糾纏,造成統治地位失衡甚至制衡、傾斜,無論是哪個帝王,都不會大喇喇熟視無睹,任其發展。
這一點在漢武帝時期尤為明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白了就是一個御極萬民的統治工具,並上升為統一的行動綱領。這就天然的排除了那種各執己見而相互攻訐、相互拆臺、相互打壓、相互敵對的天然政敵對峙,也為全面統一政令、全面推行大一統的朝廷發展目標,奠定了十分雄厚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行動基礎。
也莫說是歷史上格外有名的威權帝王,就是一介守成之君、溫和之主也不會容許共同存在若干不相干的政治主張。
這種飽受詬病的威權制度,雖然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嘲諷和激刺,卻依然有著它不可替代的政治優勢。比如我們在全民抗疫的精彩表現,在西方世界看來就是嚴重剝奪了公民的自由權利,卻不知道他們的所謂民主讓更多的無辜人民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一個失去了生命的個體,再去強調他的自由權利,又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無知,多麼的蠢到極致。
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