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
2 # 遁世迷糊人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
首先不去討論仁義不仁義的事兒,芻狗用於祭祀,用完或燒或棄。說白了無論是天地還是聖人,無所謂仁義,只在於“用”。你有用合用且適逢其會,就合該你發達榮光一會。等你沒有了價值,那不管你之前如何,一樣會被冷漠。這樣的際遇和芻狗有區別嗎?
說白了,人不要把自己的價值用盡,後文說天地之間和風箱一樣,裡面雖然是空的但是空間還在,你一拉一推就有風出去。裡面沒東西是虛,古人對氣體的認知不夠,但是箱子裡確實有空氣。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東西多了、雜了有可能妨害思考與知行,還是應該抓住本質並守住它。細節性的東西因人而異、框架不變根據場合做應用,如果細節完全卡死了框架的話,你可以用,但是再加東西、再發展就很困難。做事抓住主題,隨機應變。
虛而不屈,底氣猶在;動而俞出,儲備充足;多聞數窮,誠意混淆;不若守於中,正心而已。
仁與不仁,在道不在慈,在用不在念;因仁而容,惟義而止。
芻狗又何妨?祭祀時風光,過後當柴火用還嫌難拆,踩碎了再用。說句實話,得其用時,風光無兩;觀其礙時,冷暖自知。仁與不仁,在合不合用、合不合時;說白了,去仁存義,唯用而已。
-
3 # 博士軒轅
用資本主義解釋最好,當然用馬克思的資本論解釋也行。
天地不仁與萬物為廚狗
意思就是天地財富降臨不是公平的,你付出勞動不一定得到相應的勞動報酬。天下人和狗一樣工作。
後面一句,就是,
既然天地不仁義,那麼老百姓,或者說人類之間就可以不講仁義,互相碾壓,侵吞,奪取他人資源。
比如古代的地主階級,比如資本主義階級。
比如,很多崇拜洋人的中中國人,恨不得中國只有西醫一種醫療體系,打倒一切非西醫理論。不能講仁義。因為很多人認為,中醫崛起,必須侵吞西醫資源利益。
就好比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崛起,必須搞殖民,必須侵吞別人的利益,來壯大自己。
實際情況是,中國或者中醫的崛起,只會讓中中國人,或者世界人多一種選擇而已。如果有資本,可以兩者都選,這才是自由。而不是沒得選才叫自由。
這都是天地不仁,下的眾生百態。
-
4 # 郭三滿
我不同意大部分人把它解讀為“聖人說自己無所謂仁與不仁”,我的結論是:當別人批評聖人不仁時,聖人根本就不予理睬,而是堅持自己的“中”心,即慈!
你問“怎麼理解這句話”,回答是,首先得有一個明確的思路,然後,才能把握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我的思路是,它是在一個段落裡的,是服務於段落的主旨的;然後,這整個段落的主旨是與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不明確這樣的思路,解讀者就會出現想當然的情形,以主觀的認知代替老子的意思,隨意發揮,大大降低老子思想的境界不說,還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是有害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這一章的主旨是什麼?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是老子對侯王的建議性結論。意思是,與其多費口舌去解釋爭辯而導致命數短竭,還不如守住自己的本心而依道行事呢。接著,我們會有疑問,要“守中”,不要“多言”爭辯,那會因何而爭辯?爭辯什麼呢?我們要相信老子是有智慧的,也是有邏輯的,不會無由頭地給侯王丟這麼一句話的。倒著往回看,是講天地如風箱一樣默默地付出的例子,這還看不出什麼。再看到本段的開頭,就明白了,原來是:有天地、聖人都不仁的說法!
倒序看完,我們再正序捋一下。要注意的是,本書是老子講給侯王聽的。所以,我們有一個“老子應詢侯王”的虛擬情境,就更好理解了。大意是:“常有人批評天地和聖人都不仁。天地和聖人怎麼迴應呢?先以天地為例來看,天地是不迴應的,只是默默地付出而已。真正的聖人也不迴應。這樣,他們的命數都很長久。所以,與其多費口舌去解釋爭辯而導致命數短竭,還不如守住自己的本心而依道行事呢。”
這下明白了,因何爭辯?是因為有人批評侯王做得不對了。那爭辯什麼?老子以天地和聖人也受到“不仁”的批評為例,得出結論說:不用爭辯,依本心從事就行。
3、如果這句話是聖人說“自己無所謂仁與不仁,視百姓如芻狗”,大家體會一下,這樣的聖人對百姓的疾苦是多麼的無感,他的心是多麼的冷漠啊!如今,美國的新冠疫情嚴重失控,幾乎實行的就是被動式的群體免疫的做法。於是,民眾批評政府是不仁的。而政府只能對民眾說無所謂仁與不仁了。與美國的“聖人”做錯在先不同,老子所講的聖人是沒有做錯的,正如中國政府的抗疫是做得很好的,仍然有很多的批評和甩鍋等,是與有人誤會、有人有意詆譭有關。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為“聖人不仁”而自圓其說呢?只能說是他們一頭扎進一句話裡,出不來了,過度解讀,給“芻狗”弄得一身髒不說,還以訛傳訛呢。所以,大積極的老子思想卻給人以很大的消極意味,也就不奇怪了。
這裡沒有引號的仁,不是儒家的“仁”,正如第八章說的“與善仁”,就是。當大家以為從“聖人不仁”得出“一視同仁”的讚許,就很了不得,殊不知,“一視同仁”比“一視同慈”還差得遠呢!
我們看《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從中可見,慈是三寶之首,就是聖人一直守著的“中”!而且,這個“慈”是每個人都有的,是最柔軟、最真切的本心,而且是能“勇”的。不多言以辯,不在乎錯誤的批評,依本心行事,就是“勇”的一種表現。之前的武漢封城,就是中國政府“慈勇”的體現!就算在平常,中國政府有說不管貧困的人民,讓其自生自滅嗎?什麼時候都不會、也不能這樣說!而是堅定地說“要取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這件事中國政府一直在做。
正如你把一株野花移回家栽種,你就不要跟我說你對它有多麼的仁義!而要檢討你的私心和不合道的做法。所以要“絕仁棄義”,民要“復慈”(第十九章)。疫情中,美國政府的緊急狀態和封城做法,就是這種所謂“仁”的表現了。
總結來看,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一步,就是要把它放在段落裡,從具體的語境中抓住它的本意。第二步,就是把它放到全書中,從老子的基本思想出發,確保對它的理解不跑偏,防止想當然和主觀發揮。
這樣理解完這句話,或者說領會了第五章和全書的要旨後,對我們也是有很好的現實指導意義的。我們把老子的智慧化在心裡,時時展現自己的慈心和勇氣,從本心出發做對的事,就不用顧及別人的不良觀感和無端批評了。這也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要義。
-
5 # 聽知了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有人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絡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另一種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
6 # 慎由
1.《道德經》 是公元200年,三國曹魏國 天才王弼註解《老子》之後的成果,因那個年代已經興盛佛學,好經文,王弼取 《老子》一書關鍵字眼 道、德,道的部分稱為道經 德的部分稱為德經,道是道 德是德,和今義道德一詞並不同,因而王弼註釋後命名《道德經》,流傳至今,《老子》原稿有很多說法,據說1970年代有出土;
2.王弼版《道德經》,嚴格講應該叫王弼註釋版《老子》,按西安交大哲學韓鵬傑教授說法,經典都要以前後文解原文,就如公元200年代以經解經的說法,《易經》也是那個年代註釋《周易》後的更名;
3.再回到樓主提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百姓不忍與百姓為芻狗》何解?
1.首先那個年代還未有標點符號,我以為要從前後文去推敲重新斷句才可能接近老子的原意以及王弼的解意;
2.其次《老子》(後名道德經)、《論語》都是對話題,後人省略了提問人、發問,直接整理歸納了回答精華。
3.綜上,我來嘗試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百姓、不忍與:百姓為芻狗。天地不是用仁愛造了萬物,萬物是無的作用在天地的彰顯(或許用今義無中生有 解釋天地造萬物),百姓(我以為一則是生命之統稱,要麼是人類之統稱,就如百官 百司);生命不是天地堅韌堅定造就,生命也是無的作用在天地的彰顯。這是排比句講述無的作用,即無為,您可去看原文前後文,我以為我解讀了幾分真意。
4.不仁以 不忍與 均類同後文中提到的無為不同表述,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無的作為,今義 無的作用;古文仁,人之二去象形延展,仁愛 仁慈;芻狗古代束草為狗,供祭祀用,祭後棄掉,象徵無用之物;忍,形動詞 使 堅韌;
-
7 # 易涵丶
"天地無情,萬物都是我卑微的狗."從《道德經》的第5章開始,“無情”意味著沒有偏愛,而“卑微的狗”是一種用草做成的狗,用於古代祭祀。儘管它是由草製成的,但人們仍然認為它是神聖的。即使獻祭完成後,他們也會小心地把它放在一個沒有人踐踏的地方,讓它自然地生與死。
如果你理解無情和卑微的狗的含義,這句話並不難理解。
“天地無情,萬物是我卑微的狗。聖人無情,視老百姓為卑賤的狗。天地間,它還不和諧嗎?虛而不屈,動而喻。如果你說得太多,說得太少,你最好堅持下去。”
首先,不要用馬和牛來犧牲一切?為什麼是狗?還是草?
富人必須用馬和牛來獻祭,但是作為普通人,也有獻祭的傳統,但是牛、馬和羊的成本很高。作為一個普通人,這太奢侈了,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只有狗可以被犧牲。後來,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人們不再使用真正的狗,取而代之的是用草製成的“活狗”。
世界上的一切就像草刺傷狗一樣。它沒有干擾,沒有偏好,而且是天然的和生化的。天和不會說誰特別好或壞。在滋養萬物的同時,它也帶來了火山爆發、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
不是動物生草,而是動物吃草。天堂不是動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人類吃動物。天無二用,地無二用,人無二用,萬物有其用,萬物自然和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生態系統。
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老子的無為之道。他不干涉,讓它自然地生與死。自然有它自己的方式。對一切事物的“不人道”就是最大的“仁慈”。
世界上的聖人應該以天地為榜樣,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對待普通人。他們不應該有偏好,讓它自然發展。這是聖人的方式。
人生,就是完成各自的責任和使命,所有的使命都已經完成,人生也就結束了,隨著產業的流動,隨著命運的聚散。發生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必要抱怨。與其抱怨,不如冷靜面對。幸福在我,財富在天空,名利微不足道,得失隨命運而定。
-
8 # David雜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是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萬物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滄海一粟般渺小。脫離了凡俗的人也是沒有感情的,把普通老百姓視作滄海一粟。
-
9 # 弘毅國學
這句話的原文應該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
““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商、周以後,在祭祀中,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替代殺一頭真的活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現在廣東吃狗肉,就是先民習俗的遺風。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過了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
其次這句話的含義要從老子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來理解 ,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理解就難免有失偏頗。老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攫掠平民的生命財產,割地稱雄。因此,知識分子的讀書人,奔走呼籲,號召仁義,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繼承周公整理流傳下來的上古傳統文化,怎奈各路諸侯,心裡只有稱霸天下,仁義道德這些口號只是他們的權術和手段而已。而且仁義不興久矣,光有口號,能真正實行去做的人太少了,再高明的理論,時間久了也變成了空殼子。所以老子感嘆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天天講仁義,就是因為仁義不能實行了,如果真正的人人都能做到仁,那麼就不會天天講仁了。
這句話正是老子對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割據諸侯等不仁之人的行為做出的感嘆,正所謂“正話反說”,既然不仁之人都講仁義,那真正仁義的天和聖人,我偏說他不仁,藉此來警醒世人。從這裡就知道了,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和老子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人要像自然和聖人去學習,少一些私心、貪慾,不要被身邊的“芻狗” (財色名利)這些不長久、不珍貴的東西迷惑了心靈,重新拾起仁愛之心,關愛他人和萬物,自然天長地久。
-
10 # 文化門徒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榮幸回答
老子和莊子都認為:有天地就有萬物,有萬物就有人民。天地既然創造了人類,自然會讓他們存活下去;人類作為天地的子民,自然懂得如何生存,哪裡需要什麼人來“治理”?你們這些“先王”、“聖人”,又操的哪門子心,瞎忙活什麼呢?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人民該幹嗎幹嗎,不要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說這話,並沒有惡意。他的意思是說,你看,天地創造了萬物,創造以後還管嗎?不管。不管當然是“不仁”。天地尚且“不仁”,人又何必多管閒事?你以為老百姓喜歡你們管呀?告訴你,不喜歡!他們巴不得你把他當“芻狗”。你不把他當回事,他就自由了。相反,你要是特當回事,什麼都管著,請問煩不煩呀?所以,孔子的“仁愛”,墨子的“兼愛”,其實都是自作多情,自討沒趣。
當回事的結果是管閒事,管閒事的結果是生閒氣,生閒氣的結果是惹事端,惹事端的結果是再來管,結果越管越亂事越多。這叫什麼?這叫“無事生非,惡性迴圈”,整個一“瞎折騰”,最後只能是“沒救”。道家的主張,就是“不折騰,才有救”。
-
11 # 肯亞3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直接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
我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實意思是,雖然人類自己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人和動物、植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天地沒有仁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對誰都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引子,就是為了說明後面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兒不好聽,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老子說的只是“不仁”,並沒有說蔑視、迫害、欺壓、踐踏等等。人家只是說聖人對待百姓不愛、不重視而已,雖然不愛,但也不恨呀!不恨也不愛,不理也不睬,不重視也不輕視,說白了,就是什麼都不管,這不正是道家常說的“無為而治”嗎?
治理國家和人們日常生活儘量順其自然,就怕折騰,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
-
12 # 每日一句詩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典出通行本《道德經》老子第五章。
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經》老子第五章,郭店簡本《老子》無此句。郭店簡本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文義與通行本同。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回覆列表
天地不仁與萬物為芻狗出自春秋時的老子的名著《道德經》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一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
仁:仁愛、仁慈。芻狗:用野草扎的狗。古人祭祀用,用後即扔。芻:野草。橐籥:古代的風箱。數:通“速”。中:適中意思。
譯文
只能承上才能啟下,宇宙自然,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祭祀時草扎的小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有道的人無所謂仁愛,對待百姓也如同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雖然中空但永無窮盡。越鼓動風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敗亡。不如保持虛靜。
賞析
宇宙不存在啥不仁,太陽每天都日出日落是自然的,宇宙自然運動。聖人也順其自然,百姓安居樂業,順自然生活。天和地之間,無邊無際。古人把它當“風箱”,能理解。渺茫而生生變化時,隨便一點變化,地球就會狂風大作、地動山搖。不如順自然,天下安寧、穩定。
百姓不忍與百芻狗
澤文
忍:這裡為仁慈。意思百姓無所謂仁慈,百姓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發展,也是順其自然。
天地不仁與萬物為芻狗,百姓不忍與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祭祀時草的紮成小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百姓無所謂仁慈,百姓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發展,順應自然。
解析
宇宙無限寬廣,萬物順應天地自然執行。不存在所謂仁愛,生生不息自然執行。百姓不存在所謂的仁慈,任憑百姓發展,順應自然。
提問後半句思想是從百姓切身利益出發,證明他愛護百姓。但不妥,如一個殘疾人,不能讓他順其自然,要有慈愛仁助的心和行動,樂於幫助他。
老子這篇文章教導我們:宇宙自然執行,無窮無盡。萬物也跟隨自然執行,生生不息。不存在啥無所謂仁愛,任憑萬物生長。宇宙本源是自然執行,天地無窮寬廣。萬物自然生長,生生不息。
人人愛護國家人民,互相團結,互利互助,互相友好。“百姓不忍”清官難斷家常事時,我們要以和為貴,以孝為先,專老愛幼,思想正確,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在這和平年代,順應宇宙自然規律。以國為中心,專老愛幼,和平共處,互利互助,人人友善共同發展。